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X”证书制度为背景的汽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3
/ 2

以“1+X”证书制度为背景的汽车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赵凯

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  天津  300162

摘要:"1+X"认证体系中的"1"象征学历凭证,它源自于学生在正规教育机构中通过全程学术学习并成功完成规定学业阶段后获取的学位证书。而"X"则代表一系列的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它们是对个人职业技能水平的权威认可。这个制度的设计初衷在于鼓励学生们在获取学历的同时,还能掌握并获取多种实用的职业技能证书,从而丰富他们的认证体系。

关键词:“1+X”证书制度;汽车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1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技术专业专业课程的现存问题

1.1校企双方协同动力不足

在"1+X"证书制度的框架下,职业学校作为主导力量,其首要任务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托于校内师生团队,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汽车工业界开展深度协同教育,目标是培养出顶级的汽车技术专才。然而,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协同效应的缺失成为了阻碍创新汽车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瓶颈。首先,职业院校的汽车技术专业面临着生源质量相对平庸的挑战,加上模拟实践基地建设资金短缺以及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质量提升,使得学生技能提升和"1+X"证书制度的实施面临困难。其次,从现有的产教融合模式观察,汽车企业参与汽车技术专业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对现有合作模式的改进反应不够积极,尤其是在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实践环节上。这种状况长期存在,将导致产教融合的优势未能充分显现,无法形成企业和学校的有效联合培养体系,进而使得学生在技能学习和理论知识学习之间产生脱节,违背了"1+X"证书制度的核心理念。

1.2汽车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与汽车技术等级标准融合度不够

在职业教育的汽车技术专业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标准与行业技术等级标准的融合度不足。首先,教学标准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尽管职业院校应以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为导向,强调全面素质的培养,但在制定教学标准时,往往过于聚焦于本校的专业发展,未能充分考虑企业对汽车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这导致教学目标与企业招聘需求之间的衔接不足,即使学生们在专业学习中积累了理论知识和技能,但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他们在就业或创业上可能会遇到困难。其次,教学标准与实际教学实践的匹配度不高。有个别职业院校在汽车技术专业的教学中,专业标准与实际教学内容并不匹配,这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这种情况可能源于院校为了迎合地方教育部门的规定,制定了看似完备的教学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标准并未充分适应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阻碍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许多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难以获得相应的汽车技术职业技能证书,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2基于“1+X”证书制度的汽车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创新路径

2.1重构课程体系,对接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

作为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的灵魂,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至关重要,它不仅支持着各类培养活动,更需注重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创新思维与适应性。课程改革应基于教育者对汽车技术专业关键技能的深入理解,构建一个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辅相成的架构,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紧密契合"1+X"证书制度的设计理念,构建以实际操作和体验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专业课程的设计应紧密对接实际工作场景和人才市场需求,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定制个性化的选修课程模块,确保学习任务与职业发展无缝对接,彰显出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导向。课程设置不应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而应引入跨学科元素,以激发学生的综合理解和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思维的萌发与实践应用。具有多元性的课程体系能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教育者在设计时应兼顾课程的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化,提供丰富的组合选择,将社会交流和技能提升相结合,强化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掌握初步技能证书后,不断挑战更高层次的技术认证,从而奠定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框架。

2.2创新教学方法,奠定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

在新的"1+X"证书体系中,能力导向教育理念引领着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激发创新思维。在掌握基础技能后,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教师应采用混合教学策略,构建贴近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环境,以便于技能的实践应用。以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维修这门课程为例,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具体到在证书体系框架下,对汽车机电维修所需执行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识别故障、初步检查、故障根源分析、诊断步骤规划、检测实施、问题定位、故障排除及品质验证,对应不同证书等级,并确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架构。目标设定之后,教师需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在情境设计上,具有高度直观性和可视性的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对激发创新思维至关重要。例如,在教授汽车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维修时,教师可以预设雷克萨斯E350空气悬挂高度控制故障和大众迈腾ESP系统失效的实际维修情境,模拟真实故障车辆的型号、故障条件(如温度、频次)等信息,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和实践操作。

2.3拓宽教学渠道,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

在新的教育认证模式下,"1+X"证书制度进一步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证书获取成为教学策略的核心驱动力,彰显其中介角色。为了强化创新人才的培育,教育者应融合实践训练与基础知识教学,拓宽教学路径,构建一个检验学生创新潜能的强大平台。实训基地的构建需紧密结合专业课程框架,与本地领先的汽车制造业企业建立深度联盟,制定一项为期三年的人才输送互惠协议。这样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操作,转换创新思维的空间,同时也确保职业院校源源不断地输送与高技能岗位匹配的人才,共创区域内的互利共赢发展蓝图。此外,职业院校需密切关注国家级及省级职业技能竞赛动态,与汽车专业教师紧密协作,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安排学生参与机会,激发他们在接触前沿科技时的创新灵感。教师可以通过比赛成绩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展,识别出需要改进的部分,从而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奖学金等激励机制,鼓励学生投身于创新实践项目,尝试自主研发并申请专利。

结论

总结性地讲,"1+X"证书制度被视为国家驱动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的关键举措,教育工作者需积极响应并致力于塑造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技术人才。这要求教育者深入研究现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1+X"证书制度实施之间的融合点,重新设计教学框架,明确教学导向。同时,他们应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创新学习空间。而强化“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则是进一步巩固创新人才培养基石的关键步骤。

参考文献:

[1]段红,朱丹,庞春梗.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的省域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3):92-96.

[2]柳炽伟,景玉军,魏胜君,等.融合“1+X”证书的中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以《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9):29-33.

[3]黄关山.“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中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实践[J].职教论坛,2021,37(9):134-138.

[4]周国烛,管小清,侯小菊.基于岗位大数据视角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企业需求匹配对策研究:以汽车类“1+X”证书评价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