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掘课程资源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2

充分发掘课程资源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彭丽明

黑龙江省桦川县苏家店镇中心校

摘要: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实践成为一大亮点。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使语文学习进入了一篇新天地,取得了不同于以往课堂学习的良好效果。但是,教师应该拓展语文教材的使用空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沟通课堂内外,发掘多种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给予他们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课程资源的开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反映在各个不同层面,我们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只要我们合理地发掘,就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

关键词:语文   课程资源   实践活动

正文: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在课程改革中,教材仍是课程资源的主要载体,但是,教师应该拓展语文教材的使用空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沟通课堂内外,发掘多种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给予他们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

一、发掘教材资源

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实践活动要依托教科书进行开发。一本好的教科书是孩子们的好伙伴,一本好的教科书是老师们的好帮手。教师应利用教材优势,优化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语文,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教材有较强的整体性,内容注意整合。如一年语文“美丽的春天”这个主题单元,把各项内容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这一组的学习,学生的积累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还可以从课外寻找大量的资源,如与春天有关的诗歌、曲赋、歌曲等,学生在读读背背中,领略到了春天的美好,激起了对春天浓厚的兴趣。课后我发动他们自己找找有关春天的资料。为此,我们班特别开展了一次“春天就在我们身边” 的队会,用学生搜集到春天的图片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春天” 的会场,在会上学生们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有的学生背诵了有关春天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有的学生画出自己眼中的春天;有的学生拿着自己拍下的春天照片;还有一位女孩子说自己是在春天出生的,就像是个春姑娘,想为大家唱一支春天的歌……学生们的创造欲和对生活的热情在这一刻被唤醒,创造出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新教材的另一特点就是富有弹性,拓宽了教师的创造空间。凭借教材,教师可以灵活地组织教学。如一年级教学任务的重点是识字教学。为了使学生对单调枯燥的生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把生字编成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句子、儿歌或故事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浓厚了,印象也比较深刻。

二、发掘课标资源

学生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不只来自于书本教材中,可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例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第一学段中阅读背诵优秀诗文50篇。为了激起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教师就可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刚入学时,为了摸清学前掌握古诗的情况,就举行了第一阶段“我爱读诗” 比赛活动;会上学生们把在幼儿园或从书本中学到的诗展示给大家。虽然同学们知道的不多,但这足以激起学生学古诗的浓厚兴趣。通过第一阶段的比赛,每天早读、自习时学生都会自觉地读起来。为此,我又举行了第二阶段“我爱读诗” 的活动,活动中平均每位学生会背八九首。好的学生掌握了二十首左右。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热身赛,那么第二阶段就把读诗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一个学期结束,每位学生会背30首左右,其中有些学生不仅会背,而且还会在自己写话练习中运用古诗。

三、发掘评价资源

语文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从评价性质来看,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从评价主体来看,要在学校内部或班级进行的,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声音,因为评价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应强调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丰富多采的评价方式。从评价方法来看,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评价方法是质性评价,它着重对学生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基于这一点,我总是多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特别是个性化的评价,尽可能多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新,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小组合作的成功体验,不断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良好状态。进而迸发热情和研究的欲望,推动学习活动的发展。

四、发掘教师自身资源

在学校,有的教师可能同时教几门课程,我在学校就不只是语文教师,同时兼任着数学教师、写字教师和班主任等多种角色。我们要利用这种多元角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各个方面得到延伸。

在写字课上,我不仅使学生了解第一笔如何运笔,收笔及字的间架结构等知识,同时还给学生讲解一些汉字的演变历史,在汉字中蕴藏着的历史典故及做人的道理,这样的熏陶使学生写好一笔字,同时使学生从文字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作为班主任教师不仅要管理好学生,更主要的是拓宽学生视野。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应该具有开放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因而,我常常给学生讲其他国家的地貌位置、风土人情,介绍听外国音乐;推荐看外国的电影,寻找多种机会去认识世界,认识这个越来越小的“地球村”。

五、发掘家庭资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家庭。如果充分利用家庭这块丰富的资源,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对语文的获取将受益匪浅。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家庭交往、学生学习习惯等。

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这种“爱”与“被爱” 的过程,就是亲情教育的主要内容。如我校组织学习《三字经》后,把传统的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子亲,所当执”等故事讲给学生听,听后他们很为故事中的人物感动。有的学生回家后,当晚就给爸爸妈妈暖被子,家庭的温情就是在爱的相互中得到了升华,而这种爱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儿童具有天生的语言潜能,语言的发展。语文具有工具性,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交际中能得到表现。在学校,我常教育学生对人讲诚信,讲互助,讲礼仪,讲合群。让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多与小伙伴一起玩耍,自己去处理与玩伴发生的矛盾;当客人来访时,多给孩子机会,让他们礼貌地待人接物。这么做就可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儿童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六、发掘社会资源

“关心社会”是人类发展的重大主题,引导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拓展教材,充分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教师也可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区服务,如为身边的小朋友、老人读书报,上街纠正身边的错别字……使学生充分地读书交流,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当小主人的责任感。

学生在社会资源中不仅使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它们在与社会接触中会获取到各种信息,并会对各种信息做出反馈,从而也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进一步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总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以上几个方面,它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反映在各个不同层面,我们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只要我们合理地发掘,就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05期

3、《学周刊.理论与实践》200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