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8
/ 2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

赵红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工小学125001

摘要本文阐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以期探索其优化路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供适宜难度的教材,加强家校沟通等,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兴趣培养;教材难度;家校联动

引言小学中年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关键时期,优化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通过分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其优化路径。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契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总体要求是: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中,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阅读的能力,注重教学与自主阅读、欣赏阅读的有机融合。这就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地位,要求学校和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其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1]

(二)满足学生认知发展需求

小学中年段正处于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具体操作期,学生开始能够逻辑地思考,并且开始接受抽象概念,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较大提高。教师要利用这一时期语言和认知功能的发展契机,通过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生活经验,促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等多种认知能力的成长。这种与心理发展规律相契合的阅读教学,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认知体验与提高[2]

(三)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口语表达教学相互衔接,能全面提升语文能力的各个方面。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更易理解文章脉络,在写作时组织结构也会更加合理;口语表达中能清晰地传达想法。因此,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帮助学生打下语文基础,提高综合语文使用水平。这对后期语文学习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所以,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既契合语文课程的总体要求,也符合中年段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有直接促进作用。这说明,做好小学阅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注重技能训练,忽视兴趣培养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于强调读语音语调、文本理解、技能训练等方面,而较少关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缺乏必要的趣味性阅读活动,学生的阅读动机不足,不能主动投入到阅读中去,阅读量也难以保证。而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小学低年级启动自主阅读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通过各种手段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形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独立选择感兴趣的读物并获得阅读乐趣。

(二)教材选文难度偏大,生词过多 

现行使用的一些语文教材,其选文难度对部分学生而言仍然偏大,文言文选文居多,生词太多也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根据新课程标准关于接受难度的要求,小学低年级的文章难度应该较低,语言简单直白。而中高年级也要选择生词数量适中的文章作为教材,不能让过多陌生词汇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现状是有的语文教材没有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特点,选文难度偏高,这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家校联动不足,缺乏支持系统 

语文阅读作为一项长期化的能力培养,学校中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与家庭共同推进,建立阅读支持系统,家校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与配合。但是,目前不少学校与家长在这方面的交流还很欠缺,家长对学校的阅读教学内容和要求也不够了解。缺乏家校联动的支持系统,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教师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比如,对于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多出一些简单的理解性问题供其作答,并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要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难度的文章材料,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维持和培养。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为例,这是一篇描写乡村小学校园景象的文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1. 字面理解题:文章中描写了学校里有什么植物?校园里的蝴蝶在做什么?2. 概括理解题:请概括全文描写学校的主要景象。3. 判断理解题:文章最后一行“我爱这所小学校”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判断并解释。4. 思维延伸题:如果你是文中学校的校长,你会如何规划校园环境,使之更加易于学习?通过设置不同程度的题目,教师可以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在阅读练习中得到适度的锻炼与成就感。

(二)丰富阅读素材,扩展阅读渠道 

要丰富阅读材料的类型,提供古诗词、名著剧本、科普文章等不同体裁的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扩展学生的阅读渠道,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自由选择书籍阅读,积累阅读经验。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分享他们的阅读体会,相互推荐好书好文,充实大家的阅读素养。此外,学校还应利用网络课堂、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建立丰富的数字阅读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花的学校》为例,这是一篇拟人描写各种花朵上“花学校”的寓言故事。教师可以连接此文,组织学生自由阅读更多寓言故事,如《兔子跟乌龟的比赛》《水滴石穿》等,感受不同作者的创作手法。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各自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段落,交流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丰富大家的阅读体会。

(三)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有赖于家校的共同努力。学校可以举办各类校园阅读活动,让家长参与其中,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也可以在家中与孩子一起阅读,并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阅读作业。此外,还可以通过家长群的建立加强家校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和课余的阅读情况,推动阅读教育协同发展。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例,这是一篇幽默的童话故事。学校可以在组织学生读后活动时,邀请家长一起参与讨论孩子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夸奖孩子的优秀表现,鼓励他们多阅读这类富有想象力的优秀作品。家长也可以在孩子做完阅读作业后,适当询问文章内容,一起模拟讲故事,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表达能力。通过家校互动,可以让阅读教学更加立体和持久。

结束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法与评价改革并举,实现教、学、读有机统一,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古文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元化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3(11):0070-0073.

[2]欧惠瑜.“双减”政策下基于小学生阅读习惯在教学中培养的研究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2(24):019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