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 1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寇正祥  刘秀荣  徐红玉

湖北省荊门钟祥市东桥镇镇直小学

【选题背景】

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提出对数学课堂的多方面产生强烈的冲击与影响,在此教育背景下,教师着手解决原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立足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科教学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丰富教育手段、创新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等多种方式落实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科教学提出的要求,在彰显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促进教学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旨在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本课教学内容涉及到诸多重难点与关键点,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联系。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突破学习重难点与关键点,建立角的概念,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对角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在夯实理论知识基本功的同时,提高观察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更加深刻地了解如何角的大小,并为后续更高学段的数学知识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对角形成初步认知,但还没有建立正确的概念并掌握角的分类标准,学习经验与学习方法较为匮乏,难以凭借自身现有能力解决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对角的概念及其分类形成更加全面的了解,进而为后续更高学段的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理念】

以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教学标准作为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突出学科教学的特点,促进教学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对角的表象形成初步认识了解角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直观感知的过程中,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基本能力与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

感知角的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降低教学难度,进一步增强教学针对性与科学性,使学生充分集中集中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是学生充分活跃学习思维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与课堂学习的核心环节,可以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满足自身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师:同学们,之前我们学过一些平面图形,仔细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哪些共同特征。

生:他们都有角。

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角形成的过程,并借助PPT课件呈现角的概念和组成部分)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准确,大家在看完Flash动画后,一定对角的概念和形成过程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吧。

生:是的。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世界。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导入本课教学主题)

二、设计任务,开展活动

任务一: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主题1:学生合作探究角的分类

将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为学生布置合作探究任务,学生从书中找出角的定义,仔细观察角有几条边几个顶点。

师:同学们,大家从书中都找出了角的定义,了解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那我们如何对不同的角进行分类呢?

生:我们可以按照角的大小分为锐角、直角和钝角。

任务二:自主学习,完善知识框架

活动主题1:学生自主学习

为学生发放导学案和学习任务清单并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活动主题2:丰富教学活动

组织“我是火眼金睛小判官”的活动,为学生准备不同角度的角的图片,看看哪位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说出图片中的角是钝角、锐角还是直角。

任务三:师生互动,答疑解惑

活动主题1:提高师生互动频率

教师寻找恰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遇到哪些问题

活动主题2: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师:同学们,请大家动手运用现有的工具画出不同角度的角

生:好的,老师。

三、课时小结,拓展提升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询问学生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出角的大小,学生在下节课与班内其他人共同分享。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组成

角各个部分的名称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

【教学反思】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做的较好的地方: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知识学习反馈,科学合理的调整各项教学环节,在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数学学习基础与学习兴趣,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同时,创新传统教育模式与教育途径,充分凸显学科教学的特点,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与课程教学结构的完善,为实现提高课程教学整体质量的最终目的而不懈努力。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待改善的地方: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频率,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将所学的学科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与内化,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发挥引导与促进作用,带领学生共同攻克学习重难点,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机会与能力锻炼机会,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