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3

《公关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张娜

南阳理工学院 47300

摘要:将课程思政引入公共关系教学实践,是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关系学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公共关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唯物主义思维意识的培养、科学研究态度的确立等为思政融合点,并将之贯彻到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学习情境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策划能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信心。

关键词《公关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引言

2019年,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将课程思政引入公共关系教学实践,是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关系学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今后工作实践中能遵循符合时代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去开发和设计企业的核心理念。在公共关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唯物主义思维意识的培养、科学研究态度的确立等为思政融合点,并将之贯彻到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学习情境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等工作过程,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策划能力,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信心。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一)价值本源

首先育人是价值本位。从高等教育入手分析,人才培养始终是首要任务,但立德树人是高校之本,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育人工作提供服务。“课程思政”的提出,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也是思政工作理念的创新,主要目的是在大思政格局下,打造全方位与全程的育人局面,一改传统高校思政理论课单打独斗的育人局面,实现各类课程的同步进行与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应始终与育人这一核心要求与价值本源来进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在实践中应当确保学生与学科发展、科研与教学、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等要素的统一性。其次通过育人价值聚焦,展现育人本质。“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在实践中各课程应当加强育人价值本源的聚焦力度,实现价值定位与目标的明确界定,确保“课程思政”沿着正轨展开,以尽快完成育人目标。最后围绕“课程思政”这一价值核心,解决高等教育本源的回归问题。“课程思政”中课程与思政,分别突显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性与价值性,但重点是解决育人问题,即培养人才的类型与培养方向等根本问题。高等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忽视课程育人功能等问题,相比较于德育更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导致情感等教学目标实现缺失,这与课程育人本质是相背离的。高等教育注重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学生三观与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培育,让学生通过学习感悟人生的道理,做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这才是课程育人的本质。“课程思政”改革在实践中,应当始终维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的内在统一,最大化发挥课程各思政教育要素的育人等功用,以此放大课程育人价值。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

在某些时候,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存在着错误的观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单独运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任务,我们在其他课程中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我们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适应不同学科的课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思想和政策课程被正式采取作为加强思想和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的重要措施,并纳入各种课程。理论是行动的先行者,要实现课程理念,首先要正确把握课程思维的内容。课程思维意味着综合教育理念,将各种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结合,形成了所有员工,整个课程和整个课程的教育结构,形成了协同效应,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其基本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和精神愿望,融入各种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产生隐性影响。从提出的思想和政策课程的角度来看,其目的是实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同的方向的各种课程,以实现人的协同教育。从它的内容来看,不难看出,课程的本质是通过教育来实现主要任务。道德教育是培养人的根本前提,知识传承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教育理念。作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思想政治课程的意义在于以创新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共同教育为目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各学科的课程并行运作。

二、“公关理论与实务”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

(一)“公关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的联系

公共关系学会是一门结合管理和沟通知识的课程,帮助社会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实现信息传播的目标,并在此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形象,首先需要有积极的价值观,以便对最终必须实现的结果持积极态度。教学思想和政策着眼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提高自己的思维质量。这两项指标都符合学生的教育目标。

(二)“公关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与课程思政的联系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公共关系教学可以运用实践练习,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其他教学方法等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多样化,与单一教学类相比,这些方法对学生来说更有趣和吸引力。课堂教学、课外拓展、社会实践是本课程的三种重要融入途径,我们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和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育人模式,由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多方参与,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线上到线下,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目标。

三、课程思政元素运用有短板

(一)思政元素理解狭义化

思政元素理解狭义化指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准确、把握不深刻,将课程思政理解为简单的“专业+思政”,没有正确认识到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专业+育人”,是将专业知识与隐形育人原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和思维理念。把握好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即把握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积极因素。但是,由于现实因素,思政元素往往无法真正发挥其功能。一方面,专业课教师推脱责任。部分专业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教师或高校辅导员习惯性“绑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应由其负责,与专业课教师并无瓜葛,在专业课中加入思政元素是“画蛇添足”的做法。更有甚者认为,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推给专业课教师的剥削,进而催生畏难情绪与排斥心理。另一方面,教师存在认识局限。

(二)思政元素挖掘同质化

课程思政资源运用不佳,因而出现思政元素挖掘同质化的问题。思政元素挖掘同质化指思政元素在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千篇一律、相似雷同,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拿来主义”做法明显。由于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不到位、认可接纳度低,专业课教师往往疏于精心挖掘、设计特色元素。多为节约备课成本,直接引入当下较为热点或是已有教学案例的思政元素,极易造成思政元素的重复引用。如果对同一个案例,仅仅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机械套用、不予加工,则会降低该案例的实际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期盼的教学目的。在重复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目标也会逐渐模糊,教育目标的覆盖不全将导致课程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另一方面,思政资源利用欠缺。课程思政资源尚存在优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资源缺乏整合的问题,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利用常常出现学科不分、课程雷同、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

四、《公关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一)设置课程思政目标

在充分挖掘与拓展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在原课程目标中增加思政目标,并将目标体现在教学大纲中。根据公共关系学的课程内容和特点,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将具备爱国主义情怀、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思政目标写入教学大纲,并细化到各章节目标中。另外,还可以将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制定具体的“专业思政”目标。如《公关理论与实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特色与课程思政目标融合。

(二)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

一是学校内外结合。以“产学研”平台为基础,校企共同探讨育人目标和育人模式;鼓励企业导师进课堂,将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融入到教学中。二是课堂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参加校内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各类学科竞赛,将思政教育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现德育的多渠道融合。

(三)提高教师个人素养

“课程思政”改革是否能顺利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德育意识与素养。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知识与道德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让学生敬重的学问与品行,才能以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耳濡目染。

(四)讲练结合实训为先,融合教学方法

第一,模块式任务先导教学法。把课程划分为若干基本教学模块,各模块在内容上既独立又息息相关。公共关系学可分为八大教学模块,理论部分是基础,公关三大要素的构成、规范的掌握、主客体与功能型公关类型的熟知为学生开展公关活动奠定基础。实践部分更具挑战性和应用性,通过公关工作方法模块,学生将具备创新意识和调查、策划、组织开展公关活动的基本能力;通过礼仪模块,学生将具备形象意识,从内在与外在完善自我与组织形象,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传播模块有助于学生具备良好的传播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助力公关项目推进;危机管理模块则引导学生在后舆情时代更好地发挥危机管理的职责,积极预防、正确应对组织危机,化危机为机遇。模块设置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课程知识体系,学生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掌握课程知识能力。接下来,将每个教学模块细化分解为具体任务,各章节设计若干任务点,例如,在一级模块“公关工作方法”的二级模块“公共关系调查”部分,可依次设置任务,请学生根据给出案例、查找文献或结合实际思考“完整的公关调查包括哪些程序?”“我们要调查什么?”“调查方法有哪些?”“如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通过系列任务的完成,学生对公关调查有了完整的认识和深入的掌握,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第二,案例教学法。一是教师给出案例,请学生思考分析,提供的案例属于课程内容资源,须符合时新性、地方性特点,凸显课程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是教师给出任务,请学生根据任务自行查找案例,制作PPT讲解案例以佐证自己的观点。2022年春季学期在给出“传播策略”的思考任务后,不少同学纷纷到北京冬奥会的筹办过程中找答案。第三,情境实训法。情境实训法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学生在课堂上创设的行业情境中扮演公关角色,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提供相应任务主题,如企业媒体关系的处理、学校食堂的公关危机、说服店主提供社团活动赞助等,学生可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创设情境所需角色,编定合理情节,模拟解决公关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演讲比赛、策划比赛,或依托学校、地方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程思政是未来高校专业课程的建设方向,在今后的高校课堂中,不仅在“公关理论与实务”课程,在其他的专业课程中也将看见其参与的“身影”。

参考文献

[1]张纯荣,邵喜武.成果导向理念下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120-121.

[2]夏慧夷.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02):23-27.

[3]钱正荣.公共行政学科《公共关系学》课程思政:培养优秀的社会“舆论工程师”[J].公关世界,2021(19):47-50.

[4]刘芝庭.在“公共关系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6):140-141.

该论文是南阳理工学院2022年度课程思政示范课《公关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