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5
/ 2

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探讨

蒋瑜

青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邮编:262500

摘要:在核心素养教学的背景下,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进行大单元教学对于促进学生音乐综合发展至关重要。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将音乐单元分化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结合音乐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有利于教师确定教学主题、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学,构建起学生音乐知识的整体性,提高学习的质量。本文将以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为题目进行简要的叙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

引言

在初中音乐的大单元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能够全面把握音乐知识,深入理解音乐与自然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及个人追求之间的深层次联系。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理解学习与生活的关系,稳定学生情绪,减轻学习的压力。进而,促使教师采用差异化和高级教学策略,为学生打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素养导向下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系统学习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框架下,融入大单元教学法到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学科的系统化认识。通过大单元教学,零散的音乐知识被整合为一个系统化、结构化并且立体化的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思维,深刻理解音乐所承载的情感及其表达的意义。将各个不同的音乐教学小单元有效连接,实现对音乐学科知识的深层次学习。

(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考虑到初中学生已经拥有较强的认知和感知力,他们的综合素质具有高度的塑造潜力,有助于形成理想的个性发展。因此,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用大单元教学法来引导学生,从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音乐具有独特的“合统同”功能,能够塑造人的价值观,净化心灵。利用音乐教学的大单元方法,教师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借此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音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

二、素养导向下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策略分析

(一)立足课程标准,挖掘单元主旨

音乐课程的标准既携带了塑造学生品德与引领学生素养发展的教育理念,又为设计与执行初中阶段的大单元音乐教学提供了核心依据和出发点。依据课程标准,教师需依照学科标准所界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轨迹,进行周密的单元教学设计。探索不同音乐作品间的表现特色的相互联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能力范围,确立与课程标准相契合、并展现教材特色的学习重点。

以单元《泥土的歌》为例,此单元的教学内容反映出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定义的教学总目标 - 掌握各种区域、民族以及国家的历史文化传承,认识到文化与构筑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密切联系,以及学习尊敬、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在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中,民歌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版)》的分段要求,初中学生需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分类、风格及美学特色有所了解,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及听觉体验来辨别基础的音乐类型。同时,他们应能够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识别音乐的形式、美感特性、风格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并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来阐释音乐风格和形态背后的主要原因。

在这个单元中,教师可以选取课本中的《年轻的朋友》、《都达尔和玛利亚》、《阿尔瓦古丽》、《银杯》等歌曲作为教学案例,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例如,可以通过听歌、唱歌、分析歌词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民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感受到这些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在教学中结合音乐欣赏、歌曲分析和情感体验等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民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感受到民歌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同时,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构建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掌握音乐学习方向

在初级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正确设立教学目标对引导学生明确音乐学习的路径发挥关键作用。因此,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差异,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确立共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有序的学习。这样做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消除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状况,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

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深情的呼唤”为例,这个单元通过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爱的奉献》和《让世界充满爱》展现了人类情感的深刻和爱的力量,体现了社会关怀和人文精神的主题。这些歌曲不仅有美妙的旋律,更携带了深沉的情感和积极的价值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启迪。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深情的呼唤”主题设计音乐教学活动,依据音乐教学大纲,结合音乐学科的核心素质目标,明确教学意图,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路径,增强学习技巧。因此,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

1.认识并理解这些歌曲背后的真实故事和深刻情感,增进学生对人类共通情感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在心灵深处唤醒对美好、对爱的追求和珍视。

2.通过学习和探讨这些歌曲,考察人类情感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方式,探讨音乐如何成为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传递爱和关怀的强大工具。

3.研究这些歌曲的创作背景与音乐特性,探讨它们如何影响和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这些歌曲。比如,通过讲述歌曲背后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每一首歌曲背后的深刻情感和生命力量。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演唱、音乐创作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验和表达爱的主题。

(三)整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音乐学科精细化学习

在明确了教学大单元主题与目标之后,即可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对于促使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扮演着关键角色。由于音乐教学的内容往往是碎片化的,仅仅依靠课本内容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无法帮助学生建立音乐知识的整体观。因此,教师需要借助于音乐学科的核心能力,研究音乐教材中各个单元或章节的内部逻辑联系,实施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旨在帮助学生全方位理解学习材料。

以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2012湘艺版)>第五单元梨园百花单元为例,其中主要包括了《谁说女子享清闲》、《我家有个小九妹》、以及《手拉封箱呼呼响》为例,这些单元共同描绘了我国传统音乐艺术成就的高度,以及传统音乐的独特吸引力。这些单元通过探索传统音乐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表现力,强调了京剧和越剧、湖南花鼓戏等不同戏曲的动人魅力,以及本土小曲的鲜明特色。这一教学线索的核心是让学生探索和理解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风格以及地域音乐的特色,进一步探讨这些音乐对我国现代音乐发展所起的影响。通过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中国音乐的历史进程,教师重新整理教学内容,致力于提高学生对音乐连贯性理解的能力。该综合教学单元的目标侧重于:1.探索中国不同地区音乐的发展历史;2.识别和理解中国不同地区音乐演唱的风格特征;3.理解民间小曲在塑造地域音乐特性中的作用;4.研究京剧和昆曲中角色特征,并洞察这两种曲艺形式的时代风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针对初中学段的音乐大单元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需根据所教内容,融合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具体的课堂环境中作为教育平台,准确设立教学的主题与目标及内容。这样做旨在促使教师设计出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出一个优秀的音乐学习氛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培养其音乐学科的核心素质,进而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推动初中阶段音乐教育的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 赵骁彤.素养导向的音乐大单元教学内涵探微[J].中国音乐教育, 2022(5):7.

[2] 韦德秀.核心素养理念下音乐教学单元设计探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5):4.DOI:CNKI:SUN:HERZ.0.2018-05-021.

[3] 沈一多.素养导向下中小学音乐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实践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 2023(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