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浅谈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黄小红

重庆市酉阳第一中学校  重庆  酉阳  409800

摘要: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促使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又可以提高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新课程教学  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学生知识掌握的多少,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了足够的重视。学生只有在未来工作中不断的学习、随时进行知识的更新,才能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因此,在物理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优势,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新课程下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

初中物理对于学生来说,属于物理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因为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导致学生产生物理学习困难,从而对初中物理产生一种畏惧的学习心理,学生的这种状态不但不利于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更不容易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兴趣入手,加强学生对物理学科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物理学科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重力这部分内容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为什么树上的苹果都落到地面上来?有没有苹果可以向天上飞,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什么物体总是要向下落?在地球的对面和我们正对的人,他们的头会不是会是朝向下方的,会不会掉下去?这些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积极的讨论,很快就发现了地球引力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新课程提倡“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知识”的统一。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初中习,或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经历知识的发现与构建过程,达成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道德水平提高的三维一体目标。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取过程中领悟科学的思想与观念,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模型构建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构建。其一般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教师必须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中。通过复习旧课、演示实验、真实问题再现、讲述小故事等方式创设情景,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教学平均速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发以下问题:为什么小兔子跑得快,乌龟爬得慢,而乌龟却得了第一?影响比赛最终结果的因素到底是什么?激发学生探究“反映某一具体运动过程中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是什么?”又如:教学〈〈压强〉〉时,演示小桌正放(桌腿朝下)、倒放(桌面朝下)在海绵上的情景。学生就会想:为什么小桌子在海绵上陷入程度(压强)不同?那么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可能是什么?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2)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实现。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当学生的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共同假设;当学生不能深入时,教师可多角度提问,引导深入;当学生猜想与假设不够开放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思维进行猜测。

(3)引导学生交流合作

学生交流探究结果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推理、发现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观点,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加强实证资料与学科知识,和学生提出解释之间的联系。交流结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表达能力,并加强对科学论证方法的认识。探究教学中不要求术语精确,形式规范。它可以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书面的,又可以是口头的。教师可以按照课标对交流环节能力的要求,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如在探究《声音怎样传播》一节时,教师让各实验小组交流能说明固体、液体、气体可以传声的不同实验方案。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让各小组汇报猜想,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及结论。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也就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未来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关振国 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 《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

2、郭敏华 浅谈初中物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中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