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11
/ 2

怎样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淑鑫

130828200105115927(蒙古族)

新课程的宗旨是在整体发展中注意人文教育,充分挖掘自身过程中的人文价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本文介绍了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如何挖掘数学教材插图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培育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有动手实践能力、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关键词 数学 教育 插图 人文 育人

新课程标准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在21世纪初如同一股春风,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春的气息,带来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育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

这几年数学教材不断改善,课本的主题图、插图也变得更加丰富,不但色彩鲜艳,可视性强,而且内容广泛,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倾向。充分挖掘教材插图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精神,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培育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有动手实践能力、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是当前教育变革的一项新课题。以下我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为例,说说如何发挥体现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 利用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

1.2 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时,教材在认识数“4”时安排了“乘客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插图。教学时可结合插图进行提问:“共有几个乘客在上公共汽车?谁排在第一?小朋友排在第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数在表示数量多少和先后顺序时所代表的“基数”和“序数”这两种不同的含义。

1.3 充分利用插图,渗透现代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渗透并集思想: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个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如准备课中的“萝卜、白菜图”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如渗透函数思想等。

1.4 通过几何图形的提前渗透,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矗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插图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得到锻炼发展。

二、发挥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1 插图中的生活意识

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感受,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中进行建构,已成为当前国际上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去评价课本插图,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如第九册教材44页例5的插图,主要是建筑工人在路上铺路的场景。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说说插图的意思,再根据插图的意思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结果,学生各抒己见,提出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学生说:“从图上看,压路机压出的是长方形的路面,我认为例题说的‘每小时铺路48.5米’应该改为‘每小时铺路48.5平方米’才合适。”这个学生独到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质疑态度赢得了老师和全班同学的一片掌声,只有仔细观察插图,认真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发觉这个问题呀!

  2.2 插图中的科学意识

钱学森认为,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数学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价值取向应是多元的。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数学素质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即整合。

     2.3 插图中的环保意识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绿色时代,营造健康、和谐、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追求,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处理好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在学校环境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指明了道路。如课本第12页第7题和132页第17题分别介绍了松柏林能净化空气、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保持空气清新的环境科学知识,学生通过插图能够形象地了解植物对人类的积极作用,培养自己良好的环境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正确的价值观。

  2.4 插图中的劳动意识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现在的小学生劳动意识不但不强,而且还出现怕脏怕累、意志不坚强等一些消极的表现。其实,许多学生本来是愿意劳动,喜欢在劳动中体现自身价值的,只是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过于重视学习而忽略了劳动。因此,我们数学学科也应该充分发挥课本插图的主观榜样作用,教育学生喜欢劳动、主动劳动。如第六册教材110页第5题的插图显示了三年级学生到校办工厂劳动的场面,从中可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参与劳动、勤工俭学等意识。

数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其教育的最高宗旨是“育人”,正如杨叔子教授的《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基础地位》一文中所说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一切”。新教材编排很注重课程的人文价值,而学生也能从中自我挖掘德育内容,自我教育,教材中涉及各个领域的主题图、插图,简洁而又内涵丰富,很自然地让学生去关注社会和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多彩的大自然,学生能够从中感悟数学课堂充满了人文色彩,从而成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活力的人。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 河北科技大学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