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美术教学中国人物画的教学策略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基于高中美术教学中国人物画的教学策略与实践

郭兰哲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引言: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科中,人物画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极富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一、前期调研,策略创设

中国人物画鉴赏开设初期,首先通过图像识读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检验自身的鉴赏能力,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对《人物龙凤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泼墨仙人图》进行初次鉴赏,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当下的人物画鉴赏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角度,以便于教师从课堂实际情况出发,从高中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入手,制定进一步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学生写出的鉴赏小文长短不一、意识思想上深浅参差,这样的结果的确也在预设中,虽不尽如人意,但也胜在一部分学生的鉴赏角度独特。针对测试调查情况,及对人物画鉴赏的内容、过程、步骤等做了系统梳理。

二、针对性实践

第一阶段课程——最早的中国墨色人物画《人物龙凤图》

根据查阅论文、书籍、教育类辅助用书等多方资料,将《人物龙凤图》做了进一步的课程设计,在第一阶段的人物画实践过程里从以下几个课程步骤中分层布设鉴赏逻辑,探究高中学生鉴赏中国人物画的能力提升的策略可行性:

1.设置情景,导入概念

提出问题,导入课堂内容。“这是什么画?在哪里被发现?”引出帛画的概念。

2.图像识读,内容描述

课堂中高清图像的应用是必然、必须的,信息技术的融合在《人物龙凤图》的展现上会给学生带来清晰、准确的判断视角。分设小组研讨活动,预设讨论时间,给予学生提取画面信息的空间。

3.立足审美,文化理解

审美判断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在人物画教学过程中,面对现实问题时运用知识、概念后,学生个人感受便自然而出。因此,对应学生的“文化理解”设计引导性问题,如“为何中国最早出现的独立画科是人物画?早期人物画有怎样的功用性?你对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应用理解是怎样的?帛画是不是中国特有的?”引导学生从知道到理解递进式地推进达成深度学习。

4.多元化教学,落实核心素养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中,美术核心素养如何在学习中落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搭建学生学习的支架。学生沿着支架向上攀登就能达到学习的终点。设计丰富的而有意义学习活动,诸如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就能形成多元化的迁移和运用。这种迁移和运用有助于学生的关键能力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进行提升,学生必备的品格在“学中做”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强化。

5.立足传统文化,课堂知识拓展

高中美术鉴赏不应是单一的、单薄的课堂,课堂的教学知识量应和高中生身心发展相匹配。针对《人物龙凤图》,拓展中国传统墓葬文化,相关视频的直接代入,教师语言的侧面补充,将与本课相关的帛画的知识传达较为完整的体现出来。我们当下的学生如何借鉴墓室帛画中的线条和色彩运用,来表现出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呢?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启示,可以为当代艺术创作注入新的灵感和活力。

第二阶段课程——工笔人物画的巅峰《虢国夫人游春图》

人物画鉴赏探究的第二个实践阶段以唐代仕女画为立足点展开。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统治阶级的提倡人物画出现了空前繁荣兴盛的局面。通过天水摹传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夯实学生对鼎盛时期人物画的审美意趣。

在教学方法上用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代入历史背景,以诗词如画,学生自行体会和教师总结指导相结合,互动与讨论相结合。表于人物画中,但意在表达 工笔人物画的鉴赏。与早期绘画《人物龙凤图》进行对比,分析唐代人物画风格的演变和形成原因,提出问题如“人物画的绘制初衷有怎样的变化?此时的人物画的受众群体的是如何变更?”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具有审美意趣的工笔人物画。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人物形象较多,将谁是虢国夫人作为情景问题设置,将杜甫的诗词《丽人行》入画,把古代贵族外出车队踏青游春的盛貌丰富起来。引导学生从图中构图布局、人物形象、线条、色彩等来讨论《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特点,并提出问题:画的主题是“游春”,但整个画面背景为什么不落半点墨痕?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鉴赏、去分析,将景情联系起来,学生能够体会到其间关联性。

在教学效果方面,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和观点表达,对传统人物绘画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更好的提高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判断力,深入理解唐朝人物画重要位置,体会人物画的魅力,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加民族自豪感,从而为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提高审美修养、分析审美问题,培养学生艺术创造的能力,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三阶段课程——写意人物的兴起《泼墨仙人图》

两宋时期,人物画出现了两个重要转折。一是题材上突破了以往以帝王、圣贤、贵妃为主的人物画局限,摆脱了“鉴戒贤愚”的人物画传统,由于受审美潮流的影响,工笔人物画逐渐衰落。开始出现耕织、渔牧、等平民阶级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俗;二是表现手法上,文人画的兴起,使得写意水墨的人物画繁盛起来,更为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人物画逐渐从绚丽的重色调走向淡雅,元、明、清更是将“意”的表达达到了巅峰。

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对比的方式,将中国早期实用性人物画和工笔人物画代入本课进行对比,嵌入不同阶段的历史背景作为比较,教师在本次实践课堂中只扮演推进课堂进度的流程官和问题设置者。学生依据问题一层层的深入,以小组研讨的方式去描述——感受——信息整合,提出问题如“如何理解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相较于工笔人物画,你更能从写意人物画中感受到哪些特别之处?你对大片泼墨的运用和线条简单的勾勒来描绘人物的方式怎么看?”等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此处对意的理解和表达也为山水画的实践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教学知识基础。

在高中的学龄段内,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鉴别能力、整合能力、表达能力。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上,仍需教师作为方向的把控者,针对学生的表述及时做出判断、肯定、补充、总结。教学的魅力就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机动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真正赖于教学各方面的持之以恒的锻练。

参考文献:

[1]周彦.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7,(67):166.

[2]胡知凡《谈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与水平划分》(《美术观察》2017年第4期)

[3]骆建钧.寻找合适的话题——关于图像时代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切入点的实践探索[J].中国美术教育,2008,(01):27-29.

[4]刘承志. 《中国古代墓室帛画研究》. 文物出版社, 2016.

[5]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 (《美术观察》2017年第4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