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构建——以桂林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8
/ 3

城市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构建——以桂林市为例

刘钰

(桂林信息科技学院 外贸与外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摘要:城市作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地以及地区层面的治理行为体,被视为是国家语言应急能力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本文以桂林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后疫情时代地方对应急语言服务建设的需求,结合区域性语言特点和服务现状,从政府顶层设计,地方政府主导的信息传播平台建设以及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和储备三个角度分析地方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不足并提出构建思路。

关键词:应急语言服务;区域性策略;桂林市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的近几年来,对我国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构建的探索逐渐成为热点话题之一。优质的应急语言服务不仅为疫情期间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搭建桥梁,也在舆情引导、信息传播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此次疫情给城市应急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次契机。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是城市应急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应急语言服务能力进行全新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优化和完善城市应急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应对其他重大自然灾害或公共危机事件等多种能力。

桂林市作为国际旅游胜地是广西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人口密度较大,流动性较强,存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隐患。此外,桂林市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种类多达十几个,人口占比超过15%。因此,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使用外语和民族方言的可能性较大。本文鉴于此以桂林市为个案分析,旨在探讨中小型城市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助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二、应急语言服务研究的文献回顾

国外对应急语言服务的研究开始较早,如灾害频发的日本在 1978 年就开始研制“简易日语”,并成立了相关研究会,制定了“应急日语 1”与“应急日语 2”。国外学界以欧美国家为主,主要从应急语言的定义、重要性及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如Alexander(2015)从宏观层面,包括语言资源、语言治理和语言政策等角度,讨论国家、地方、机构进行语言应急的资源规划和平台建设。Uekusa(2019)结合灾难人类学观点,提出“灾难语言学”( Disaster Linguicism) 概念。在实践方面,国外应急语言研究以个案为基础,围绕自然灾害、战争难民、突发事故、急救中心医疗服务等问题开展讨论。Penn,Watermeyer & Nattrass(2017)讨论了医疗急救中心如何借助现场(或远程)语言服务,帮助弱势语言群体克服交际障碍,提供医疗救助;Doroja-Cadiente & Valdez(2019)则从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视角出发,考察了台风对灾区语言景观的影响。Civico(2021)探讨了应急语言服务中的翻译和技术应用问题。

相对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则起步较晚。国内对应急服务和应急语言服务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着手。一是从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急语言服务的实践与策略建议角度。如,王辉,王立非,李宇明等学者总结了我国应急语言服务实践及特点,关注语言学在紧急情况下的贡献。二是从应急语言服务翻译的角度,如华云鹏,穆雷,阙红玲,李丹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三是从应急语言能力建设角度。如,李宇明,饶高琦(2020)研究表示国家应急语言能力是国家运用语言处理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并对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的规划和发展进行了展望。倪福诚,韩亚文(2021)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应急语言能力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行应急语言能力建设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仲文明,李芸昕(2021)就后疫情时代系统构建国家对外应急能力提出了建议。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应急语言服务”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 173 篇文献 ,而以“城市应急语言服务”为主题进行检索,只检索到3篇文献。( 截止 2023 年 8 月19 日) 鉴于此可知,对应急语言服务的研究近三年来呈上升趋势,但以城市为对象,对地方应急语言建设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的研究还不多。

IMG_256

三、区域应急语言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语言服务相关政策、预案不完善

桂林市一直以来对安全生产、灾害治理等应急能力建设高度重视,根据国家及地方五年计划每五年更新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应急管理体制、预案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保障能力等都得到了完善或提升。2022年最新出台的《桂林市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后简称《规划》)是应急管理系统机构改革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从如制度预案的制定,应急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的运用,人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阐明了建设任务,整体较为全面。然而,在《规划》中有关应急语言服务的内容却暂付阙如。应急语言服务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信息畅通、生命救助、舆情引领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滕延江,2020)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应急语言服务的作用得到了体现,也同时暴露出各地应急语言服务水平的不足。因此,建立相应的语言应急服务体系和机制,

制定语言类应急预案,将加强应急语言服务列入《规划》有助于提升桂林市应急治理综合能力,是实施紧急救援、保证信息畅通、维护地区稳定的重要保障。

(二)缺乏健全权威的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平台

桂林市应急相关信息发布主要通过应急管理局网站和公众号,以及本地主流媒体的微信、抖音平台。通过对相关网站和平台的研究发现,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较为权威、完善的应急服务平台用于应急信息的收集和发布、舆情引导、应急教育宣传等,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规划》第三章第五条提出:“强化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信息审核、发布、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机制,严格落实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加强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但是《规划》中并未细化舆情引导的途径和具体方式。

(三)缺乏多语种多方言应急语言人才储备

应急语言人才匮乏一直是应急语言服务普遍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桂林市既是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城市,也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突发灾难疫情时对少数民族语言、外语、手语等多种语言都有一定需求。因而,当前桂林市语言人才储备量不明确,服务团队未建立等问题亟待解决。

四、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构建的对策和路径

(一)健全应急语言服务长效机制

政府是应急语言服务的主体,要实现城市语言应急服务常态化与应急性的工作机制,政府应负责总体协同工作,对应急语言服务体系进行顶层设计。首先,桂林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可增加应急语言服务相关规划,总体把握应急语言的响应方式和响应对象,具化舆情引导的预案,完善预警发布的语言机制,能针对不同地区进行多语种预警信息的发布。此外,桂林市可参考《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区域应急语言服务团建设计划,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统一规划和组织建设专业的应急语言服务队伍,提升本地区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应急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推广

首先,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应急语言服务也应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其效能。桂林市应急管理部门可利用自身已有的公众号进行平台的搭建和宣传。平台的建设可以分版块多语种进行搭建,如:应急权威信息的发布版块、舆情引导版块、安全教育版块、应急求助版块等。除常规新闻和紧急事件信息的发布之外,还可以通过小推文、教学微课等定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丰富平台内容,发挥平台的作用。为满足多民族国际化城市需求,在语言选择方面,除普通话之外,可逐渐增加外语、壮族等常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另外,为提高平台的使用人次,提升平台普及率,可以利用线上和线下多种手段进行前期的宣传,提高大众对权威应急平台和应急信息的关注度,降低应急事件中谣言辐射的范围和产生的危害。

其次,可拓宽应急语言服务路径,除持续完善传统化应急语言服务路径,比如专线电话、服务窗口、电视广播等之外,还可丰富新媒体路径,如:城市应急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增强其发布多语言信息的能力。

(三)应急语言专业队伍体系建设

应急语言服务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是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李宇明教授和王海兰教授提出语言应急队伍应分三种:一是“专业技能+语言”型人才,如消防员、医疗队员、警察、社会应急服务人员等专门从事应急处理的人员;二是“专业语言+技能”型人才,即专门的语言应急人员;三是语言应急服务志愿者(李宇明2020:18)

政府相关部门可联合桂林各大高校和相关社会组织,在高校和社会两个层面为区域储备多语种、跨学科的应急语言服务人才,满足重大突发事件中语言翻译、语言宣传、语言安全、语言安抚等需求。通过调研发现,桂林各大高校,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航天航空大学、桂林信息科技学院等都有英语、日语等语言类专业和协会,并且多数高校计算机、通讯等专业建设了无人机、机器人等实验室或大学生创业基地,或与社会相关企业保持校企合作,可提供智能技术。政府可以在高校招募应急语言服务志愿者团队,纳入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库。

此外,桂林各大高校暂无应急语言服务相关学科或课程。地方可利用高校语言学科的优势,通过政校、校企等合作方式,提供相关课题研究机会、共同开设“语言+技能”相关选修课或讲座,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储备,为语言服务团队提供人才支撑。

五、结语

新冠疫情虽已成为过去,但其暴露出我们各地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不足。城市的语言应急能力关系到城市应急体系整体运作的效率,关系人民安康,因此统筹规划城市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构建,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储备应急语言人才等方面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 李宇明,饶高琦. 应急语言能力建设刍论[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27(03):2-13.

[2] 李宇明,王海兰.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语言基本建设[J].语言战略研究,2020,5(01):18.

[3] 倪福诚,韩亚文. 从新冠疫情防控看中国应急语言能力建设[J].中国语言战略, 2021,8(01):81-88.

[4] 滕延江. 论应急语言服务规划[J]. 语言战略研究,2020(6):88-96.

[5] 仲文明,李芸昕. 后疫情时代国家对外应急语言能力建构刍议[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45(06):174-179.

[6] 桂林市人民政府2022《桂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桂林市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的通知》(市政办〔2022〕11号),广西桂林市政府门户网站(2022年5月10日) https://www.guilin.gov.cn.

[7] Alexander D E. Disaster and emergency planning for preparedness,response, and recovery[M].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Natural Hazard Scien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8] Civico, Marco. Covid-19 and language barriers. Working Paper 21:4. REAL Research Group Economics, policy analysis and language. Ulster University,2021.

[9] Penn C,Watermeyer J& Nattrass R. Managing Language Mismatches in Emergency Calls[J].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17(14) .

[10] Uekusa S. Disaster linguicism: Linguistic minorities in disasters[J]. Language in Society, 2019

作者简介:刘钰(1989-),女,广西桂林人,硕士,讲师,桂林信息科技学院外贸与外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改革与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