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解码·评鉴——古诗词教学的三进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2

释义·解码·评鉴——古诗词教学的三进阶

袁羽

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振兴花园学校 225001

摘要古诗词教学“释义,解码,评鉴”的三进阶,要立足于课内的引导和课外的积累。文章以案例形式,从课外、课内两个方面,列举了课外古诗词教学中“释义,解码,评鉴”的样式和课内古诗词教学“三进阶”的实践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各年级段都有诵读、理解、感受古诗词的要求。“新课标”指出,教学古诗词要能“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能根据需要”“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分析、推演这一段要求,我们隐约感觉到古诗词教学,可以从启蒙开始,通过必要的积累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必要的感受,然后,再走向更高的“品头论足”的上。

概言之,这个过程就是“释义——解码——评鉴”的三进阶。

一、关于“释义·解码·评鉴”的解读

在小学,要求学生积累背诵的古诗词有100多首,从所选的古诗词的本身来看:它适合诵读,简单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它意境深远,有韵味,文字优美,每一句古诗词都含义丰富;它趣味十足,每一篇古诗词背后常有一个小故事,很有趣。

最近笔者所教的学生正在背李白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笔者就借这首诗讲讲什么叫释义,什么叫解码,什么叫评鉴。

先说“释义”,释义,释义,顾名思义,就是解释意思。这里指的不仅是字意、词意、还有诗意。

对于古诗词来说,解出了字意、词意,诗意基本上就解决了。

要解释《哭晁卿衡》这首诗,首先对这首诗的每个字词要理解,特别是教师先要理解,学生就那么读读背背是可以的——这就像老玩童教郭靖死背《九阴真经》一样,当初就那么背着玩的,真到开挂的时候自有它的妙处。

笔者第一次看这首诗,“帝都”最好理解,是皇帝所住的京都,当时应是唐朝京城长安吧。“蓬壶”是什么呢?总不会是个大茶壶吧?认真地查一查,才发现,“蓬壶”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两种:一座是蓬莱山,一座是方壶山,这两座山都是神话传说中东方大海上的仙山。“苍梧”是什么呢?是鸟吗?笔者在《楚乔传》里看过苍梧鸟,这种鸟像鹦鹉样的——但比鹦鹉大得多。学生说,大概是郁郁苍苍的梧桐树吗?百度一下,才发现这里的“苍梧”指的是郁州山,相传郁州山因有苍梧飞来,所以李白以“苍梧”代郁州山了。其实,我们写诗的人都知道,这里用“苍梧”代郁州山,还有押韵的需要,《哭晁卿衡》的“都””“梧”押的都是平水韵七虞平声。也许有人会说,《108部平水韵》是宋人的作品,唐人又怎么可能未卜先知宋人的模子?素不知,平水韵是基于前人的韵书,如《切韵》《唐韵》等发展而来的。

下面再说说“解码”问题——

解码层的教学,解的是独特性和艺术性。

《哭晁卿衡》是李白哭晁卿衡的,李白是中国的,晁卿衡是日本的,传说晁卿衡归国途中,船沉大海,人也失踪。我们看诗题《哭晁卿衡》,一个“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晁卿衡归国,本是坐的一艘大船——容纳几百人的大船,怎么被李白说成“征帆一片”了呢?是不是把船说多了,说小了呢?非也,联系李白的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就可以想到“征帆一片”的真切传神,那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不是“沉碧海”的前兆和烘托吗?触摸“明月不归沉碧海”的句子,我们似乎听到日本友人在询问,晁卿衡他们早就从长安出发,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到家呢?我们又似乎听到李白在哭着回答,听说,月一样明净的人已不知所踪,月亮一样的船儿已经沉入海底。看《哭晁卿衡》的“哭”字,看“明月不归沉碧海”的意象,我们不难发现诗眼往往是领会诗词主旨的关键,在教学中,“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下面再以《哭晁卿衡》为例说说“评鉴”——

说到评鉴,更多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一定要了解作者,了解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等。对于小学生来说,评鉴不能过于高深,主要的还是诗词的本身及其运用。

单就《哭晁卿衡》来说,这首诗虚实相生,“辞帝都”写实,“绕蓬壶”是想象,是虚写;这首诗的比喻用得很妙,“明月不归沉碧海”,用明月来比喻晁衡光亮高洁的人品,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惋惜;这首诗以物衬人,借景传情,“白云愁色”白云本无情,有色是人愁,愁到什么程度?一个“满”字了得,更哪堪“苍梧”山,愁色满山浓,山也载不动。一片深情,可谓构思精妙,含意幽远。这首诗,表面看来,一气呵成, 细品才会发现含蓄蕴藉,余意无穷。

释义解码评鉴,这三个概念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教学古诗词的三大步骤,这三个步骤并不是完全的并集,有递升,而又不能相互割裂。

二、古诗词教学的“三进阶”的实践思考

这里的三进阶,特指前文解读过的古诗词教学中的“释义

·解码·评鉴”。

在小学,教学古诗词,课内的在于理解与运用,课外的更多在于积累。但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小学生可以不会写古诗词,但六年小学语文学下来至少要会看古诗词,偶尔还能用上几句古诗词吧。

对古诗词的解码和运用,首先我们教师自己先要有“两下子”。教师有两把“刷子”,教学时,才不会嘴瓢发愣,才不会被学生晾在一旁。

唐代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做语文教师的不能不知道李白和杜甫,尤其是他们的诗词异同。看古诗词,我们会发现歌行乐府体很能发挥诗人自由度,这方面李白似乎比杜甫强,但在古体及近体诗上李白似乎要比杜甫逊些,尤在近体,杜甫真的是牛的,杜甫精于格律,但又不囿于格律,他创造了不少拗体,以及拗救之法,使诗之意得以充分地适应诗律,同时妙在天成,不露斧凿之痕。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李白和杜甫的诗词是比较多的。笔者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李白的《望天门山》为例说说“三进阶”的实践吧

1.直觉入手,解词释义

教李白的诗词,最好让学生先读,笔者在教学《望天门山》时,首先让学生在读中感觉声音和韵律之美,《望天门山》音声之美的带入,很容易让学生找到直觉和感官上的愉悦,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出诗的大概意思,反过来再让学生解释诗中的“至此回”等词,学生做起来还是很顺手的。

2.解码提升,直逼意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引导学生了解了诗词的历史背景、诗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活动后,学生再读相关诗词常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笔者在教学《望天门山》结合《早发白帝城》背后的历史,佐以电影《长安三万里》片断,让学生理解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洒脱,从而更容易理解“楚江开”和“日边来”的意境之美。

3. 评鉴升华,滋养品格

孔子说,诗可以兴,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诗词,引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借助诗来陶冶学生的品格和精神,塑造品格之美。

教学《望天门山》时,笔者除了感受到李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外,更多地是感受到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望天门山》仿佛是李白出川的宣言:天门山之“门”,仿佛是专为他李白而开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出”来干什么?是为他李白夹道欢迎而来。李白从哪里来的,他是诗仙啊,“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是从天上来的吧?开山纳客,流水有情,宾至如归,“至此回”李白到此,如回家一样,天人合一的思想是那么的浓烈。读这样的诗,那个老师和学生能不受感情熏陶,品格滋养呢?

总之,要想真正做好古诗词教学的“释义解码,评鉴”三进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课外多背诵,多参照;课内学解码,学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2.

[2]冯会艳.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探索[J].读写算,2024(09):155-157.

[3]张建坤.平水韵近代价值考辨[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1,30(05):7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