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在二十大报告中体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5
/ 2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在二十大报告中体现

马新烨

130105200410102126

摘要:全面推进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是党的二十大会议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的发展观念,能够使三农相关问题得到更为合理的解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将人类、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化剖析,对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的全面发展加快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的关联性,同时指出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依照相关理论对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的实践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国家学说社会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的关联性

(一)社会是相互联系与作用的有机整体

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事物的联系与发展是永恒不变的两大主题。并且,对于社会而言,其作为统一的整体,内部事物之间均具有关联性,且能够相互发生作用。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在这之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态等方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有其中一方面出现了短板,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在实践的过程中将会失去稳定性。所以,要将该理念落实于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的实践中,通过发展视角与联系思维看待三农问题,为如今的社会发展打牢基础[1]

(二)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在社会的发展中,其发展的过程是从底层逐渐到高层的,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其中,为了确保社会拥有向前的发展趋势,社会不但要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还要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完全表达出来。对于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而言,毫无章法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应充分掌握当前农业的生产情况与发展进程,按照农村与农业的现实发展规律,并发挥出农村群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够逐步提升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的层级,使农村社会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二、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农村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普遍提升,并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脱贫。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而言,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地势较为宽广,不但适合农作物的广播种植,而且有助于家禽、家畜的放牧式养殖。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然而,与城镇经济相比,我国的农村经济不够先进,且缺少高新技术的支持,使得农业生产的发展潜能无法得到充分开发。同时,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导致农村经济仍需要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够实现本质上的发展[2]

(二)农村居民的思想不够与时俱进

我国农业历经了五千年的发展,已经在农村群众的心中形成了牢固的思想,使得如今其中大多数仍保有传统的观念。受限于小农思想,农民群众普遍对当前的收效感到满足,因此难以形成科学意识、创新意识、现代化意识,且不具备相关设施的应用能力。农村居民思想不够与时俱进往往会导致农业发展无法跳脱出传统思维,新技术难以得到落实,使得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的提升受到桎梏,进而阻碍了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三)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对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居民大多仅受到高中以下的教育,因此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同时,大多数农村居民仅重视自身的收益、温饱等基础性问题,精神与文化方面内容的缺失也导致他们难以通过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人才方面,目前大多数人才对较为发达的城市情有独钟,使得农业人才的数量持续降低,农村居民也处于不断流失的过程中,导致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均有所缺失。

三、基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实践策略

(一)通过五位一体理念进行科学化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引导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五位一体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在经济方面,上层建筑的发展质量是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要从基层出发,开展农业新机械、新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工作,尽可能系统化农业生产的方式,进行大规模农作物的播种,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能够为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战略的实践在物质层面创造良好开端,进而有助于农村经济整体高质高效地发展。

其次,在政治方面,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不但要维护农村生产活动的有序性,还要引导农村群众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为此,党员干部要不断进行自我学习,积极对知识进行积累,并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从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与群众构建良好的关系,使自身成为合格的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领导者,从而能够有效减少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中遇到的阻碍。

最后,在生态方面,为了使人与自然得到和谐共处,促进农村的绿色化发展,国家与地方政府要开展如黄山治理、森林建设等工作,以实际行动强化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同时,要通过宣传标识、普及活动等方式,鼓励农村居民从小事做起,养成节约农业资源的习惯,进而能够有效地对生态进行改善,为

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提供有效的助力[3]

(二)将农村群众放在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的主体地位

为了确保人民群众能够时刻处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在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战略的实践过程中,应有效发挥出农民的中心地位,使农村居民对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得到提升。具体来说,首先,为了避免农村发展出现短板,从整体上应在提升文化层面的软实力同时,还需要发挥出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为此,有关部门要开展农村居民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工作,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层次,保障居民能够文明、科学地安排日常生活。只有在精神方面与物质方面进行互相驱动,才能够帮助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目标的充分落实。所以,有关部门应深入人民群众,对农业相关的知识与技术进行科普,形成文明向上的氛围,并加强基础教育,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供带动作用。其次,应鼓励农村居民均衡化、多样化、自由化的发展,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使得农村社会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然而,在自由发展的过程中,应对道德与法律层面的底线加以重视。为此,党员干部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开展道德与法律的普及工作,使农村居民在自由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保证社会的和谐。在农村居民发展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应积极举行兴趣培养活动、技能实践活动,使农村居民能够遵循自身的个性进行发展,并学习到更多与生活相关的技能,以实现自身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组织农村居民开展绘画、剪纸等手工艺品的实践活动,培养农村居民对其的兴趣。这类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丰富其精神生活,还能够吸引其进一步学习相关技能,从而在农闲之时提升自身的收入,有助于农村经济多样化发展。

结论: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我国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的实践工作有着紧密联系,对相关理念进行遵循,能够使农村得到充分发展。为此,要通过多种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要素进行解读与实践。在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完成的时代中,更要通过五位一体理念促进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的科学化,遵循农村的客观发展规律,并将农民群众放在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农村社会、农村居民以及自然生态实现统一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卓芍,时锦雯.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政策有效衔接的研究——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J]. 南方农机,2022,53(23):95-99.

[2]胡德宝,翟晨喆. 脱贫攻坚与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有机衔接:逻辑、机制与路径[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06):71-85.

[3]刘斐,贾静丽. 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视域下人才下乡的价值困境与路径[J]. 现代农村科技,2022,(11):3-4.

[4]李庆钧. 农村基层党建引领社会发展观和国家学说的路径研究[J]. 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