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助力知识结构化——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不进位)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做中学”助力知识结构化——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不进位)教学设计

刘超1  荣书晶2

1.安阳市教育教研信息中心 

2.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

教学目标

1.利用点子图,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2.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多样化,在比较分析中优化算法,培养学生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了解数学历史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能规范书写。

教学难点:理解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的末位得多少个,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乘数的十位对齐体会数的运算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唤醒经验

师:同学们,为了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请看大屏幕,除此之外学校还购买了一批新书,这可忙坏了阅览室的王老师,我们快去看看吧!

(一)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

师:这种书一包14本,2包是多少本?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么算?

师: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用了先分后合的方法

2.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

师:10包一共多少本呢?算式是?怎么算?

师:这是两位数乘整十数。

3.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这里还有2包数,你能帮王老师算一算12包一共多少本吗?

师:这个算式和刚才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从真实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2包到10包,再到12包,环环相扣,从已知到未知,引导学生知识迁移,为这节课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借助直观,理解算理

(一)探究计算方法

1.小组活动,探究算法

师:如果一个圆点代表一本书,这一行14本就代表?12包就可以用这个点子图来表示。我们现在会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会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这些经验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呢?接下来小组合作,看要求!

(1)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学过的来计算14×12。

(2)圈一圈:在点子图中圈一圈,表示出计算方法。

(3)算一算: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师:要求清楚了吗?请开始小组合作完成活动一吧!

2.全班交流,汇报算法

(1)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请这个小组先来分享

预设:

生1:我把12拆成102包,先算14×10=140,再算14×2=28,最后算140+28=168。

生2:我把12个1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14,先算14×3=42,有这样的4份,42×4=168。

……

(2)师:对比这些不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是这样吗?为什么要先分后合?

师:同学们能看到方法背后的道理,真了不起!先分一分把新知识转化成了旧知识,再合一合解决了新问题。

(3)师:对比这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分成几大类?如果再圈一次,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这两类方法都能成功解决这个14×12的问题,如果换成13包呢?还能平均分吗?看来,平均分的方法会有时会受到数据的限制,而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适合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给学生提供可操作的素材,帮助开拓学生的思路,形成多样化的作品,而且在比较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为后面竖式的教学做好了准备。】

探究竖式写法

1.小组讨论,尝试笔算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14×12怎样分步计算那两位数乘两位数怎样笔算呢?想不想尝试一下?看要求:

(1)先思考并讨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再独立完成竖式吧!

2.交流汇报,明晰算法

(1)师: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探究结果,仔细观察这几位同学的计算顺序,有什么发现?

(2)师:运算顺序相同,为什么结果不同?问题出在哪儿?

师:那这个4到底应该写到哪个数位上呢?

大家听明白了吗?4表示4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相同数位对齐。错误的同学快速改正一下吧!

(3)师:这两个正确竖式有什么不同?

师:0和加号可以省略吗?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即使不写也能表达清楚意思,数学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列竖式计算时,一般就像这样省略加号0

(4)我们一起来把黑板上的竖式写完整吧!先用第二个乘数12个位上的2乘14,即28是谁乘谁的积?末位的8和什么位对齐?再用12十位上的1乘14,得到140,这一步是谁乘谁的积?省略0的话,末位的4和什么位对齐?再把两次的积合起来。所以,14×12=168。同学们,发现了吗?其实乘法计算就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累加起来的过程。

3.沟通联系,提炼算法

(1)师:对比竖式和刚才的点子图,你觉得竖式计算和哪种拆分方法一致?

师:28对应的是点子图中几包的本数?2×4=8和2×10=20分别在哪里呢?140对应的是几包的本数?10

×4=40和10×10=100又分别在哪里呢?

师:可以看出竖式计算过程和点子图的拆分方法一样,都蕴含着先分后合的过程呢!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14×12的笔算过程吧?

(2)师:刚才我们以14乘12为例探究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谁能来试着来说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呢?

预设:1.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位要和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积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

3.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师:我们再来一起说一遍吧!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有两个层次的设计。首先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掌握笔算书写的格式,理解笔算与口算的思路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让学生把点子图和计算紧密结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巩固算理,突破错位对齐的难点。

三、巩固提升,深化理解

师:我们刚才通过探究帮王老师解决了新书的问题,下面两问题你能解决吗?

1.争当小书迷活动中,学校准备买一些书签作为奖品将来给小书迷们。

问题1:一种书签每盒42个,采购了21盒,学校一共买了多少个书签?

师:小明是这样算的,你能说出每一步计算的意思吗?

  1. 争创书香家庭活动中,小红和妈妈制定了读书计划,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2:妈妈准备读这套《历史风云人物》丛书,每天读23页,32天读完,妈妈一共要读多少页?小红读准备读这套《童心向党》丛书,每天读13页,33天读完,小红一共要读多少页?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四、拓展延伸,感一致性

1.师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学过的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相比,有什么不同点?

师:为什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是两层呢?积的层数由第几个乘数决定的呢?

师: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中积有几层呢?如果反过来验算时呢?课下大家可以挑战一下!

2.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探究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其实在我国的数学发展史上,关于乘法计算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我们中国的古人是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呢?一起来看!

(课件播放我国明代铺地锦的方法

3.师:哇,我们的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你想不想试一个?还拿14×12来说,正好用这种方法反过来验算一下,请你到前面来试一试吧!

师:其实你发现了吗?不管是我们今天的算法还是古人的算法都是先分别算出几个一、几个十、几个百……,然后再把相同的计数单位合在一起,都用了先分后合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在不同的乘法计算中寻找共通的算法和算理,同时体会竖式计算的简约和方便。】

4.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5.师:同学们,正是因为一代又一数学爱好者的不断探究,才有了今天博大精深的数学学科,希望同学们也能保持对数学的热爱,为我国数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核心素养指向下小学数学做中学实践研究》(JCJYB2204050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