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四级翻译对中国文化认同的考察

/ 2

论大学英语四级翻译对中国文化认同的考察

朱柔熹[1] 周柘君[2]

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基于中国语境,现当代中国学者更多将文化认同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考察,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提是增进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马洁琼,2023)。文化认同可以通过自我形塑、群体形塑与社会形塑达成,各阶段教育则是重要的实施与促进手段。高校学生各方面的认知与理解能力都发展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具备了一定文化自觉,故这一时期是培养塑造该群体文化认同意识与行为的关键时期。

一、高校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的达成并不仅仅仰赖于思想教育,语言教育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语言教育又分为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无论是哪一种,学生除了接受语言知识(包括字词、语句、篇章、语法、语用等),同时还要接受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知识,表达文化思想。语言知识习得是外语教育的基础,但文化认同达成应该成为外语教育的核心。只有明确了文化认同的地位与作用,学生要认同的是什么文化、如何认同,对于学生来说,才能更加清晰的明确学习目的,降低负面情绪带来的消极影响。2007版《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汉英互译就是传递文化价值的一种直接实践过程,学生无论是在应试考题中还是在实际语用中,都需要将英文原文按中文的语言习惯进行转换,又能将中文原文中的诸多文化负载词准确转译到英文中,传递中国文化的思想价值。

二、汉英互译实施过程中的文化表达

在翻译学领域,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必须在语素、句法和文体形式上实现等价,并且在关联的语境中传达源文本的意义。具体而言有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层面的功能对等要求。奈达之后,苏珊·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合编著作《翻译研究》中开始思考如何从文化层面对翻译进行整体性考量,继而在《翻译、历史与文化论文集》《文化构建》等合编著作中正式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主张将翻译的词汇与文化接轨,从文化角度进行翻译、检视翻译成果。

具体到汉英互译中,中西方文化要素是否在作品中得到准确译介,已成为汉语母语者和英语母语者检视翻译作品的重要尺度之一,以中国早期翻译家严复的经典准则“信、达、雅”为评判依据,文化要素更主要体现在“达”和“雅”两个层面,成为了汉英互译各类作品中更高的追求目标。

三、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版块对中国文化内容的考察

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参照,旨在对我国大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进行科学的测量,其中包括翻译知识与技能。根据考试大纲,考生需将给定汉语段落译为英语,内容涉及中国的文化、历史与社会发展。译文要求能够基本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语句通顺,句式和用词较为恰当,能运用基本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可见,考察要求共同体现了前文所述之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和“文化翻译观”。

由于考察内容涉及中国的文化、历史与社会发展,要在词句上达到准确转译原文相关表达的要求,就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一部分常用常考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及译法。这些词汇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是民族语言系统中反映特定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的重要部分,包括历史传承下来的成语、习语、谚语、典故等,可能涉及地名、艺术形式、食物种类、修辞手法等内容。

CET-4于1996年首次出现翻译题型,2000年再次出现,均为日常交际句子英译汉,尚未涉及对中国文化相关事项的考察;2006年6月,翻译题型重回视野,并改革为短语汉译英形式,此后汉译英题型便固定下来,成为必考版块延续至今,但仍以日常交际短语为主。从2013年12月开始,汉译英题型提升了考察难度与要求,篇幅升级为完整段落,且内容明确关于中国文化(包括地理事项)、历史与社会发展。本文梳理了2013年-2023年间历次考试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与历史相关考察内容并选例如下:

年份

主题

关键词

2013年12月

中餐/中国结/茶饮

烹饪技艺/手工艺人、祈求好运/茶馆、民族饮品

2016年6月

功夫/风筝/乌镇

武术、哲学思想、神话传说/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中国古代木匠鲁班/京杭大运河、古桥、庭院

2016年12月

白色/黄色/红色

纯洁的象征/皇家宫殿、皇袍/春节、中国革命

2017年12月

泰山/华山/黄山

历史文化名山、文物古迹/秦岭、长寿、草药/日出、云海、产茶地、温泉

2019年6月

剪纸/舞狮/灯笼

民间艺术、婚礼/传统民间表演、象征幸福和好运/元宵节、生活美满、生意兴隆

2019年12月

家庭观念/姓名

四代同堂/父姓、世代相传、汉字

2020年9月

茅台/茶

白酒、国宴用酒、酿造、海上丝绸之路/传说、茶园、茶商、雅致的茶具

2020年12月

饮食/团圆饭/鱼

面食、辛辣食物/“鱼”和“余”/象征意义、节省、美德

2021年6月

铁观音/普洱/龙井

各具风味、加工、维生素/消除疲劳、促进消化/“中国名茶”、手工制作

2022年12月

立春/立秋/冬至

农历、“一年之计在于春”、迎春、习俗/“一叶知秋”、“秋老虎”/白昼、防冻、播种

表一

从2013年12月至2023年12月的十年间,CET-4共22次,涉及中国文化与历史的考察实际共16次,占比达73%,毫无疑问是段落汉译英的绝对重点考察方向。其中有关“饮食文化”“茶文化”等内容重复考察2次及以上,且文化意象愈加丰富详细;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年之计在于春”等则直接考察了汉语谚语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唐朝”“文物古迹”“习俗”“象征”“团圆”等名词、动词、形容词业已成为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高频考点词汇;2022年6月更是史无前例的出现以记叙文体讲述成语(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的典故,打破一直以来大学英语四级翻译仅为说明文体的惯例。

鉴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汉语文化及语言的独特性在英语中往往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或表达,从而形成了语义空缺,也成为考生汉译英过程中的极大难点。考生在实际考试过程中一方面可能采用字面直译法,译出表达往往不符合译入语即英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形成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式英语”,如将“一叶知秋”译为“one leaf knows the autumn”(CET-4,2022年12月);更有甚者采用汉语拼音进行原文转化,事实上已经不能称其为翻译,而是注音,如将“农历”译为“Nong Li”(CET-4,2022年12月)。

造成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的基本词汇量不达标,对英语基本的词法知识、句法知识等语言规则掌握不够熟练;其二是在高校外语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中,负载中国文化的内容没有得到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有效重视。此类内容要么作为课外拓展或课后补充内容呈现,并不在各类外语教材的主体课程设计中;要么仅针对性进行应试型讲授与学习,教学效果浮于表面,学生对常用汉语成语、经典的汉语习谚语仍积累不足,无法举一反三,应对每一次考试中出现的新变化。长此以往,考生无法在翻译版块中取得理想成绩,以至于影响整体成绩,对英语学习愈发畏惧,导致学习效果进一步恶化。

事实上,笔者认为,CET-4本应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方向和内容的有效指导,以考察内容为导向对教师来说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讲授应试技巧,而是需要更深层次的剖析考察目的和评价标准,与日常教学形成有机呼应。学生学习英语中有关中国文化的规范表达,实际上是在学习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是在汉英互译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从差异中寻找到对中国文化的有质认同,并以此转化为正向的学习动机,明确大学学习英语的目的,能够在今后更加自主地注重中国文化相关表达的学习,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 ]*本文系2023学年云南工商学院校级研究课题“云南工商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认同研究”(YGSZDX2023037)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面向南亚东南亚培养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的路径研究”(2023J147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