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德”与家校共育下劳动素养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9
/ 2

“以劳育德”与家校共育下劳动素养的培养策略

廖晓燕

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第二中心小学     405200

摘要:本文探讨了“以劳育德”与家校共育下劳动素养的培养策略。首先介绍了小学生劳动现状。然后提出了家庭和学校可以采取的共育策略,包括家校分工,各司其职、家校配合,循序渐进、家校互动,合作育人等。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素养家庭学校共育

劳动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合作,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让他们具备劳动习惯、实践能力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小学生劳动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生劳动现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他们普遍认为劳动是一种苦力活,缺乏对劳动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其次,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小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减少,导致他们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最后,传统的优等劳动观念依然存在,小学生对一些简单的劳动任务不屑一顾。
二、“以劳育德”与家校共育下劳动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家校分工,各司其职

在“以劳育德”与家校共育下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中,家校分工是一个重要策略。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劳动素养方面各司其职,互相协同合作,以实现全面发展。首先,家庭应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家庭劳动意识。家长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家务活,如整理房间、照顾宠物等,让他们从小就接触到劳动,并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同时,家长也要注重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1]。其次,学校应提供相关课程和实践机会,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学校可以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包括手工、农耕、烹饪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同时,学校可以组织社区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区的公益劳动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此外,家校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家长可以与学校教师和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劳动表现和需求,共同制定劳动计划和目标。学校也可以定期与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的劳动表现,共同协商改进劳动教育策略。“以劳育德”与家校共育下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需要家庭和学校齐心协力。只有家庭和学校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劳动精神和实际能力的小学生。
(二)家校配合,循序渐进

在“以劳育德”与家校共育下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中,家庭和学校需要配合,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首先,在家庭方面,家长可以从小事做起,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可以从简单的任务开始,如整理书包、摆放玩具等,逐渐引导孩子参与更复杂的家务活。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认可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成就感。其次,在学校方面,学校可以逐步增加劳动教育内容和实践机会。初期可以通过劳动观摩、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随后,可以开设一些简单的劳动课程或活动,如手工制作、栽培小草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并体验劳动的乐趣。随着孩子的成长,学校可以组织更具挑战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劳动素养时也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家长和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校联合会议或座谈会,共同探讨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交流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劳动表现,相互支持和鼓励。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时需要循序渐进,并密切配合。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勤奋学习的品质,并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三)家校互动,合作育人

在家校共育下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家庭和学校需要进行互动,并积极合作育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劳动教育的场所,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技能。首先,家长应该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自己身体力行,让孩子在家庭中见到父母努力工作的样子。其次,家庭可以制定一些劳动任务,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碗等。家长要与孩子共同分担家务,让他们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2]。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体验到工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家庭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义工服务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开设特色的劳动课程,如手工制作、农耕体验等,让学生有机会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劳动实践活动,如校园环境整治、社区清洁日等,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学校还可以邀请劳动模范或成功人士来进行讲座,分享自己的劳动故事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激励和激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在家庭和学校互动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定期进行交流,分享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劳动表现,共同探讨劳动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同时,家长和教师也可以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共同为孩子的劳动素养培养出更好的方案。在家校共育下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家庭和学校需要进行积极的互动,并合作育人。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都能接受到系统、全面的劳动教育,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实践能力和价值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庭劳动规则、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等策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也是促进孩子劳动素养培养的关键。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萌,李静.“以劳育德”视域下班庄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03):117-119.

[2]蒙亮.“以劳育德”与家校共育下劳动素养的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2(1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