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实施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5
/ 2

审美教育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实施路径

刘云

全椒县第三中学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在初中音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而审美感知具体指向审美对象的语言表达、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音乐是“美”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助力。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审美感知,有利于学生在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审美情趣。一般情况下,在实施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以该学科的审美元素(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为基础,结合具体的音乐教学内容,运用多样的策略,引导学生与“美”互动,借此使学生在认知音乐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审美感知。

关键词:审美教育;初中音乐;实施路径

引言

音乐教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音乐教师要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审美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初中音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涉及诸多环节,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严格把握每一个环节,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以提高审美教育效果。

1审美教育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意义

初中音乐教师通常将教室作为教学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进行教学,这使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感到乏味、枯燥,甚至抵触。然而,教师如果有意识地融入审美教育理念,利用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就能深入挖掘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培养学生探索音乐作品的习惯和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将审美教育融入初中音乐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2初中音乐教学现状

2.1音乐课程目标的定位存在片面性

在以往的初中音乐课程中,教师对音乐学科价值的认识有时并不准确。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过多重视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歌唱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通常比较重视学生对基础音乐知识以及音乐技巧的掌握,而对其他层面音乐素养的培养则存在一定的忽视。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对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2教师倾向应用注入式教学模式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初中音乐教师将知识讲解作为教学工作重点,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呈现单向注入、持续灌输的特点。这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备课期间提前将音乐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将其以知识点的形式列在教学提纲上;在课程教学时,教师通过板书或者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点呈现出来,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过程只关注音乐知识的注入,忽略了对学生音乐学习情感、音乐技能等多种音乐素养的培养,“以美育人”的理念无法得到落实。

3审美教育融入初中音乐教学的实施路径

3.1注重挖掘流行元素

在初中音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注重挖掘音乐流行元素,能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提高审美教育效果。例如,教师可将舞蹈与音乐进行融合,让学生通过舞蹈来感受音乐的美。从艺术教育层面来看,音乐与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舞蹈,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舞蹈动作的变化来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和音乐情感的变化,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作品,在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音乐学习效果。在初中音乐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舞蹈的融入可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增添更多乐趣,推动音乐教学的高效开展。

3.2欣赏旋律,促进审美想象

初中音乐教材中包含大量旋律优美的歌曲,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起到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作用。学生需充分调动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音频资料的辅助下感受歌曲中所蕴含的美。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通过联想和想象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切实保证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进一步体会音乐作品的美,从而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引导他们结合所学内容展开想象,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音乐旋律的分析,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有利于审美感知核心素养的提高。

3.3创设审美情境,感受美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是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意境美的统一。歌词的美往往可以转化为具体场景。在体验场景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挥多种感官作用,感受不同的美,建立审美感知,培养审美意趣。所以,教师要以歌词为入手点,应用多样的方式创设审美情境,助力学生感受美。例如,《草原上》这首歌曲借助蓝天、太阳、马儿、羊儿四种意象,描绘了美丽的草原景象。在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象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大自然之美,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趣。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去过草原,很难在脑海中描绘相关画面。交互式电子白板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助力,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将学生带入直观的场景中。所以,教师可以围绕歌词内容,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草原美景的视频。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感官的作用下,进入美丽的场景,发出阵阵惊叹。在学生感受大草原之美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描述自己看到的场景。在描述时,学生提到了“蓝天高”“太阳照”“马儿跑”“羊儿叫”。基于此,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美丽的场景,帮助学生强化认知。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歌词。在诵读时,学生可以迁移情境认知,理解歌词内容,再次体会大草原之美。教师要把握时机,再次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草原宣传片,并让学生伴随着美妙的旋律,一起吟唱。在不断体验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学生能一次次感受大草原之美,培养热爱、歌颂大自然之情。在积极情感的支撑下,学生动情歌唱,有助于提高歌唱水平。

3.4评价活动,强化审美感受

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具有特色。教师要紧扣特色,组织评价活动,助力学生反思、总结学习内容,增强审美感受。第一,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具有双向性。在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歌唱音乐、即兴编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歌曲的旋律、节奏、情感等为入手点,提出问题,驱动学生描述,借此了解学生的审美感受,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促使学生强化审美感受。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表达各自的音乐感受,就此互帮互助,强化感受。第二,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具有实践性。在学生学习音乐后,教师可以依据学情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即兴编创、舞台剧表演等,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展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并借此了解学生的审美感受,耐心地给予学生指导。

结语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育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将审美教育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既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立足审美教育需求,以多样化的授课手段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欣赏的意识,在获得情感层面升华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美燕.立足时代潮流渗透审美追求———初中音乐审美教育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210-211.

[2]杜亚雄.加强实践搞好美育推进学校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音乐,2020(4):163-167.

[3]吴燕雅.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0(3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