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收缩压轨迹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54 888名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3次健康体检的相关资料,及其恶性肿瘤新发情况。利用研究对象3次健康体检的血压测量值,进行收缩压轨迹分组。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恶性肿瘤发生率,并进行恶性肿瘤发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根据收缩压轨迹将54 888人分为5组,其中低-稳定组14 326人,正常-稳定组25 630人,中-高组5 390人,高-中组6 438人,高-稳定组3 104人。在(4.95±0.53)年的随访期内,共新发恶性肿瘤1 070例。低-稳定组、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和高-稳定组的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3%(177/14 326)、2.2%(491/25 360)、3.1%(147/5390)、2.7%(156/6 438)和3.8%(99/3 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体育锻炼、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后,收缩压轨迹与恶性肿瘤发病有关,与低-稳定组相比,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高-稳定组的HR分别为1.413、1.731、1.557和1.907(均P<0.001)。结论高收缩压轨迹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肿瘤 血压 收缩压轨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累积空腹血糖(cumFPG)暴露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连续参加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且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56 845名职工为观察对象,平均随访7.77年,以发生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按cumFPG四分位分组,比较各组全因死亡发生密度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自然样条函数分析cumFPG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7.77±1.05)年,全因死亡发生密度随cumFPG增加呈上升趋势(分别为4.93/千人年、5.87/千人年、8.48/千人年、14.02/千人年),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基线空腹血糖等混杂因素,与Q1组比较,Q4组发生全因死亡的HR(95%CI)为1.28(1.15~1.42),cumFPG每增加1个标准差,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17%。自然样条函数分析显示cumFPG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现类似J形曲线关系。结论高cumFPG是发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累积空腹血糖 全因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检患者的踝臂指数(ABI)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探讨ABI与eGF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2018年于开滦总医院体检的34 902名体检者,记录其一般资料和实验室生化指标,计算eGFR,通过测量ABI评估其血管功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BI与eGFR相关性。结果在34 902名体检者中,患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占30.6%,3.72%体检者的ABI<0.9,0.16%体检者的ABI>0.9。在模型中调整了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盐摄入量、是否运动、体质指数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1.1≤ABI<1.4组相比,0.9≤ABI<1.1组的eGFR<90 ml·min-1·1.73 m-2的风险上升(OR=1.108,95%CI:1.049~1.170),ABI<0.9组的eGFR<90 ml·min-1·1.73 m-2的风险上升更明显(OR=1.820,95%CI:1.577~2.102)。结论低ABI与早期肾功能下降相关。当ABI<1.1时,随着ABI指数的降低,体检者eGFR<90 ml·min-1·1.73 m-2的风险显著增加;而当ABI<0.9时,早期肾功能下降风险更高。

  • 标签: 踝臂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慢性肾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不同发病年龄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以开滦集团公司在职、离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排除基线已确诊的NAFLD、既往有糖尿病病史、长期大量饮酒史,最终43 317例纳入队列。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5组(<30岁为1组,30~39岁为2组,40~49岁为3组,50~59岁为4组,≥60岁为5组),比较各组NAFLD人群与非脂肪肝人群新发糖尿病发病率和发病密度,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NAFLD不同发病年龄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或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脂肪肝人群相比NAFLD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和发病密度均明显增高,不同年龄分组糖尿病的发病率分别为6.45%、6.88%、9.94%、10.83%、11.43%,各年龄组发病密度分别是9.21/千人年、11.10/千人年、16.17/千人年、18.72/千人年、22.13/千人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收缩压、空腹血糖等混杂因素后,各年龄组发生糖尿病的HR(95%CI)分别为3.992(1.897,8.400)、2.321(1.589,3.392)、2.041(1.667,2.500)、2.007(1.708,2.360)、1.908(1.570,2.3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新发NAFLD是新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暴露得越早与同年龄相比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越大。年龄越轻发生NAFLD更应重视和积极治疗。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发病年龄 糖尿病 研究队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CVD)和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参加2006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且年龄≥65岁的老年人作为观察对象。根据HDL-C水平,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低水平组(HDL-C<1.30 mmol/L),中水平组(1.30 mmol/L≤HDL-C≤1.54 mmol/L),中高水平组(1.55 mmol/L≤HDL-C≤1.80 mmol/L),高水平组(HDL-C≥1.81 mmol/L)。收集并比较各组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等基线资料,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记录终点事件CVD、全因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以中高水平组为对照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HDL-C对CVD及全因死亡事件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评估HDL-C水平与CVD及全因死亡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进行死亡竞争风险分析,分别去除随访1年内发生CVD或全因死亡事件的观察对象、去除女性观察对象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观察对象14 355例,年龄(71.5±5.5)岁,男性12 607例(87.8%),随访时间(10.9±3.3年)。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中高水平组相比,低水平组发生CVD事件HR值(95%CI)为1.21(1.06~1.38)(P<0.05),全因死亡HR值(95%CI)为1.02(0.95~1.11)(P>0.05);高水平组发生CVD事件HR值(95%CI)为1.17(1.03~1.33)(P<0.05),全因死亡HR值(95%CI)为1.07(1.00~1.16),全因死亡风险有增高的趋势(0.05<P<0.1)。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显示HDL-C与CVD为非线性相关(非线性关联P<0.1),呈U形曲线趋势,与全因死亡为线性相关(非线性关联P>0.1)。结论在老年人群中,HDL-C水平为1.55~1.80 mmol/L时CVD的风险最低,HDL-C过高或过低均是CVD的危险因素,HDL-C过高时全因死亡风险有增高的趋势,未见HDL-C过低致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

  • 标签: 老年人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心血管疾病 全因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人群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参加2006至2007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社区非高血压人群。每2年随访1次,以新发高血压时间作为随访终点,未发现高血压者随访截止时间为死亡时间或随访结束时间(2017年12月31日)。根据基线hsCRP水平将被试者分为低风险组(hsCRP<1.0 mg/L)、中风险组(hsCRP ≥1.0且≤3.0 mg/L)和高风险组(hsCRP>3.0 mg/L),并按年龄进一步分层(每10岁1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人群高血压累积发病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hsCRP水平与新发高血压的关联。结果研究纳入51 179人,其中男性38 606人(75.43%),年龄(48.1±12.2)岁,基线hsCRP为0.64(0.25,1.60)mg/L。低、中、高风险组各31 791、12 419、6 969人,基线hsCRP分别为0.30(0.16,0.59)、1.57(1.20,2.10)、5.17(3.80,7.10)mg/L。随访(8.1±2.2)年,期间共9 523(18.60%)人新发高血压,低、中、高风险组人群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7.41%、20.48%、20.73%,低、中、高风险组<45、45~54、55~64、≥65岁人群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3.53%、15.82%、16.76%,19.27%、22.84%、21.62%,21.55%、24.19%、24.88%,20.20%、22.35%、19.11%,除≥65岁人群外,其余各年龄段低、中、高风险组人群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高风险组人群新发高血压的风险是低风险组人群的1.11倍(HR=1.11,95%CI 1.05~1.18);在<45岁、45~54岁、55~64岁和≥65岁人群中高风险组新发高血压的风险分别为低风险组的1.22倍(HR=1.22,95%CI 1.08~1.38)、1.14倍(HR=1.14,95%CI 1.04~1.26)、1.16倍(HR=1.16,95%CI 1.04~1.30)和1.02倍(HR=1.02,95%CI 0.86~1.20)。结论hsCRP高水平是新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hsCRP升高所致高血压发病风险呈现出年龄依赖性。

  • 标签: 高血压 C反应蛋白 年龄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滦研究人群恶性肿瘤确诊前后总胆固醇差值对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15年12月健康体检期间发现恶性肿瘤,且确诊恶性肿瘤前后总胆固醇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和退休职工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医疗保险系统、开滦总医院病案管理信息系统检索受试者恶性肿瘤首次确诊时间,采用SAS 9.4软件提取受试者肿瘤确诊前后2年内体检资料。根据恶性肿瘤确诊前后总胆固醇差值四分位数分组:第1分位组为总胆固醇差值<-0.93 mmol/L(823例);第2分位组为总胆固醇差值≥-0.93 mmol/L且<-0.21 mmol/L(811例);第3分位组为总胆固醇差值≥-0.21 mmol/L且<0.49 mmol/L(832例);第4分位组为总胆固醇差值≥0.49 mmol/L(833例)。采用发病密度计算第1、2、3、4分位组的死亡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组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2.46年,共发生1 564例全因死亡事件。第1、2、3、4分位组死亡例数分别为481、440、333、310例,死亡率分别为230.10/千人年、163.90/千人年、115.34/千人年和83.44/千人年(χ2=604.62,P<0.001)。校正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与第1分位组相比,第2、3、4分位组发生全因死亡的HR(95% CI)分别为0.86(0.76~0.98)、0.62(0.54~0.72)、0.58(0.50~0.67)(均P趋势<0.001)。不同部位肿瘤患者中,校正混杂因素后,与第1分位组比较,第4分位组肿瘤部位除甲状腺、乳腺、前列腺和睾丸、泌尿系统外,均P趋势<0.05。结论开滦研究人群中,恶性肿瘤确诊后总胆固醇水平较确诊前下降幅度小及升高是全因死亡的保护因素。

  • 标签: 肿瘤 总胆固醇 全因死亡 开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与新发心力衰竭(心衰)的关系。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06至2007年参加开滦集团公司职工健康体检且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资料完整者作为观察对象,排除患有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有心衰病史者。依据心血管健康评分(CHS)将入选人群分为CHS<8分组、8分≤CHS<10分组和CHS≥10分组。以新发心衰为终点事件,研究随访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CHS与新发心衰的关系。结果该研究最终入选95 167人,其中CHS<8分组26 640人、8分≤CHS<10分组35 230人、CHS≥10分组33 297人。中位随访时间10.3年,随访期间CHS<8分组、8分≤CHS<10分组和CHS≥10分组人群心衰发病率分别为2.7%(729/26 640)、1.8%(651/35 230)和1.1%(360/33 297)。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心肌梗死史、心房颤动史、收入、饮酒、教育水平以及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的情况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8分≤CHS<10分组和CHS≥10分组人群新发心衰的风险分别较CHS<8分组低了32%(HR=0.68,95%CI 0.61~0.75)和51%(HR=0.49,95%CI 0.43~0.55)。从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中分别移除1个行为或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R值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收缩压(HR=0.78,95%CI 0.74~0.82)、体重指数(HR=0.78,95%CI 0.74~0.82)、空腹血糖(HR=0.77,95%CI 0.73~0.81)、总胆固醇(HR=0.76,95%CI 0.72~0.80)、体育锻炼(HR=0.72,95%CI 0.69~0.76)、吸烟(HR=0.75,95%CI 0.71~0.79)和食盐摄入量(HR=0.73,95%CI 0.69~0.77)。结论CHS与新发心衰风险呈负相关,并呈现剂量-反应关系。

  • 标签: 心力衰竭 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重/肥胖人群中脉压(PP)与新发糖尿病的关联。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开滦队列研究中参与2006至2007年度健康体检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超重、肥胖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测量血压计算脉压并按脉压四分位数将其分为4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脉压组别糖尿病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糖尿病累积发生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不同脉压组别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及95%置信区间。结果经过平均8.45年随访,研究人群中共新发糖尿病8 922例,Q1~Q4各分位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2.12%、24.48%、27.97%、3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8.16, 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脉压Q1组相比,Q2~Q4组糖尿病发病风险分别为1.07(1.00~1.14)、1.13(1.05~1.21)、1.17(1.09~1.27)。动脉压分数(PPf)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发生糖尿病事件的HR值为1.04(1.02~1.07)。此外,在超重、肥胖、正常血压、高血压未服药人群中,高脉压分组糖尿病发病风险均高于低脉压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脉压与糖尿病发病率呈正向关联,高脉压是超重/肥胖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脉压 新发糖尿病 超重肥胖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压对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开滦研究中参加2006年至2007年健康体检且后续进行了随访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完成2006年至2007年健康体检时间点作为随访起点,以新发糖尿病作为终点事件,2016年至2017年体检时间为末次随访时间。按脉压四分位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即Q1组、Q2组、Q3组和Q4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各脉压组新发糖尿病的累积发生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基线脉压对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影响。结果研究最终纳入32 917位研究对象,随访(8.17±2.99)年,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6 617例(19.31%),研究人群中Q1组7 995例[脉压<41 mmHg(1 mmHg=0.133kPa)]、Q2组8 196例(脉压41~<51 mmHg)、Q3组8 270例(脉压51~<61 mmHg)、Q4组8 456例(脉压≥61 mmHg),各组人群新发糖尿病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6.94%、19.61%、21.07%、22.33%,发病密度分别为20.27、23.20、24.92、26.10/千人年,新发糖尿病的累积发病率随着脉压的升高而上升(χ2=50.35,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Q3组和Q4组高血压患者新发糖尿病风险分别是Q1组的1.13(95%CI 1.04~1.22,P<0.01)、1.14(95%CI 1.05~1.24,P<0.01)倍,脉压/平均动脉压比值每增加1个标准差(0.13),新发糖尿风险增加5%(HR=1.05,95%CI 1.02~1.08,P<0.01)。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脉压与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发病率呈正相关,高脉压是高血压人群新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 糖尿病 脉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收缩压轨迹与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54 888名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3次健康体检的相关资料,及其恶性肿瘤新发情况。利用研究对象3次健康体检的血压测量值,进行收缩压轨迹分组。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恶性肿瘤发生率,并进行恶性肿瘤发病影响因素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根据收缩压轨迹将54 888人分为5组,其中低-稳定组14 326人,正常-稳定组25 630人,中-高组5 390人,高-中组6 438人,高-稳定组3 104人。在(4.95±0.53)年的随访期内,共新发恶性肿瘤1 070例。低-稳定组、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和高-稳定组的恶性肿瘤发生率分别为1.3%(177/14 326)、2.2%(491/25 360)、3.1%(147/5390)、2.7%(156/6 438)和3.8%(99/3 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体育锻炼、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后,收缩压轨迹与恶性肿瘤发病有关,与低-稳定组相比,正常-稳定组、中-高组、高-中组、高-稳定组的HR分别为1.413、1.731、1.557和1.907(均P<0.001)。结论高收缩压轨迹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肿瘤 血压 收缩压轨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和低踝臂指数(ABI)联合作用对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至2011年度完成颈动脉超声和ABI检测的开滦研究老年队列中的人群。按照有无颈动脉斑块及有无ABI降低将入选者分为3组,即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和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收集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入选者进行随访并记录其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生情况,末次随诊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比较3组老年人群随访过程中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颈动脉斑块和低ABI对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共1 642人入选该研究,年龄(67.1±6.4)岁,男性1 028人(62.6%),其中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526人、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1 067人、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49人。研究人群平均随访5.41年,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和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11/526)、5.5%(59/1 067)和12.2%(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和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老年人群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2%(1/526)、1.6%(17/1 067)和10.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9%(10/526)、3.9%(42/1 067)和2.0%(1/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了性别、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吸烟、饮酒以及服用降压和调脂药物的情况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有颈动脉斑块但ABI>0.9组和有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老年人群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且ABI>0.9组(分别为HR=3.52,95%CI 1.49~8.35,P=0.004;HR=7.16,95%CI 2.11~24.26,P=0.002)。结论颈动脉斑块和低ABI联合作用增加老年人群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踝臂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收缩压水平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参加2006年7月—2017年12月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时心电图诊断为房颤或此前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住院诊断为房颤的患者,收集其年龄、性别、收缩压等基线临床资料,根据其收缩压水平分为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组、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收缩压≥140 mmHg组。以首次确诊房颤时间为起点,对房颤患者进行死亡信息随访,通过社保系统获取死亡信息,由专业医务人员调取住院病历,并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编码确定死因,至2018年12月随访结束。统计不同收缩压水平组全因、心脑血管、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死亡累积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收缩压水平组发生死亡的风险比。采用自然样条函数曲线判断房颤人群的收缩压水平与其死亡的函数曲线类型。结果共纳入1 721例房颤患者,年龄为(67.0±9.0)岁,随访(6.3±3.8)人年,随访期间有544例房颤患者死亡,全因累积死亡发生率为31.61%。收缩压<120 mmHg、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累积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6.13%、25.59%、36.96%,心脑血管疾病累积死亡发生率14.86%、11.87%、19.76%。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累积死亡发生率高于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组相比,收缩压≥14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HR值(95%CI)分别为1.47(1.20~1.79)、1.69(1.27~2.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收缩压<120 mmHg组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HR值(95%CI)分别为0.99(0.73~1.35)、1.24(0.82~1.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人群的收缩压水平与其发生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自然样条函数曲线呈“U”型,收缩压水平大于或小于123 mmHg均增加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与收缩压<120 mmHg和收缩压≥140 mmHg组相比,120 mmHg≤收缩压<140 mmHg水平的房颤人群发生全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最低。

  • 标签: 心房颤动 全因死亡 心血管疾病死亡 收缩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是否为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至2007年度于开滦集团所属11家医院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经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队列中发生全因死亡的情况,末次随访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并比较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尿酸组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结果共388例社区心房颤动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在平均6.93年的随访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136例。高尿酸血症组及正常尿酸组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每年分别为9.24%(36/390)、5.16%(100/1 937)。在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中,高尿酸血症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比(95%CI)是正常尿酸组的1.84(1.26~2.69)倍(P<0.01)。在校正潜在混杂变量的基础上,高尿酸血症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校正风险比(95%CI)仍是正常尿酸组的1.94(1.32~2.85)倍(P<0.01)。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变量情况下,尿酸每升高0.01 g/L(1 g/L=5 950 μmol/L),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1.15(1.05~1.26)倍(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是社区心房颤动患者全因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房颤动 高尿酸血症 全因死亡 危险因素 社区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参加2019年度开滦集团职工健康查体,年龄≥40岁且符合入组标准、资料完整者5 136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进行统一问卷调查(包括行血液生化及颈动脉彩超检查)。依据2003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公布的hs-CRP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0.05 mg/L<hs-CRP<1.00 mg/L、1.00 mg/L≤hs-CRP<3.00 mg/L、hs-CRP≥3.00~10.00 mg/L。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χ2趋势检验及逐步后退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探讨hs-CRP与CIMT的相关性。结果(1)纳入5 136名,男3 048名,女2 088名,年龄(54.87±11.65)岁。(2)以CIMT为因变量,以hs-CRP(经Lg转换)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与CIMT存在线性相关,回归系数1.107(P<0.01)。(3)根据本研究中CIMT分为两组,CIMT≤0.84 mm组及CIMT>0.84 mm组,采用χ2趋势检验及逐步后退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s-CRP浓度较高时,CIMT随着hs-CRP的增高而增厚[OR值(95%CI)为1.24(1.01~1.52),P<0.05]。结论hs-CRP与CIMT具有相关性,高hs-CRP者CIMT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关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我国非吸烟女性的肺癌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于2006年5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基于开滦前瞻性动态队列研究,以随访到的原发性病理学确诊肺癌患者为病例组,以随访期间未发病者为对照组。最终共纳入24 701名研究对象,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6、24 615名。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肺癌风险预测模型,使用曲线下面积(AUC)与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与拟合度,同时利用十倍交叉验证方法进行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结果共构建了两套风险预测模型:基本模型(纳入年龄与月收入情况2个预测指标)和代谢指标模型(纳入年龄、月收入情况、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个预测指标)。代谢指标模型的AUC(95%CI)[0.745(0.719~0.771)]大于基本模型的AUC(95%CI)[0.688(0.660~0.716)](P=0.004);基本模型(PHL=0.287)与代谢指标模型(PHL=0.134)的拟合度均良好;十倍交叉验证结果提示代谢指标模型预测效果稳定,平均AUC值为0.699,标准误为0.010。结论通过纳入代谢指标,可构建精准可靠的非吸烟女性肺癌风险预测模型。

  • 标签: 肿瘤 预测 女性 非吸烟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轨迹与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为NAFLD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开滦研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16 388例观察对象组成研究队列,依据观察对象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BMI数值,用SAS Proc Traj程序确定4个不同的BMI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组、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随访各组人群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健康体检时NAFLD的发病情况。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观察对象共14 998例,比较4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BMI轨迹与新发NAFLD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方差齐用LSD检验,方差不齐则用Dunnett’s T3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BMI轨迹组NAFLD累积发病率的差异。结果NAFLD的累积发病率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31%、47%、6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年龄、性别等多种混杂因素后,BMI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NAFLD发病风险仍为BMI低稳定组的1.757[95%可信区间(CI):1.589~1.942]、2.612(95%CI:2.353~2.900)、3.566(95%CI:3.129~4.064)倍(P < 0.01)。结论发生NAFLD的风险随着BMI轨迹的升高而增加,BMI长期高水平是NAFL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脂肪肝 体质量指数轨迹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对肿瘤防治知识的需求情况、获取途径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能够理解调查程序的居民纳入研究,共32 257名,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及职业人群分别有15 524、8 016、2 289、6 428名。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肿瘤防治知识需求情况、获取途径及影响其态度的原因等资料。以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研究对象肿瘤预防知识需求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防治知识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整体对肿瘤防治知识的需求率为79.5%,在肿瘤患病的诱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防治知识方面,职业人群的需求率最高(P值均<0.001),分别为66.8%、71.0%、20.8%,在治疗方法和治疗费用防治知识方面,现患癌症患者的需求率最高,分别为45.9%和21.9%。肿瘤防治知识获取途径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广播或电视(69.5%)""书报、海报或宣传册(44.7%)"和"家人朋友(33.8%)"。与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未婚/同居/离婚/丧偶及其他、2014年家庭年收入<2.0万元人民币、东部地区、未被诊断过癌症、自评有患癌风险人群相比,企业人员/工人、已婚、2014年家庭年收入6.0万~14.9万元、中部地区、患有癌症、自评不清楚自身是否有患癌风险的人群对肿瘤防治知识需求意愿相对较高(P值均<0.05)。结论2015—2017年我国城市居民肿瘤防治知识需求率较高,肿瘤防治知识主要获取途径为广播或电视;职业、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区域、健康状态、患病风险是肿瘤防治需求情况的主要相关因素。

  • 标签: 肿瘤 健康素养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城市居民肿瘤防治健康素养现况,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能够理解调查程序的居民纳入研究。共纳入32 257名研究对象,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及职业人群分别有15 524、8 016、2 289、6 428名。对肿瘤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治知识需求等态度和意识方面的健康素养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人群健康素养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肿瘤防治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城市居民的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为56.97%;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和职业人群的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55.01%、59.08%、61.99%、57.31%(P<0.001)。与≤39岁人群、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已婚、东部地区、自评无患癌风险人群相比,50~69岁、其他职业、非在婚、中西部地区、患癌风险自评不清楚者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较低(P<0.05);与男性、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及社区居民相比,女性、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群、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和职业人群的肿瘤防治健康素养水平均较高(P<0.05)。结论我国城市居民肿瘤防治意识角度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但仍有可提升空间;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地区、婚姻状况、患癌风险自评、人群分类等是肿瘤防治健康素养的主要影响因素;男性、50~69岁、低文化程度、中西部地区、不清楚患癌风险、无特定环境接触肿瘤防治知识及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是肿瘤防治健康素养应重点干预的人群。

  • 标签: 肿瘤 健康素养 横断面研究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城市居民肿瘤早治疗意识及其人口学、社会学等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能够理解调查程序的居民纳入研究。共纳入32 257名研究对象,其中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及职业人群分别有15 524、8 016、2 289、6 428名。调查问卷收集个人信息、肿瘤早治疗态度及影响其态度的原因等信息。比较不同组别早治疗态度构成比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早治疗态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假设本人被确诊为癌前病变/癌症,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和职业人群选择积极治疗者分别占89.97%、91.84%、93.00%和91.52%(P<0.001);假设直系亲属被确诊为癌前病变/癌症,4组人群选择鼓励亲属早期治疗者分别占91.96%、91.94%、92.44%、91.55%(P<0.001)。公司职员、家庭年收入4万元及以上者、其他3个亚组人群选择积极治疗意愿相对较高(P<0.05);男性、丧偶、无业人员、中西部地区的受访者积极治疗的意愿较低(P<0.05)。结论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肿瘤早治疗意识较高;婚姻状况、职业、家庭年收入、区域是居民肿瘤早治疗意识的影响因素。

  • 标签: 肿瘤 意识 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