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0
/ 2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李琴书

苏家屯区沙柳路小学 辽宁省    沈阳市    110100

摘要:音乐欣赏是以听觉来感知和联想相结合的认知过程,即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体验音乐音响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与隽永的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情感共鸣。学生在参与中感悟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激发他们从被动欣赏到主动欣赏,增强他们的音乐期待与欲,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  教学 

1.

  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听觉来感知和联想相结合的特殊认知过程,它是使学生在聆听、演唱和知识技能等方面得以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陶治情操、启迪智慧,培养音乐思维的艺术殿堂。

    2 “聆听”是欣赏作品的关键

   《课标》中提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和体验音乐。”所以,欣赏教学中如何听便是关键。

    2.1身临其境——初听 

    根据音乐作品为学生创设形象逼真的活动情境,如:生动的故事场景,富有意境的图画、视频引出音乐作品,把孩子们带入梦幻般的“听觉训练场”,凝神闭目,身临其境的聆听,头脑里随音乐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内心与音乐产生一丝共鸣,对音乐基本要素形成整体感知。如:在教学《三只小猪》时,自编建造草房子、木房子、砖房子音乐故事,通过音乐与意境的结合,把学生兴趣盎然的带入音乐童话世界,学生在浓浓的意境中感受音乐,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2.2植入问题——反复听

    优秀的作品都有着“百听不厌”的特点,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新的发现与收获,都是一次新的创造过程更是情感体验的升华,只有在反复聆听中才能引导学生清晰的感知音乐形象,深刻认识音乐。反复聆听时,可根据音乐作品采用提问式聆听,让学生每次都带着问题聆听,但问题的设置必须系统、有梯度,并且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的讨论与思考,以达到对乐曲的深入理解。如预设题:“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是怎样的?听完后请告诉大家,你觉得音乐仿佛描写了一种什么动物?谁能听出XXX(音乐塑造的主人公)一共叫(动)了几次?xxX(音乐塑造的主人公)的歌声(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便会专心致志的去聆听并深入思考,从而理解作品刻画的音乐形象及作品内涵的深度。

    2.3整体与分段——分层听

    音乐作品学习总是由初浅的整体感受,到分段的反复欣赏与解读,再形成整体感悟与认识。总体聆听意在把握音乐意境,体味作品情绪,感受作品朦胧的美。分段赏析是通过分段细听对音乐进行详细的分析,细细品味,层层梳理。分辨音乐作品的题材、风格、表演形式等特点,音乐的进行、构成等曲式结构,熟悉作品表现内容等,记忆作品的典型节奏和主题音乐。细节的渲染是为了更好的整体感悟,将整聆听、分段聆听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落实教学内容。所以最后必须从细节回到整体。细节后的完整欣赏,更能清晰的分辨音乐结构、加深主题音乐的理解记忆。

3“体验”是欣赏作品的基础

    欣赏音乐也是一个体验过程,音乐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从生理感觉——感性思维——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发挥个人素质魅力更好地欣赏音乐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欣赏者亲自参与到音乐中去,体验音乐发生的全过程,音乐个性最大限度张扬,主体地位最大程度体现,从而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和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音乐图形谱就是通过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将抽象的作品形象化、生动化,形象的帮助学生感知音乐要素等特征,增强音乐记忆效果,如:《跳圆舞曲小猫》一课,在初听时,老师可随音乐画图形谱,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形成曲式结构概念,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 如:在欣赏《杜鹃圆舞曲》时,孩子们随旋律舞蹈,既在体验中获得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也感知了圆舞曲的基本舞步。又如:在欣赏《森林深处的杜鹃》时,当听到单簧管模仿杜鹃鸟的鸣叫声时,学生依次有序的从座位上飞出并创造性的摆出与众不同的“pose”,学生沉浸在音乐体验中悄无声息的对单簧管的音色有了深刻记忆,深化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与理解。

    打击乐德国教育家卡尔,奥尔夫主张用打击乐器来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妙。学生边聆听音乐,边用打击乐器表现节奏,形象的感悟打击乐器的参与给音乐带来的乐趣。节奏清晰、结构简单、速度适中的作品均可让学生参与演奏。在参与体验过程中,学生的节奏感得以润物无声地培养,同时也练就了群体意识、合作能力。在欣赏《调皮的小闹钟时》,可以根据每一乐段的音乐特点让双响筒、三角铁参与到音乐作品中。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演绎音乐,享受音乐。

4“歌唱”是欣赏作品的目的

    歌唱,一般指演唱旋律的主题或是乐曲精彩部分。演唱主题音乐有助于学生把握音乐主题形象以及主题的变化与重复;演唱精彩部分,可以快速记忆音乐作品,即使你记忆不了整首乐曲,但当乐曲进行到你熟悉的精彩部分时,一定会拨动你的心弦,或温柔宁静,或高亢激昂。根据音乐特点,师生可以一起创编歌词随旋律演唱。音乐主题配上歌词演唱,大大降低了记忆作品的难度,也真正调动了学生的音乐思维。当然,不是欣赏每首乐曲都可以编创歌词去演唱,比如速度快的,音域极高的就不适合歌唱。

5“表达”是欣赏作品的升华“

“表达”就是让学生对聆听作品后的感受予以言表。教师对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等做简短介绍,使学生对作品形成整体印象,并产生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如整段聆听后让学生谈听后感受,。分段聆听后,鼓励学生对作品旋律结构、节奏特点等进行探讨分析,讨论后得出作品表达怎样的情感曲式结构怎样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段等。通过分析、理解,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畅所欲言,学生表达作品中蕴含的隽永的美与情感,积累音乐语言,音乐审美得以升华。

6结语

音乐家洗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我们要深化音乐欣赏教学,让作品的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感学生,与之达成心灵共鸣,学生心无旁骛的徜徉于音乐殿堂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吴斌,金亚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与你同“聆”》伍娜四川文艺出版社  

[3]《音乐美学教程》张前上海音乐出版社 

[4]《小学音乐教学法》教育部体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