学科分类
/ 13
25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考察、分析了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轨迹及现状,提出了重构犯罪构成理论及重构这一理论的价值取向问题.作者认为:犯罪构成是指通过对符合刑罚规范设定的典型事实相对应行为的违法判断,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全部依据,它包括典型事实、违法判断、归责理由等三个方面的条件.

  • 标签: 中国 刑法 理论研究 犯罪构成 发展轨迹 价值取向
  • 简介:本文分析了我国民事再审制度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弊端,认为必须对我国民事再审制度进行改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构我国民事再审发动程序的具体构想.

  • 标签: 再审 发动 重构 提起
  • 简介:减刑、假释作为一项重要的行刑制度,是有效调动服刑人员认真接受改造、提高改造质量,使罪犯早日回归社会的重要的手段。但是,在当前运行的减刑、假释程序中存在监狱建议权侵蚀法院审判权、检察机关监督手段疲软、当事人诉讼参与权过少等弊端。针对现行减刑、假释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对相关法律的修改完善.重新构置减刑、假释程序,扩大减刑、假释运行的公开程度,加强检察机关监督力度,赋予当事人必要的诉讼参与权,来实现减刑、假释的公正。

  • 标签: 减刑 假释程序 弊端 重构 公正
  • 简介:作为一种解决有限责任公司所面临的人合性危机的制度设计,股东除名规则的产生既有因应公司法实践需要的社会基础,也有来自有限责任公司的团体性、人合性及其自治性的制度支撑。我国现行《公司法》没有确立股东除名规则,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则有所规定。不过,该司法解释所规定的股东除名规则存在除名事由单一、除名程序规则过于原则等问题,导致该规则发布伊始就落后于公司法实践需要并难以操作。为使该司法解释所确立的股东除名规则得以发挥其固有功能,需要从除名事由的确定和除名程序的设计两方面对其进行重构

  • 标签: 股东除名 除名事由 除名程序 除名救济 重构
  • 简介:我国刑法修订以来,理论界围绕犯罪概念问题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在对多种观点进行分析和进一步思考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刑法中混合的犯罪概念已远不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发展,建议将犯罪概念分为三个阶段予以把握,即:立法上的犯罪概念、司法上的犯罪概念和执行上的犯罪概念。

  • 标签: 犯罪概念 中国 刑法 立法 司法 执行
  • 简介:重点论述我国检察机关诉讼监督体系的制度现状,以基于这一现状所展开法理研究的梳理评价为切入点,以诉讼监督在刑事立案、侦查、审判活动中的规范效力为出发点,以对法律条文作为一种规范而存在于成文法体系和诉讼活动中所体现的效力属性的分析为基本方法。通过定位检察机关诉讼监督活动作为一种规范在体系中的效力等级,尝试建立一种以法律规范在诉讼体系内进行自我效力定位为核心价值,并通过这种效力等级的区分,以达到对法律监督职能效果有所体现的规范检察学的制度雏形。

  • 标签: 诉讼监督 检察权 规范 规范体系 等级效力
  • 简介:从动机上讲,法治是人类基于对自身的价值和命运的关注而衍生的一种制度,因此法治的生成注定要以人文精神为其精神底蕴.但是,由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丧失了超验的独立品性,缺少应有的理性因素,以及注重群体精神和社会人格的塑造,而缺乏对个体价值的关注等等弱点,因而最终未能催生出法治的精神和实体.在当代,我们仍然缺乏足以支撑法治的人文精神的资源.因此,重构法治的人文基础,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

  • 标签: 法治 人文精神 缺失 转化 重构
  • 简介:在我国,非讼程序以特别程序的形式附设于民事诉讼法内,其功能也被限于法律事实的确认,由此造成大量非讼事件以诉讼方式解决。这种状况的形成与立法及司法上对司法权的诸多片面认识有关。随着民事司法改革深化及民商事实体法的完善,有必要重构非讼程序,使民事纠纷解决程序与预防程序趋于协调,并且满足民事程序审理对象日趋多样化及程序主体不同的价值需求。

  • 标签: 民事诉讼 非讼程序 非讼事件
  • 简介:检察权配置的原则是研究检察权配置的基础性问题,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简单列举、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逻辑基础等缺陷。法治思维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强调对公权力的控制,而检察权配置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控制公权而保障人权。运用法治思维重构检察权配置的原则,以“三个兼顾、三个优先”为设定配置原则的指导思想,对于现有研究成果的缺陷予以补足。检察权配置的原则应是法治原则的具体体现。检察权配置应遵循四大原则,即合宪性原则、相对的权力分立原则、权力制衡原则、权力结构完整原则。

  • 标签: 法治思维 检察权配置 原则
  • 简介:经济与社会之迅猛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翻天覆地.而如若没有人类的不断试错与纠偏,没有认识框架的不断重构和制度的不断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重构与创新,实乃人类不懈前行之重要动因.

  • 标签: 理论构建 中国 研究方法 经济法
  • 简介:高管薪酬制度是公司法上的重要制度,其制度目标在于降低公司治理的代理成本,提升公司价值。但是,传统的薪酬制度建立在两个理想的假定基础之上:董事能够代表公司平等地和高管谈判;高管薪酬标准可以独立于其他利益关系人的薪酬而确定。这种假定和现实环境不符,导致薪酬制度不能实现其制度目标,需要从程序上和实体上进行反思和重构

  • 标签: 高管薪酬 假定 现实困境 团队理论 重构
  • 简介:禁止职业歧视的价值基础决定职业歧视概念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立法和司法建构。围绕这一问题先后出现了抵消先天优势的平衡自然抽签理论,确保合理关联的维护市场理性理论以及禁止侮辱贬损的尊重人格尊严理论等作为禁止职业歧视价值基石的主张。但对各国立法及司法实践情况的考察表明,推进社会融入是真正支撑禁止职业歧视法律制度的价值基础。这体现在法律保护的对象是社会融入程度不足的被排斥群体,法律措施演进的动力源于解构妨碍社会融入障碍的需要,司法救济模式调整的目的是提升被排斥群体社会融入水平等各个方面。

  • 标签: 职业歧视 价值基础 自然抽签 市场理性 人格尊严 社会融入
  • 简介: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金融法治框架;金融法治建设面临的新态势可以概括为金融服务现代化,其基本特征有金融政策自由化、金融服务网络化、金融企业巨型化和金融服务贸易全球化等;我国金融法治的重构,应以"推动金融服务现代化"为根本任务,并应遵循"法治先行、服务为本、整体设计、重点推进"的方针.

  • 标签: 金融服务贸易 中国 金融企业 自由化 金融发展 金融政策
  • 简介:在法治已成为时代潮流的现代社会,对法律监督的力度与实际效果的呼唤已日益强烈,各方面不同层次法律监督的完善,既是法制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现代法治的有力保障。在刑事诉讼领域,诸如检察机关对各诉讼阶段的法律监督,已日渐突破落后的传统模式,向着现代化模式迈进。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须清醒地看到尚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刑事诉讼中如何构建力度大,实际效果好的刑事立案监督模式尚未引起各方面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这一问题在新的刑事诉讼法颁行以前还是一个法制盲点。然而,这却是个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鉴于此,本文笔者试图就我国刑事立案监督立法的若干问题略作反思与探究。一我国刑事立实监督立法的基本状况

  • 标签: 刑事立案监督 检察院 新刑事诉讼法 安机关 监督立法 检察机关
  • 简介:目前我国减刑标准的建构与其功能定位之间尚存在不契合之处,减刑标准的制定仍以矫正罪犯为主要内容,未将犯罪预防和罪犯的再社会化纳入核心考量,导致罪犯改造效果欠佳,减刑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研究减刑制度的功能定位,并据此建立减刑考察的标准体系,乃是现代刑罚理念下减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形势下我国减刑制度变革的突破点。

  • 标签: 减刑制度 功能定位 犯罪预防 减刑标准
  • 简介:环保法庭是以环境资源案件为主要审理对象的专门性法庭,其从环保合议庭到环境资源审判庭的发展过程,对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环境生态破坏问题,起到了提高审判效率与促进环保法制的积极作用。在面临新时期环境污染问题的特性与法制改革的要求时,环保法庭的建设显得更为重要。依据环保法庭的建设历史与经验,首先应由相关法律对其体制机制加以确认从而解决建立的合法性问题,便于在全国各级法院中得到普遍性的建立;其次应加强审判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促进环境司法的生态保障作用;再次作为专门环境资源审判机构,应围绕其司法专门化的性质构建运行机制。

  • 标签: 环保法庭 环境资源审判 司法专门化
  • 简介:我国物权冲突法在信托的法律适用、有价证券的法律适用、动产物权的法律适用、无形财产的法律适用、运输工具物权的法律适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构建中国财产权冲突法体系以取代物权冲突法体系能解决这些困境。财产权冲突法体系能涵纳各种类型的财产权,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并使有关冲突规则在财产权冲突法领域的适用更具有系统性、逻辑性与针对性。

  • 标签: 物权 财产权 冲突法
  • 简介:依据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规定,在现阶段,审查起诉阶段的诉讼模式是由检察机关对案件事实与法律适用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而辩方的权利则受到较大的限制,因而该诉讼模式不符合现代诉讼理论的要求,为此,应重新建立由审方参与,扩大辩方权利而形成的控、辩、审三方参与的诉讼模式。

  • 标签: 审查起诉 诉讼模式 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