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风雅韵——四川竹琴艺术形态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20
/ 3

蜀风雅韵——四川竹琴艺术形态的探索

李淑芬

四川省大竹县文化馆   四川  大竹  635100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四川竹琴这一传统音乐形式的艺术特质和表现手法。四川竹琴,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艺术,它以其丰富的演唱方法、独特的乐器发展历程、多样化的演奏技巧,以及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蜀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雅致风情。文章首先分析了四川竹琴的演唱方法、乐器发展和演奏技巧,进而探讨了其多元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腔与调式、词句表达和曲牌类型等方面。最后,文章对四川竹琴的艺术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揭示了其诗歌化、小说化、戏剧化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四川竹琴;蜀风雅韵;演唱方法;乐器发展;情感表达

引言:

四川竹琴,作为一种承载着丰富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民族乐器,不仅仅是音乐表演的工具,更是蜀文化精神表达的重要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川竹琴逐渐从简单的演唱伴奏工具,发展成为具有独立表演艺术价值的乐器。本文旨在通过对四川竹琴的深入分析,探索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文化意义,以期为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一、蜀风雅韵——四川竹琴的演唱方法、乐器发展与演奏方法

(一)演唱方法

四川竹琴的演唱方法体现了深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特别是在咬字吐字方面的独特处理。传统四川竹琴的演奏曲目多以历史故事为背景,如常见的“三英战吕布”等,这些曲目的唱词不仅讲究字句的押韵和节奏,更注重发音的地方特色和情感表达[1]。例如,在“十八路诸侯难敌战,方天画戟扫狼烟”这段唱词中,‘十’字的发音为“si”,‘难’字的发音为“lan”,显示了四川方言的独特韵味。在四川竹琴的表演中,咬字吐字的方式往往相对夸张且富有表现力,这种风格上的选择不仅使得歌词的每个字都饱含情感,也使得故事的叙述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这样的发音方法与四川其他曲艺形式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字词的清晰度和表现力,使得观众即使不熟悉四川方言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韵律美和情感力量。此外,润腔技巧也是四川竹琴演唱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竹琴的润腔处理通常比较平缓,主要通过控制节奏速度、力度和装饰音来表达情感层次,如通过颤音和滑音来呈现故事情节的转折。在现代的音乐竹琴表演中,润腔的处理则更为细腻和多层次,旋律线条更清晰,曲目层次更加丰富。同时,现代演唱中还保留了传统竹琴的夹说带唱特点,并根据作品风格进行现代化的处理,使得歌词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被有效打破,增强了情感上的共鸣。通过这些演唱方法的运用,四川竹琴不仅展现了蜀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保持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二)乐器发展

在四川竹琴的发展历程中,乐器发展的创新尤为突出,尤其是在渔鼓和简版竹琴的制作材料上的改进,不仅提升了乐器的质量和美观,还极大地便利了制作过程与演出实践。对于渔鼓部分,传统的制作工艺使用猪小肠膜作为鼓面材料。这一材料虽然能带来独特的音质,但其制作过程颇为烦琐,需要对猪小肠进行仔细的清洗和吹胀处理。此外,刀刮过程中对力度的控制不当还会导致鼓面厚薄不均,影响最终的演出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制作人员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探索,最终选择了烟壳外面的保护膜作为替代材料。烟壳保护膜的使用大大简化了制作流程,无需复杂的预处理,且成本较低,同时在质量和体积稳定性方面均优于传统的猪小肠膜,这一创新有效提升了竹琴的制作效率和演出的稳定性。简版竹琴的制作则注重材料的精选与精细加工。使用的竹子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只有质地坚硬且纹理均匀的竹子才能被选用。经过光滑打磨和精心涂漆处理后,竹琴不仅外观光洁美观,而且能有效抵抗日常使用中的磨损,延长乐器的使用寿命。为了增强演出的视觉效果,简版竹琴的底部还会特别设计,如打孔添加装饰性的吊穗或铃铛,这些细节的加入不仅美化了乐器,也丰富了其在演奏中的视觉层次感。这些创新的引入,不仅提升了四川竹琴的艺术表现力和实用性,更为这一传统乐器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演奏方法

四川竹琴的演奏方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不断演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非遗传承人罗大春在演奏中的创新尤为突出,他引入了食指的使用,使得演奏技巧更为丰富和精细。他将不同的手指运用到具体的演奏位置,如敲击鼓边和鼓中的细节处理,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听觉层次和表现力。这种对演奏方法的简化与规范化,不仅使得学习者更易掌握,也提升了演出的专业性和艺术感染力。同时,四川竹琴的演唱和奏比例的调整,是对传统演奏方式的一种适应和优化。在音乐竹琴的普及过程中,演奏方法被刻意简化,降低了表演者的技术压力,增加了演唱的比例,这种变化使得更多的爱好者能够参与到竹琴的学习和表演中,激发了广泛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得竹琴音乐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易被接受和喜爱。在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中,四川竹琴的演唱形式也在不断创新[2]。传统上以坐唱为主的形式逐渐演变,新增了表演唱、男女对唱等多种形式,这些新的演唱形式在校园、舞台等公共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四川竹琴的表演形式和视觉冲击力。例如,《石榴花开》、《传承》等作品的推出,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创新,也在表演形式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体验,增强了观众的感受和共鸣。这些演奏方法的革新和多样化的发展,证明了四川竹琴在传承中的不断进步和开放性,展现了这一传统乐器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这些创新的融入,四川竹琴不仅保持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同时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艺术享受,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活力。

二、蜀风雅韵——四川竹琴的表演形式

(一)唱腔与调式

四川竹琴的唱腔主要以玄门调和南音调为主,这两种调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玄门调通常给人以庄严神秘的感觉,适合表达较为深沉的主题和情感;而南音调则柔和细腻,适合描绘温婉的情景和细腻的人物心理。这样的调式选择,使得四川竹琴在表演中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剧情需求,从而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3]

(二)词句表达

四川竹琴在词句表达上,采用散文解说的形式来完成故事的叙述。演唱者在表演时非常注重词句的押韵和排比,通过确保字数统一、语句对仗,使得唱词不仅朗朗上口,而且音韵和谐,能够有效提升歌唱的美感和传达力。这种对词句精细打磨的过程,不仅展现了四川竹琴音乐的独特魅力,也使得故事内容更加引人入胜,深入人心。

(三)曲牌类型

四川竹琴的曲牌类型丰富,主要可以分为九板十三腔。其中“板”主要指的是音律节奏的排列,如典型的一字板采用4/4节奏,能够根据不同的节奏变换展现出舒缓或平稳的剧情,甚至是诙谐幽默的人物形象;而“腔”则指的是声腔的种类,包括谈腔、喜腔、哀腔等,这些声腔能够有效地作为剧情的描述工具,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这种曲牌的多样化配置,使得四川竹琴不仅在音乐上有所变化,更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多样性。

(四)演奏技巧

四川竹琴的演奏技巧极具特色,能够通过不同的演奏方法展现音乐的多种风貌。在平静细腻的场景中,演奏者可能采用温柔的拨弦技巧,如同细雨拂面,轻柔细腻;而在描述激烈动人的场景时,则可能使用力度较大的敲击技巧,如同波涛汹涌,气势磅礴。这种技巧的运用,使得四川竹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的表演,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故事的讲述。

(五)情感表达

四川竹琴的情感表达力极强,能够通过丰富的表演形式和多样化的韵律风格,使观众感受到表演者的强烈思想情感和多样化的人物情绪。无论是通过悠扬的旋律还是通过激昂的节奏,四川竹琴总能把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情感和故事的艺术世界。它不仅仅是音乐的演奏,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交流,使得每一场表演都成为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

三、四川竹琴的艺术特征

(一)诗歌化

四川竹琴的艺术形式中,诗歌化的特征尤为突出。曲目内容通常选自古代的诗词,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文学性强,而且充满了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极大地丰富了四川竹琴的艺术表达。这种选择使得竹琴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文学的传达[4]。在过往,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不发达,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是阅读。四川竹琴的艺术家们,往往也是书籍的深度阅读者。他们通过广泛阅读,吸取了大量的文学养分,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将这些书中的人物、情境以及情感,通过竹琴的演奏和歌唱,生动地呈现给听众。这种表现形式,使得每一次演出都像是一次文学的朗诵会,让观众在听觉的享受中体验文学的深度和广度。以《伯牙弹琴》为例,这个曲目就是将古代名琴家伯牙的故事,通过诗意化的语言描述出来。诗中“看看秋风吹入座,豆棚遥听蟋蟀歌”,不仅描绘了一幅秋日宁静的田园景象,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这样的诗句,通过竹琴的演绎,不仅仅是声音的传递,更是情景、情感与哲思的完美结合。此外,这种诗歌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四川竹琴的音乐具有了更广泛的吸引力和共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能在竹琴的音乐中找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它既满足了文化上层的审美需求,也触及了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实现了雅俗共赏。因此,诗歌化不仅是四川竹琴艺术的一大特色,也是其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这种形式,四川竹琴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得到新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二)小说化

四川竹琴的艺术特征中的“小说化”是其另一个重要的艺术风格。传统的竹琴表演往往重视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的形象刻画,使得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部小说,具有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这种表现方式使得竹琴不仅仅是音乐的展现,更是一种故事叙述的艺术。在以往的表演中,竹琴艺术家们通过纯唱词的形式,细致地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使听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深入的人物刻画和情节构建,让整个表演充满了戏剧性和画面感,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演进和艺术形式的发展,当前的竹琴音乐在保持小说化特征的同时,也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特别是在唱腔的旋律性和润腔技巧上有了显著的提升。现代竹琴音乐更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通过不同的唱腔技巧来更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这种技巧的运用,使得音乐不仅仅传递情节,更能深刻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当多人共同参与演唱时,这种表现形式尤为突出。不同的演唱者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各自不同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形成了一种多声部的交响效果。

(三)戏剧化

四川竹琴的戏剧化特征是其艺术表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特性使得竹琴不仅是音乐表演,更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在四川竹琴的表演中,演员不仅需要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更要具备将自己融入到故事中去的能力,通过声音、表情、动作乃至整个身体来讲述故事,展现人物。四川竹琴的演出通常不是简单的坐唱,而是采用站唱的方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赋予演员更大的表演空间,让他们可以通过身体语言更加生动地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和故事的动态。站唱使得演员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肢体动作,如手势的使用、步伐的移动,这些都是戏剧表现中增强情感传递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表演一个悲伤的场景时,演员可能会低头、缓慢地移动,使用沉重而缓慢的音乐节奏来配合动作,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反之,一个欢快的场景,演员则可能会有快速的步伐和明快的音乐节奏,通过这些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故事情绪的转变。此外,四川竹琴的戏剧化表演还包括对话和独白的运用,这些元素使得竹琴表演近似于传统戏剧的形式。演员在表演中会通过对话形式来展开故事情节,或者通过独白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想法和情感变化。这种表演方式使得竹琴音乐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更是一种视觉和情感的综合体验。

结束语:

通过对四川竹琴的系统研究,我们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这一传统乐器的艺术内涵,而且对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四川竹琴凭借其独特的演唱方法、丰富的表演形式以及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未来,四川竹琴的保护和发展仍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一蜀地文化遗产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丰富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雪玲. 四川邻水竹琴传承方式研究 [J]. 四川戏剧, 2021, (11): 97-99.

[2]牛会娟. 成都地区四川竹琴的流派与传承[C]// 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 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十四).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 2021: 3.

[3]张泽洪,周琪凯. 道情演唱与地域社会——以清代、民国四川竹琴为中心 [J]. 四川戏剧, 2021, (08): 104-108.

[4]谭春艳. 四川竹琴唱腔研究 [J]. 四川戏剧, 2020, (12): 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