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4
/ 2

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黄小红

福建省光泽县第二中学,福建  光泽354100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推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深入研究课程性质与学生需求,探索合适的教学策略以优化课堂,实现学科教育的目标。基于此,分析了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标给出的课堂教学相关要求,论述了具体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

引言

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素养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道德观念,也要健全学生学习人格,提高学生相关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并且结合个人的生活实际经验,提高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体验,进一步强化对道德与法治的全面认识。基于此,文章主要研究了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创新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学习素养的有效培养。

1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可以推动学生建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与行为习惯,成长为优秀的社会栋梁之才,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因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隐性影响力可以在潜移默化间对学生完成德育教学的培养,促使学生更加严格要求自身的学习与生活行为习惯。其次,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调整健康的心理状态,初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刚刚觉醒,很容易出现叛逆和极端的心理活动,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起到保护作用,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修养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最后,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自觉性,对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帮助,促进学生自主形成反思与反省。

2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2.1创设多样情境,提升学习趣味

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性强,涉及诸多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通常直白地讲解这些内容,学生很容易会感到枯燥、晦涩。如果教师依照旧有的方式,以灌输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不仅难以理解记忆,更难以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影响学习的有效性。教学情境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情境,将晦涩难懂的道德与法治知识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化情境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全身心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有效吸收。

以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的教学为例。这节课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感受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用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空泛,他们无法将文化和精神落实到具体的事件或行为上。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调动感官充分体验文化和精神追求,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帮助学生深刻领悟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教师可以从文字入手,利用多媒体呈现中华文字的变迁史,并从文字创造的内涵上分析文字之美,这样就能使学生从最亲近的事物中感受到文化的奥妙。通过这种实实在在的情境,学生既能看到生活中真实的文化和民族精神体现,也能从中了解并学习优秀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这样可以提升学习趣味性,不断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更加踏实、更加有效地掌握这些知识。

2.2指导预习,培养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积极地调动已有的知识落实相关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应用,推动个人借助这些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错误的学习认知,帮助学生在自觉、自律中提升个人综合学习能力,从而打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基础。在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之中,部分教师恰恰忽略了对学生预习环节的指导,通常都是较为开门见山地借助书本,让学生直接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导致学生缺少了一定的情感铺垫,难以全身心地投入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之中。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主学习领悟较为基础的知识,从侧面提高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因此,教师需要着重关注学生的预习环节,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错误的学习认知,收获不一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体验。

2.3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及内涵内容较广泛,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道德思想进行培养,建立学生的法治意识。尤其是法治教学相关内容,是教师急需在课堂教学中普及和深入强调的重点内容,不仅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还有助于结合社会现状进行法治思想教育,深化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且对于法律法规形成强烈的认同感,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严律己身,让学生能够与不良思想及违法乱纪行为划清界限,站稳普法的脚跟。

以“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围绕该课程的教学中心内容思想,开展实践探讨活动,借助社会上较为关注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设计相关普法教学活动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案件中的违法乱纪行为或恶劣的刑事案件展开探讨。增强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违法事件应当及时地向警察举报或与学校取得联系。教师还应当对违法行为的轻重为学生进行展开说明,让学生形成认识和判断,对于金额较小的校园抢劫行为,询问学生的处理方法,让学生结合自身可能遇到的事件展开探讨,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初中教学中加大道德与法治教学力度,符合核心素养培养方向,且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贯彻和落实,让学生能够在初中这个重要阶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备社会人需要的良好道德品质,并具有懂法守法的法治观念,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2):46-47.

[2]李和平.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