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8
/ 2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与路径研究

徐嘉骥马志强王铭稷李明哲徐伟健徐焕燃

哈尔滨石油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学校践行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高等学校已经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内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与能力提起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是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双创”活动的必要前提,因而高等学校首先需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进而从实际出发,落实有效的优化措施与路径,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强化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法,旨在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机制;路径

1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

1.1教育维度的影响

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全方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同时鼓励并引导大学生将创新创业融入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以此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现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育教学、校内模拟实训、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这些环节均会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给大学生参与创业带来正向且积极的影响和助力。基于此,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与水平越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会愈发强烈。此外,创新创业属于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两者均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得以完善和优化,以此使大学生在创业方面建立足够的信心,使其创业意向得以显著提升。

1.2教师维度的影响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者、实施者和参与者,教师对大学生群体创业意向的生成与提升具有关键的影响作用。教师的职业素养越高,越能以科学的手段降低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盲目性,在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创业方面发挥的作用就越明显。同时,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得越到位,就越能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感染大学生群体,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大学生在崇尚科学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为其今后创业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指导能力越强,就越能以科学的手段促使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体系和能力结构,引导大学生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塑造方面得以强化,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1.3学生个体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始终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提升。学生看待世界、人生及事物价值的观点影响着其参与创业活动的主动性,越具备吃苦耐劳、不畏挫折、自立自强等优秀品质,其创业意识就愈发强烈。其次,大学生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接收并内化的指导越充分,知识储备体系与能力结构越完善,其在创业方面的自信心就更加扎实,从而其创业意识就更加强烈,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最后,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始终影响着其创业意识的塑造。大学生具备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越丰富,对创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就越强,就越具有冒险精神,因而其创业意识就更强,在毕业后参与创业活动的可能性就越大。

2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2.1创新并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首先,高等学校需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针对创业活动开展,强化大学生自立自强、吃苦耐劳、不惧挫折等优秀品质,使大学生敢于冒险,以此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高等学校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与建立制度保障,为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创建实训基地,同时强化对校企联合、产教融合机制的践行,引导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不断检验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此强化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自信,提升其创业意识。最后,高等学校需要重视创新创业课外活动的创设,将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双创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制度与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和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业大赛,强化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业动能,使学生在具体的竞赛中得到创业方面的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和强化发挥正面影响。

2.2创设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大学生创业意识强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兼具长期性和过程性的任务。对此,高等学校需要创设并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强化自身的创业意识,以此推动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创业活动中。首先,高等学校需要强化国家及教育部门在创业支持层面的政策宣传,全面并深入解析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化对于大学生今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大学生从意识层面正确并客观地看待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强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高等学校需要依托校园文化的营造,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创新创业成为校园内新的流行风尚,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在人气较高的新媒体平台,以典型案例和励志人物为素材,积极、正面地宣传创业;并建立创新创业沟通平台,安排专业教师负责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解答学生对于创业的各种问题,打消学生参与创业的疑虑,引导大学生逐渐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并将自身价值的发挥和人生理想的实现与创业紧密联系起来。最后,高等学校需要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对在创业竞赛、双创大赛等活动中取得成绩的大学生予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奖励,以此激发大学生群体参与创业的积极性,使其创业意识得以全面强化。

2.3打造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

首先,高等学校需要从校内选拔专业知识过硬、综合能力健全的优秀教师,使其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工作,一方面从理论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有效指导,引导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体系,针对创业强化学生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内化;另一方面从实践维度加强对大学生的训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养成优秀的精神品质,使其可以在今后的创业中勇于面对各种困难,进而全面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其次,高等学校需要本着“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原则,依托校企联合、产教融合等机制,从规模以上的企业中挑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主要负责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规划和指导,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训和竞赛中对其进行科学而有效的帮助,并针对大学生个体的差异,实施个性化指导和差异化教学,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逐渐树立起坚实的自信心,为其创业意识的强化提供强有力的内驱动能。

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整体层面上看,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群体创业意向的影响极为明显。然而,从各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并未取得预期成效。对此,各类高等学校需要全面而深入地改革并创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师资队伍的育人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讲座与社团的重要作用,以此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强化自身的创业意向,为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琳.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3,36(5):153-156.

[2]徐永兵.大学生创业金融支持政策效率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3(9):139-141,153.

[3]田兰.社会支持体系与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研究[J].四川劳动保障,2023(4):54-55.

[4]丁乔.大学生创业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探索研究[J].决策咨询,2023(2):61-64.

此论文基于2023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所在学校:哈尔滨石油学院,项目名称:试论资源整合对创新能力训练多样性的促进作用,项目编号:S202313299005X,指导教师:马志强,项目成员:徐嘉骥、王铭稷、李明哲、徐伟健、徐焕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