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哲学的决定论是“规律决定论”,历史决定论从不否认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历史决定论的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这种历史是自然辩证统一的。历史决定论在承认客观存在的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又对规律作辩证的全面理解,在着重历史规律的前提下,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 标签: 历史决定论 因果决定论 意志自由 因果规律 历史规律 历史非决定论
  • 简介: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内涵,仅在认识论的意义上理解“实事求是”就会遇到理论和实践上难以解释的困惑。按照生活实践的观点重新理解“实事求是”,就会发现其中还蕴涵着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思想当中蕴含的价值论道德论内涵具有特殊的内容。揭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价值论和道德论内涵对于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实事求是 认识论 价值论 道德论
  • 简介:<正>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系统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般认为,它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首倡的。但是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原则——系统性原则,早已随着思维方法的历史发展而逐渐萌生和发展起来。从十九世纪开始,自然科学进入以辩证综合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也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得到加强。如果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揭示生物系统规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那么,马克思和恩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资本论 唯物史观 社会系统 新阶段 历史发展
  • 简介:凝聚“共有价值理念”,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是实现二者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方法论原则的探讨和建构,是形成“价值共识”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凝聚中华民族共有价值理念的特殊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现实困境”“理想超越”的否定统一原则;“民族使命”和“成员责任”的彼此关照原则;“传统”、“现代”、“未来”之间的相互协调原则

  • 标签: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价值理念 方法原则
  • 简介:浪漫主义者施莱格尔关于“浪漫诗”的理论旨在强调精神自身的发展、变化,反对当时站在强势地位的理性主义哲学关于把历史纳入逻辑的形式框架中的诠释,突出了历史的偶然性、多样性和变动性等特质,把历史视为变化着的生命体的运动。其理论基础是费希特的“行动”哲学,目的在于使传统哲学在其自身内所不可克服的主客关系矛盾在有限和无限的永恒“生成”中达到统一,其方式是采用“断片”的形式以对抗理性主义的“体系”,他的主张和理论诉求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德国历史哲学所继承。

  • 标签: 浪漫诗 历史 生成 断片
  • 简介: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的今天,深刻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内涵,对于准确地厘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语境中的出场路径是十分重要的。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思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否他们没有在制度层面经历过社会主义的实践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必然以一种持不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认识论 科学社会主义 主体中心主义 自我意识
  • 简介:十九世纪初,施莱尔马赫的柏拉图研究开启了西方柏拉图研究的一代新风,影响备及二十世纪;一个半世纪以后,施特劳斯的柏拉图研究也开启了西方柏拉图研究的一代新风,其影响之深远,现在还难以估量。令人感兴趣的问题是:施特劳斯如何看待施莱尔马赫的柏拉图研究。通过析读施特劳斯的一篇早年未刊文章《显白的教诲》中论及施莱尔马赫的小节,本文力图把握施特劳斯对学人道德的看法。

  • 标签: 施莱尔马赫 施特劳斯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
  • 简介: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是在两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明中诞生的两种不同思想。儒家思想以伦理为核心,强调家国同构、天人合一,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基督教思想以超越的神学为基础,从神人关系出发,把“神人合一”作为其最高境界,伦理道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

  • 标签: 儒家伦理 基督教伦理 天人关系 伦理范式 政治伦理 宗教伦理
  • 简介:企业营销行为是企业为了实现其目标,以构造和保持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对相关的营销方案进行计划、执行和调控的过程。其中既充满大量的营销技术问题,也包含着为人们所日益关注的伦理道德问题。探讨其中的伦理意蕴,相信对时下的企业营销管理不无裨益。

  • 标签: 企业营销行为 伦理道德 价值取向 伦理判断 企业经营
  • 简介:自然课程梅洛-庞蒂对本体论突破所做的修正相符合,因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把对自然的追问深植于知觉现象学之后的思想运动中。在他看来,知觉现象学所通向的对语言表达的分析展现了意义作为建制(institution)的定义,梅洛一庞蒂将它理解为使表达自得(appropriationexpressive)的开放系列肇始的东西。正是这种建制理论使对被感知事物的分析转向自然反思的方向:被感知事物是区别于被制定的事物(l'institue)的自然事物。自然是“非构造的,非制定的”,因此是表达的源泉。本文认为以下四个命题可以用来概括自然哲学:(1)“全体并不比部分更不真实”;(2)存在一种否定的实在,因此在存在和虚无之间不存在二择一;(3)自然事件并不具有惟一的时空定域;(4)只有作为发生性的普遍性。

  • 标签: 知觉 表达 本体论 自然
  • 简介:本文针对国内一些学者常把道德感情理论情感主义统称为情感主义的现状,通过分析道德感情理论情感主义的名称、内容和旨趣,指出这两种理论的差异及其现代性意义。道德感情理论试图把道德的普遍性建立在人类共同的感情上,代表着启蒙时期人们重建普遍性道德的努力;情感主义把道德等同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实际上是放弃了道德的普遍性。从道德感情理论到情感主义,反映了道德哲学在现代性过程中的演化困境。

  • 标签: 道德感情理论 情感主义 现代性
  • 简介:舍勒在晚期作品《唯心论实在论》中,对狄尔泰关于"实在性"的讨论给出深刻回应,二者共同辩护了通过"反阻经验"(Widerstandserfahrung)来解释外部世界实在性的理论道路。不同于狄尔泰对属于人的意识经验的非直接的"反阻经验"的专注,舍勒把对实在性的讨论推进到存在论的论域,辩护狄尔泰拒绝的直接的"反阻经验"。作为对来自生命中心的冲动的反阻,"直接的反阻经验"是"实在"(Realsein)的根本。在舍勒看来,"实在"不只关涉到外部世界的实在,而是关于所有可能的存在领域的实在,是人的全部经验的根本性纬度。舍勒发展出来的这一理论,不但不是海德格尔所批评的对象性的在手经验的理论变形,而且还能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形成某种竞争关系。

  • 标签: 实在 反阻 感觉 生命
  • 简介:本文讨论了共同体民主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现代的民主国家要求人民形成关系密切的政治共同体,分享强烈的集体认同。但这种集体认同容易使人排斥那些不能或无法轻易融入这种认同的人。可是,排斥不仅在道德上值得谴责,也违背了人民主权的合法性观念。为了走出这一困境,人们往往对“政治认同”进行重新定义,民族主义、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作者分析了上述方案的不足,并提出,没有哪种方案可以替代营造“共享认同的空间”方案。这意味着,那些想要或必须生活在同一政体下的不同个人和群体,必须针对一个能共同接受的甚至是妥协性的政治认同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 标签: 共同体 民主 认同
  • 简介:<正>领导者也就是决策者,领导工作的最高责任在于作出正确的决策。领导者要想做到准确、科学地作出决策,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而要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又必须弄清领导决策的关系。本文从下面的四个方面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 标签: 现代领导者 科学决策 决策者 领导工作 领导艺术 决策科学化
  • 简介:哲学作为“思想的思想”之认识论定位,表明它具有强烈的反思性,亦构成了它的超验性。哲学反思超验思想的特质,由哲学之认识对象及其对象的本质关系所规定,亦由哲学之穷是究理的至上性思维使命中介性递进过程所规定。它们是哲学之谓的重要思想理据。

  • 标签: 哲学 反思 超验 机理
  • 简介:这是一篇思想随笔,我们节选出上下两篇。在自问自答、玲珑剔透的语言中,作者带我们游历了一次思想故国,中国的,西方的,是的,但他要告诉我们的:在欧亚大陆两端起源的思想王国也是我们共同的。从而,为我们提供了重读思想史的新路径,颠覆了两大文化板块静态对立的线性认知模式。法国汉学家、哲学家F.于连是文化对立模式的典型代表,作者因此将他的各种公设作为分析的出发点。

  • 标签: 翻译思想 相似 思想随笔 欧亚大陆 认知模式 文化板块
  • 简介:政治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初步义务;政治义务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普遍性、广泛适用性和有限性的道德要求;政治义务问题是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认为政治义务是伪问题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 标签: 政治义务 道德义务 初步义务 政治义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