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3

职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李先栓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有协同育人行政管理机制、教学引导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的构建四方面。价值与影响体现在思政课程教学“理论-案例”模式创新,提升了显性思政育人的有效性;建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教学“三式三融”模式,强化了隐形思政创新育人手段;构建“课程思政”学科教学体系和制度管理体系,彰显了思政育人机制创新价值。

关键词:职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背景下职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成果应用推广突出在“课程思政”教学基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在研究高职“课程思政”教学现状、案例设计、教法模式及创新路径基础上,研究协同育人引导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保障机制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的重要观点

1.“三全育人”,引领课程思政实施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职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2.“三教改革”,引领协同育人发展。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指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突出教师、教材、教法三项改革重点,将爱国主义和“四个自信”教育贯穿于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高职“课程思政”师资建设,案例设计、教法模式创新,是职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引导机制的基础。

3.协同效应”,同向同行同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课程思政”教学引导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保障机制研究,是职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关键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可行性对策建议

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内容包含“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行政管理机制、教学引导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的构建。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行政管理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工作中应树立“大思政”育人观,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行政管理机制,以“三全育人”,引领课程思政实施。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行政管理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牵头部署-学工后勤联动-系部学科实施”五级联动体系,落实责任主体,构建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教学体系。

(1)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党委工作落实到教学一线,把“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工作摆上重要议程,发挥校级领导核心作用,做好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统筹中层领导协同育人工作。

(2)党政齐抓共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指导教务处、马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门)规划“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工作;分管人事的副书记指导人事处规划教师“进德修业”大讲堂;分管学工的副校长指导学工处规划“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学生社团工作;分管后勤的副校长指导后勤处规划学生勤工俭学、劳动教育等工作

(3)教务牵头部署。教务部门从工作目标、具体举措、支持保障、任务分工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搭建大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开创学校特色路径。如开展协同育人项目或课程改革,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加强协同育人督导等,落实工作目标和责任教师,形成“协同效应”,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步提高。

(4)学工后勤联动。相关部门加强协调与联动,落实任务分工,组织协同育人相关活动和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协同育人工作,形成育人合力。人事处规划教师“进德修业”大讲堂,提供课程思政培训、成果交流展示平台;学工处利用网络空间环境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氛围;科研处组织教研、科研项目申报;教学督导处加强课堂巡堂、听课,督导教师教学中落实协同育人等。各部门之间加强联动,各司其职,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取得实效。

(5)系部学科实施。马院及系部指导学科教研室具体实施,以“三教改革”,引领协同育人发展。通过师资培训,教材、教法改革,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做好协同育人工作。各系部、学科教研室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转变教师育人思维和观念,与马院或思政教研室定期开展合作教学、教研活动,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学科教学计划的设计中。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引导机制的构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引导机制建设,包含高职思政课程中“课程思政”相关案例或素材选材资源库建设,“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模式及创新路径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模式及路径创新构建。

(1)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素材及“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

动态建设教学案例资源库:一是资源内容的不断优化、不断更新;二是资源内容的创新,“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能满足于将现有的教学资源拢在一起即为库,重点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案例资源创造性使用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课程思政”素材及“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实现了教师创新资源的开发,实现了教学优秀人才资源的开发。师资培训,教材、教法改革创新,“三教改革”引领协同育人发展。

(2)“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模式及教学路径创新的教学引导机制构建

思政课程教学“理论-案例模式:“讲理论融入案例,用案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组织学生开展“事故案例大讲堂”、“道德法制大讲堂”、“宪法学习大讲堂”,以行动导向教学“案例教学法”将理论知识记忆的思政课程转变为实践教学,推动“思政课程”教法创新,提升显性思政育人的有效性。

(3)“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模式及教学路径创新的教学引导机制构建

“课程思政”教学“三式三融”模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四段三式三融”的改革,体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实践“对分课堂”,实施“四段三式”探究教学模式,课内外有机结合“四段课堂”,探究式、体验式、感悟式“三式”认知;体现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内容,专题嵌入法、画龙点睛法、元素化合法“三法融合”落实“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教师参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高职院校需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保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设立专项经费。以项目形式支撑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 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课程改革、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同时,鼓励教师结合学校特色积极投身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改革探索,申报省市级研究项目,在岗位聘任、人才选拔、优秀评选、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考核绩效津贴。学校将思政教研室提升地位成立马院,并列于系部位置隶属于校长室、教务处直接管理。教研处依据奖惩条例发放绩效考核津贴,对实施成效显著的教师和团队进行宣传报道和表彰奖励,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

(3)培训激励提升。通过课程思政相关政策、协同育人理念与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理论功底和知识素养;通过校外考察调研等研修活动,拓宽教师视野、不断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通过评选课程思政的示范课程、典型案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等活动,营造协同育人氛围,强化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意识。

4.“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监督保障机制的构建

人才培养效果首要标准是“立德树人”,评价协同育人工作要有完善的协同育人评价机制,构建具有激励功能的多元评价机制,确保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工作正确发展。

(1)教学质量的监督保障机制。教务部门要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思政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协同育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 构建监控体系,通过大数据来监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教师教学的监督保障机制。制定相关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行量化考核,把教师师德表现、参与协同育人工作情况及工作效果作为首要业绩考核,作为评优奖励、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充分发挥“立德树人”政治思想考评的导向功能与规范作用。

(2)学习质量的监督保障机制。制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教育过程性评价机制,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客观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对正向行为进行鼓励, 对不良行为进行纠偏,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价值与影响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推动“思政课程”教法创新,提升显性思政育人的有效性

(1)协同育人推动“思政课程”教法创新。思政课程教学“理论-案例”模式“讲理论融入案例,用案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将死板、枯燥的理论课程转变为“行动导向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三坚持”提升显性思政育人的有效性。坚持历史厚重感和现实敏锐性相统一,着力提升课堂吸引力;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实训相统一,提升教学说服力;坚持校内整合与区域协同相统一,以“整合力”提升“思政课程”的“核心力”。

2.建立“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强化隐形思政创新育人手段

(1)协同育人建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构了“思政课程”元素融入学科课程的教学体系,即“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六项指标。

(2)协同育人推动“课程思政”教法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四段三式三融”的改革,专题嵌入法、画龙点睛法、元素化合法“三法融合”落实“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融入自然得体。

(3)“三教三全”强化隐形思政育人手段。“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与“全员、全程、全方位”课程思政的“三全”教育原则相结合。隐形思政育人手段,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是关键,让每一位教师深刻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提升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是基础,通过公开示范课和教学竞赛等活动,引导教师掌握如何结合课程本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恰当选择“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加强学校课程思政机制建设是保障,完善课程思政推行的制度体系,建立课程思政推行的标准体系,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

3. 构建“课程思政”协同体系,彰显思政育人机制创新价值

(1)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学科教学体系:落实全员参与育人,打造融合教学团队;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拓宽思政育人途径。

(2)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制度管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建立激励机制,营建良好的育人生态;健全测评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为更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应构建长效机制,循序渐进,调动各级育人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才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金信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省市协作项目《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背景下职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编号21XZB020。

通讯作者:李先栓,男,籍贯江苏宿迁,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正高级讲师。通讯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城合欢路1宿迁高等师范学校,邮编: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