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行动 我们在路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1
/ 2

光盘行动 我们在路上

奚梦洁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街道中心幼儿园  213000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耳熟能详的古诗,让我们从小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小1班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从幼儿开始培养,号召每一位小朋友节约粮食,共同开启追“光”之旅。

一种现象:老师们发现食堂的剩菜剩饭比较严重,幼儿浪费的情况比较突出,餐饮习惯较差。经过粗略统计,几乎每个幼儿的餐盘里都有剩菜剩饭,有的甚至剩到一半多,很多幼儿挑食严重,遇不到自己想吃的食材甚至不吃午饭。看到大量的剩饭剩菜,教师都认识到了问题的严肃。不仅如此,很多家长也向教师们反应幼儿在家中挑食、偏食和浪费的情况比较频繁,希望教师能重点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节约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生活化课程到底是什么?我们对基本问题的认识,代表了我们在教育上的价值判断。生活化课程是以儿童发展为核心,非常强调儿童立场。

一个问题:回到问题,在孩子们心中什么是光盘?孩子们是怎么看的。

桃子说:吃完饭就是光盘行动。

一一说:新楼盘。

兜兜说:光盘的灯。

童童说:饭、菜都吃完。

二宝说:吃光光。

……

一个疑问:你能光盘吗?

安安说:不能,因为要吃完才行。

喻喻说:能,我可以吃完。

一一说:能,因为农民伯伯很辛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琳琳说:我会,因为我学习了。

咚咚说:不能,不喜欢吃。

夏天说:不能,吃饭太无聊了。

桐桐说:不能,我咳嗽的。

点点说:不能,饭太多了。

……

一些思考:作为教师,我们是儿童立场的坚定的拥护者,生活化课程一定要以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根基,它的转向也在于此,它要以自然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为线索。课程的意义也在于此,特别强调回归到传统,回归到自然,回归到儿童,回归到生活。知道光盘行动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了。原来不能光盘的人还挺多的,在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力挺光盘行动呢?在生活中怎么才能光盘呢?

观察发现,孩子们很喜欢阅读区里的绘本《好玩的吃饭游戏》

IMG_1521IMG_1522

若凡说“这个书里面的宝宝在用餐盘吃饭”

夏天说“图片上的饭菜看起来可真好吃,这本书太好玩了。”

咚咚说“这个炒饭和我们学校吃的很像啊,好多颜色。”

小润知说“这个饭还有动物图案呢!”

桃子说“用这个餐具我肯定要多吃点!”

丁丁说“这个宝宝画的面条我也会呢!”

想法一:画一画我们的美味食物吧

小班年龄段的孩子能够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在孩子们心中,面条还有草莓味和葡萄味的呢,简单的线条最能表现出食物的特征。

童童说“这样的面条我肯定能多吃几碗”果然在午点心时间,平时不太肯吃面条的童童,第一次主动要求还要再来一碗,这就是绘本的魔力,让孩子们对抗拒的食物,在了解之后对它产生兴趣,爱上吃饭。

IMG_1538IMG_1539

想法二:自主取餐拒“剩”宴

最了解自己的是谁呢?答案当然是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喜好,了解自己吃不吃得玩,根据小班年龄段的幼儿特点,在成人的引导下,幼儿不偏食、挑食,帮助幼儿合理安排餐点,养成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

按需拿取,吃多少拿多少,并努力将盘中餐吃光。小朋友自己喜欢吃哪个菜,能吃得下多少饭,根据自己的食量进行取舍。光盘行动,不止于此,它是幼儿了解自己的一个开端。

IMG_256

想法花样餐盘大变身

吃饭会无聊,怎么让吃饭变得有意思呢?可爱的小猫和小熊猫餐盘来到了教室。

孩子们看到餐具,纷纷喜悦:

“哇,好可爱的餐盘,我一定能多吃两碗饭”

“真可爱,和我家里的餐具一样呢!”

“那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用这个餐盘啊?”

怎么样才能轮到我使用这个餐具呢?孩子们说“请表现最棒的!”在餐前活动,一个小小的投票仪式诞生啦。但是坚持了一周后,发现有的孩子会连续两天使用,并且花费的时间比较长。那什么样的方式更方便快捷呢?有孩子说“今天桐桐做的毛线画很不错,就请她吃吧!”改成让区域游戏有成果分享的孩子之后,孩子们不光食物光盘了,连区域游戏也玩的更加进步了。

一段时间下来,有些内向的孩子虽然做到了光盘,但是没有抓住使用餐具的机会。发现到此现象,老师们把这些孩子的学号放在一个抽奖箱里,由隔日使用餐具的孩子抽取今日的小朋友。

“滴滴滴”小汽车餐盘来啦!分享生动形象的餐盘让小朋友们的心情变得好起来,吃得也更多啦!

孩子们吃完饭,那餐盘清洗怎么办呢?孩子们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果冻说“我自己洗吧,我在家里帮我妈妈洗过碗。”果冻把自己在家的经验和大家分享之后,孩子们也对洗碗的兴趣愈加强烈,纷纷提出“我也要自己洗碗。”

老师及时调整,投放厨房用纸,让幼儿自主学习擦拭餐盘的方法,擦拭干净后便于拿去冲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了孩子们生活习惯。针对能力弱的孩子,尝试之后会再次清洗。

IMG_257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picturecompress_20210121101100/output_1.jpgoutput_1

想法可爱米饭变形记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吃饭更有食欲,爱上吃饭呢?不光是精致的餐盘,而且还加入了有趣的摇摇饭、动物饭、寿司饭。摇摇饭用工具快乐地摇动起来,不仅让孩子们对吃饭感兴趣了,还让孩子在餐前等待的时间内也多了一项自主活动。

动物模具真可爱,萌萌看到了说“太可爱啦,和绘本里的一模一样呢!我要多吃一点”。寿司饭夹着美味的菜,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对新鲜的食物总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平时不爱吃米饭的孩子,破天慌地又要了寿司。各种造型的米饭让小朋友的食欲大开,吃饭香香。

光盘行动,同样的理念,却与我们不一样,它是平淡生活中点亮孩子生活乐趣的机遇,让孩子们知道,原来吃饭是一件这么有趣的事情。

IMG_261IMG_1544(20210121-110913)IMG_1545(20210121-110917)

想法校园文化新“食”尚

为了培养小朋友的光盘意识,养成杜绝浪费的好习惯,老师们根据小班年龄特征,设计了“光盘请亮灯”的游戏活动。每天餐后的新活动,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全部吃光光,赶紧去点灯”“我也要去点灯”一件简单的小事,一次把事情做好,光盘很简单,但需要让生活给成长加点料。

IMG_269

想法打造餐厅小环境

“上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的餐厅可漂亮了,里面有好多好吃的”

“之前我去恐龙园里,里面的餐厅还有恐龙呢!”

“我去得餐厅里面还有海洋球呢!”

孩子们在餐后的聊天,让我们了解到原来餐厅的布置,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在教室中有限的空间怎么才能利用起来呢?

温馨的环境会给小朋友带来不一样的感觉,餐桌的改变,餐垫的布置,再加上可爱的餐具,让小朋友们胃口变得棒棒的!          

想法我和老师来约会

光盘行动只是孩子们的事情吗?

糖糖说“大人吃饭也要吃光光,不能剩米饭。”

小宝说“我的爸爸妈妈就是吃完饭的”

二宝说“可是我们又不和老师在一起吃。”

那换个吃饭的伙伴是个什么样的体验呢?小朋友们提出想和老师共进午餐,看看老师能不能也光盘。提前预约好中午吃饭的时间,孩子们体验了一次与老师们美妙的午餐时间。

想法绘本故事伴成长

一段时间下来,我们观察发现,70%的孩子都是先把米饭吃完,菜总是会剩一些,会把肉先吃掉。孩子不爱吃蔬菜怎么办?《它们是怎么长出来的》、《菜园子里的秘密》、《蘑菇,你好吗?》等等绘本,告诉了我们蔬菜的生长原来这么神奇。从一棵小小的苗,在阳光、雨露和农民伯伯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原来花生、土豆、萝卜、芋头是长在泥土里面的;原来西红柿是长在枝丫上的;原来种大蒜,前期可以吃它的大蒜叶,后期就可以把它挖出来吃大蒜头了。生命原来是这么奇妙,让孩子们对蔬菜越来越感兴趣了。

家长们反馈,孩子吃个早饭都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不爱吃早饭怎么办?《一笼包子全是兵》、《开饭喽!开饭喽!》、《香喷喷的早饭我要吃》等等绘本,告诉了我们原来吃早饭是一件既健康又充满了趣味的事情呢……

IMG_278

一个活动:社会公益活动。

在十月份,常州市图书馆举行了“我是‘节粮小卫士’”主题活动,家长带着小朋友们自主参与。此次活动了解光盘行动的意义,发挥创意,动手创作“光盘作品”,争做“节粮小卫士”。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到光盘的力量,体验到食物带给我们的乐趣。

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到还有很多孩子连每日的午餐都是问题,因为资源匮乏,他们没法没法像我们一样能够吃的饱饱的,没有办法像我们一样能够吃到这么多营养美味的食物,食物来之不易,参加活动的孩子不光在学校里做到了光盘,在家中也开始养成光盘的好习惯了。

一种合作:家园共育促成长

光盘行动可不仅仅在学校,家长们也在行动中。班级中的家长自发地举行“节约粮食 光盘行动”的活动,邀请没有参加到公益活动的小朋友们一起学习。粮食来之不易,且吃且珍惜。学完之后每个小朋友选择“我的小农场”,回家自己进行种植,体验农民伯伯的辛苦,体验食物的来之不易,餐餐光盘。

活动发起后,经常能在QQ群内看到孩子们的光盘照片,两个小碗,吃的干干净净,桌面保持的整整齐齐,增强了孩子们培养好习惯的意识。

IMG_0001(20201123-124003)IMG_290IMG_286

总结:

尊重自然馈赠、尊重劳作成果、合理合量进食,珍爱粮食,从娃娃抓起,帮助孩子健康营养快乐地就餐,同时养成节约粮食的美好品德,是每个家庭、每位学前教育工作者科学养育的共同目标。我们希望,用文化形塑儿童的生活,最终,将课程的落脚点又回到儿童的生活之中,帮助他们实现生活经验的重塑与再造。这个经验的重塑与再造过程不仅是儿童的,也有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