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投入问题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3
/ 2

学前教育投入问题与对策研究

马巍巍

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中心幼儿园 辽宁锦州 121000

摘 要:在推进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学前教育无疑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领域。无论是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还是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在显著增长。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教育的认同度已经达到了顶峰,学前教育可以被视为我们整个社会和民族必须提供的一种公益教育。对中国的众多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及精神健康状况,都受到幼儿园教育的品质和效果的直观影响。这不仅涉及到一个国家未来的政策、经济以及社会的进步,也牵涉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尽管新中国的兴旺发达已给我国带来了一次重大的转型,但一些地方的幼儿园教育依旧面临许多挑战,这主要源自基础教育的财力不足,这对幼儿园的持续发展产生了直接的阻碍。

关键词: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资金投入;解决方案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的学前教育在“三个三年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到2020年,全国的幼儿园总数达到了29.17万所。儿童入园人数达到1791.40万,而在园儿童人数则为4818.26万。在这些幼儿园中,4082.83万名幼儿在园,普惠性幼儿园的覆盖率达到了84.74%,学前教育的毛入学率为85.2%。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学前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地区间的差异性较大,教育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原因在于经费投入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一、我国学前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1.工资差异

在农村边远的地方,教师的薪酬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他们的薪酬也无法及时发放。许多地方甚至存在拖欠教师薪酬的情况,这导致教师甚至连最基础的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在该地区工作的自信。当面临生活的压力,教师们可能会选择放弃他们的职业,转向城市工作和生活。这种情况也使得农村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教育人才短缺。

2. 教学设施

教育设施的缺乏和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得一些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无法得到保障,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学环境都没有,教学条件恶劣,教育设备也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这导致教师无法完成教学演示,学生的体验感也相对较差。这些因素都使得教育水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没有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差、教育设备跟不上的情况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这些基础设施的匮乏严重阻碍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3.财政资金

由于学校的后续资金无法得到保障,在一些贫困地区,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短缺,无法按照预定的时间和数量投入到教育领域,这就导致了学校在日常运营中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然而,这种情况在大部分贫困地区尤为明显,直接影响了教育的长期发展。

(二)学前教育投入的结构不合理

幼儿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资助。然而,在我国幼儿教育的总投入中,政府的财政投入大约占60%,剩下的40%的资金缺口则需要依赖于爱心人士的捐赠、当地政府的税收援助以及学校自身的收入等方式来维持。相较于学前教育,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占比大约70%,这表明国家在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上明显超过了在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这也是部分地区资金匮乏的主要原因。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

二、 学前教育发展探析

根据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近几年发布的相关政策,我们可以推断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普及和惠民仍是主导方向,2025年的毛入园率将达到90%,同时普惠率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发展特色将真正成为园所的立身之本。

虽然我们的预期在2025年会有超过七万所的幼儿园扩张,而且普惠教育的理念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这并未成为幼稚园市场竞争的核心。城市主要区域和城镇的覆盖面已经接近极限,在普惠园资源尚未达到与公共园所相匹敌的程度之前,公共园所之间的竞争仍然存在,甚至可能会变得更加突出。在民营学校中,教育品质的竞争将比过去更为激烈。在未来,以文化为基础构建独特的课程是公立学校发展并寻找资源优先的关键路径。构建自我品牌,提升教学水平,通过独特的课程建立良好的口碑,创造吸引人的优势,这些都是民营幼儿园在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进行发展,实施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有望成为其中的一个独特路径。在过去,我们常常将“洋教育”作为高端教育品牌的标签,然而,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将倡导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的中国幼儿教育风格。这一转变将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们需要进一步推进新时代的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和机制,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以及健康人格的培养。”

三、结束语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前教育(特指0-6岁儿童的教育)是他们参与社交活动和提升各种社会技能的关键阶段。假如这是一种优秀的幼儿教育方式,它能对孩子的全面成长产生巨大影响,并对于塑造孩子未来的个性和交流技巧等方面极其有益。因为这些特定的人群正在接受早期的学习,所以他们的精神成长正处于早期阶段,因此,父母和教师必须给予他们恰当的引导。身为孩子,基础教育有助于他们掌握基础的生活技巧。虽然这些理论尚未完全成熟,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尽管存在一些基本的观念,并且大部分的父母都在忙于工作,但他们已经明确表示自己无法全天候照顾孩子。对于那些热衷于工作的家长来说,优先考虑在幼儿园给予他们良好的早期教育氛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在幼稚园中的持久互动,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被父母抛弃的音乐来沟通,这也有助于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在幼稚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团队协作、主动交流的态度。所以,幼儿园教育有助于孩子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下提升他们的智力和个人品质。我们应该高度关注之前的教育,因为它是这个过程的关键环节。理解并遵循政策导向,能够推动我们的学校取得更大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任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姓名马巍巍,性别女,出生年份1971.6.28,籍贯:四川省,1998.6.20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职称:教师,工作单位: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中心幼儿园。从事工作及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