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结构艺术赏析­——以郑桂华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6
/ 2

《安塞腰鼓》教学结构艺术赏析­——以郑桂华为例

姓名:谭雪莉

单位:开江县普安镇宝塔初级中学 邮编:636251

摘要:语文的教学结构存在于每一堂语文课堂上,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对于语文教学结构的掌握我还是不久以前因为郑桂华老师的一堂课才有的意识,不得不说郑老师对一些人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语文教学结构艺术的重要性其实不比知识点的讲解少多少,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则是用事实在向我们讲解教学的结构艺术。

关键词:教学结构艺术  郑桂华  安塞腰鼓

对于《安塞腰鼓》的印象,早已说不上深刻或是空白,只是依稀的记得那曾经在脑海中存在过独具特色的人和鼓。更具体点儿可能就是铿锵有力的步伐和节奏激昂的鼓声吧。很有幸,能再一次在课堂上来领略《安塞腰鼓》的魅力——观看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在此之前,我也一直在想语文的课堂应在是怎样的,语文的文本应该怎样展示给学生,语文要带给学生们什么······总感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又复杂,似清晰但又模糊。但在看了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之后,我仿佛明白了些什么。之所以对郑老师这堂课有如此大的感受,开始只是因为这堂课给人很真实很亲切的感受,有一种“哦!这才是语文课!”的恍然之悟。但越到后面越能体会到一种语文结构的艺术之美,这种美给了语文一种灵性,这种灵性直逼人心,给人以震撼和惊叹。郑老师的这堂课犹如一泓清泉注入到语文教学的田园里,使其又开出绚烂之花。

  预设与生成

郑老师在上《安塞腰鼓》一课时,先布置了预习任务。所以在上课之后郑老师就先问学生们是怎样预习的,学生的回答是找出生词和标出节号。在回答的基础上郑老师让学生们说出自己找出的生词,这明显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当问到朗读时,发现只有少数同学读过课文,因此郑老师根据《安塞腰鼓》一文的特点,让学生观看了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们从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来谈谈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在视频放完之后,同学们就谈论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野气”,有的说“热烈奔放,轰轰烈烈”,有的说“气势雄壮,场面壮观”等等。郑老师在同学们边说这些词的时候边将其一一写在黑板上,等同学们说完后,郑老师对安塞腰鼓做了一句总的说明,那就是“安塞腰鼓有2000多年历史了,它融舞蹈、武术、音乐于一体,可以几个人表演也可以上千人表演。”在这一部分,我们明显的感受到了郑老师预设与深沉的统一。郑老师在对于学生们对文本应该知道的知识的预设的把握之下,然后进一步来深化学生的知识,由学生们已有的对安塞腰鼓的认识基础上,逐步的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的方向思考,让学生的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知识体验,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而郑老师预设与深沉的统一在这里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中很投入也很享受,这也是语文教学之美的一种体现。

二  层层递进与步步深入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郑老师先让同学带着前面已有的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去自由的朗读课文,然后再请同学用词语来描述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先用词描述,接着过渡到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学生们陆陆续续找出了一些句子,但显得很单薄。在这样的情况下,郑老师进行了学习分组,用小组共同合作学习来寻找句子并提出下一个问题,把思维进一步打开。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协同合作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不同的意见得到交流。在通过小组学习讨论之后,老师请同学来回答,并提出同组补充,异组争论不同之处。这一次,同学们的回答很积极,找出的句子也很多,同组的同学也进行了补充,而且郑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回答都做出了恰当的评价。如一位同学说了18段中的一个排比学生说“用了排比,语气上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郑老师接着是有效提问“怎么排比的”,学生继续回答,进而又问“用词上呢”,该同学回答后,同组的同学还有帮他补充到“有力地搏击着是指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是指幅度”,接着郑老师又是有效提问“3个搏击和下面的震撼、灼烧、威逼一样吗”,学生回答之后,郑老师进一步总结出“多角度修饰”的结论。在后面同学们陆续找出了句型、句式、修辞方法等多个角度的表现感受的句子,郑老师一边用提问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句子一边对学生不懂的知识点清楚的进行讲解。这让学生的阅读体悟大大的提高并且有深刻的感受。最后郑老师让学生再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再次好好体会文章的情感。在这个部分郑老师的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可谓是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样得来的知识更加深刻而隽永。郑老师的这个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预设的流程与生成的内容既能保持一致又能根据学生的差异灵活调整,生动而形象的语言讲解能力等等,这都是郑老师的教学魅力。

三  回归与创造

最后,郑老师又一次通过学生们的阅读提问“总结一下,作者写作的对象是安塞腰鼓,它有什么特点”,这是老师与学生一起回答“热烈的壮观的”,进而郑老师将关注点移到了作者,学生齐声回答了作者是黄土高原的,这样同学们会增加对于文章的一个回归,回归到作者的身上,会对作者产生好奇或是对这篇文章的一个角度或是方面美的共鸣。会有一种黄土精神或是那种生命坚韧的感动呢。郑老师又说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西北作家写自己的家乡,充满了情感,所以用了排比、比喻、反复、对比、感叹等,把对当地的热爱之情传递了出来”,这里郑老师就将文本情感落实和回归到了标题和作者上。这样,整篇文章就有了一个整体的回归。之后郑老师又说到“大家理解了他写的,说明他的传递很成功。如果让你来写西湖,你能写出什么感受来”。这里,郑老师就对同学们的提出了创造的要求,鼓励学生们下来写写自己的家乡的景或物,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在实践中会来巩固知识再一次来理解温故知识。回归与创造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重视这个方面,这样或许在某天会发现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的来说,我对这篇文章的认识和了解因为郑桂华老师的课堂而变化了,她的那种语文课的感觉体验或许正如王荣生所说的“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儿”。这或许也是语文教学中的最近又最远的追求。郑老师的教学结构所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了,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慢慢的去品味。这样一堂课,这样完整而生动的一堂课,这样亲切而真实的一堂课,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