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更有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2
/ 3

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更有效

王新妹

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三小学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尊重学生心中的疑惑,尊重学生心中的想法和感受 ,尊重学生阅读时的想象和联想,教师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培养学生情感性朗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构建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 在课堂中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学生体会到自主阅读的快乐,获得创新思维,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尊重     阅读      个性发展  

这个学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如何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性活动,在这过程中,特别是我在听其他老师所讲的阅读课时,心里有着许多的疑惑:怎样的课堂才能算是有效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每节阅读课中学到知识;怎样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感悟,并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去;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方法等等。这些问题一直在我心中徘徊。当我们教师一味地去追求课堂的模式时,是否曾考虑过学生个体的因素。我们的课堂要高效,是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教师是否考虑过学生的感受、他们的接受方式。这也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我们的语文主要是通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来体现我们的教学效果,那我们如何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和写作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呢?

前几天,我们学校开展了有关复习课的教研活动,其中在讨论有关阅读教学方法时,我们的指导老师说阅读教学都是有一定的模式,如:“先了解主要人物是谁,具体的事情,作者的写作特点,人物精神品质”这几个步骤来讲。指导老师讲完时,他问我们教师当中有没有不是这样教阅读的,我说我平时不是这样教阅读,指导老师一脸的疑惑问“那你是怎样教的?”我回答道:“我一般都是让学生自己先把课读懂,读懂了以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并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解决这些的疑惑,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我的回答并没有得到指导老师的赞同,他说这样教阅读太虚了,叫我以后不要这样教阅读。不过当时我没有发表见解,但我还是会坚持我的教学观点。我国要在21世纪快速腾飞靠的是人才,而人才的智能要求最重要的就要有个性的想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教师就要培养出这样有个性的智能人才,这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生阅读时要“蹲”下来走近学生,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时的个性,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心灵。

一、尊重学生阅读时的疑惑,阅读教学更加充实。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一节课,如果你多倾听孩子的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寻求答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教学《金色的脚印》时,读懂课文之后,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和想法,学生说:“课文讲的是老狐狸如何救小狐狸,为什么题目却取为‘金色的脚印’呢?”“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我为什么要帮助救小狐狸?”等等问题,当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时,我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我也参与其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学生的阅读有差异,就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以上问题都一一得到了解决,那些有疑问的学生现在问题得到解决,谈起读了课文后的感受时,他们滔滔不绝。老师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教《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同学们又提议进行比赛,我让他们进行男女对抗赛,分别找出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的依据,以此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室里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一个个争先恐后地举手,踊跃参加到讨论中来。看着同学们那兴奋的神情,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我暗自欣喜:幸亏没有抹杀孩子的积极性,还是孩子了解自己呀!当他们对自己选择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时,那任何艰难的学习都会变得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能使效果倍增。

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问,小疑问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在学习《最后一头战象》时,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说说对嘎羧的印象。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并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把自己对嘎羧的印象写在黑板上。然后,师生一起回顾大家见解,根据语言的表达及用词语情况作适当的整理。在此过程中,并引导他们说说其他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深化对嘎羧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得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老师不给学生这样质疑问难的机会,怎能看到学生个性思考的闪光点呢?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让孩子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收获。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二、尊重学生阅读时的想法和感受,阅读教学更加灵动。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读下去”,当学生“体会而有所得,那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时候不相上下”。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而有自己的所得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期待的吗?既然学生的不同理解不同感受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教师的评价得当与否就至关重要了。评价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只要以课文为依据,学生能言之成理就行。当学生的感受认识出乎老师的意料时,老师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指导学生说出理由来。

学生的感悟是多方面的,阅读的评价也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不仅包括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还包括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去评价。再则,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是阅读实践活动的主体,要把阅读、感悟、评价留给每一个学生。鼓励朗读的自我评价,说说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再与别人合作、交流,

取长补短。比如在教学《穷人》一课中,朗读感悟的难点是“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之后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矛盾的心理?”我是这样指导学生阅读的: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描写桑娜心里的这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全体学生自由朗读后讨论)

生1:我觉得读出桑娜这时心神不安,很紧张、害怕,因为桑娜这时抱回两个孩子后,心里一直害怕有丈夫回来后会责怪自己,会骂自己。

  (指名该生朗读)

生2:我觉得要读出桑娜担心、后悔的语气,因为桑娜这时心里想丈夫会埋怨她自己都五个孩子了,生活够苦得了,再加上两个,今后的生活怎么过呢?

  (指名该生朗读)

 师:大家对这两位同学的朗读有什么感受和评价吗?

生3:我觉得前一位同学读得好,能让人感觉到桑娜心里的紧张、害怕,但读时的表情表现的不够好。

 生4:我觉得这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都能读出桑娜此时既紧张又害怕,既担心又后悔的心情,让我感觉到仿佛她就是桑娜。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站在桑娜的角度上来理解,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感情十分丰富,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几句话。

  (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生5朗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样?

生6:我觉得他在读“……是他来啦?……不,还没来!”时能注意到省略号的停顿读出桑娜的担心、害怕,但读得太快了一点,应该慢一点,让人感觉到她在反复思考。

生7:我觉得他在读“……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时能读出桑娜自己问自己的疑问语气,并感到后悔。另外,对前一位同学我有不同意见,我觉得桑娜这时紧张、着急,心里的想法是接二连三的,要读得快一点才行。

 生8:我想如果我们在读这几句话时能够配上动作会表现得更有感情。

 师:请刚才读的同学自己谈谈,听了大家的意见,想不想给自己提提意见呢?

 生5:谢谢大家的鼓励和很好的意见,我可以再试试吗?

  (该生再次朗读,全班仿读)

 师:同学们还能不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呢?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生9:我觉得在读“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一句时还要读得强有力,体现出桑娜要收留两个孩子的坚定决心。

 生10:我觉得在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这一句时语气要慢、要轻,要边读边想:丈夫会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

师:那就请大家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来读一读这一部分吧。

教师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有的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甚至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而有争议的说因为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甚至允许“误读”。而从另一个角度,学生们从读中也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冶。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审美价值的个性化。

在这样一个动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多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多了对课文不同层次的理解,分享了多元的朗读资源,在交流、评价、引导中学生体会到了自主阅读的快乐,懂得了相互欣赏,也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三、尊重学生阅读时的创造性思维,阅读教学得到升华。

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人在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本质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而思维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学生在阅读时有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的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想的与别人不一样,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所有这些都要给孩子们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从而也是尊重学生阅读时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月光曲》时,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正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这些美妙的想象和联想来自贝多芬的琴声,当我一边播放《月光曲》一边讲授课文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当我听着这音乐时,我好像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当这个学生说完时,我觉得这个学生说得很好,于是我就干脆放下手中的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听了《月光曲》会产生什么样的联想。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见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还有的学生说:“我好像看见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水手们正和风浪搏斗呢!”等等。

  孩子怎么能想得广些,想得远些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感知,去体验,去领悟。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是通过视觉所获取,因此观察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儿童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双眼、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的。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感悟文本,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的感受。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就是承认学生的思维个性、认识差异,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的交换意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深入思考,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从而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个性是创造力的源泉,个性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的声音,用一双热情、冷静、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珍视每一棵富有个性的小苗苗,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

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灵,磨砺学生的思想。我们教师要做学生的倾听者,要理解、引导、鼓励学生,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的个性之花,让他们在广阔的阅读空间里自由飞扬。

参考文献:

汤春安  《让语文课堂注入创新思维的能力》   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李亮  《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读书》   发表于《小学语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