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光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2
/ 2

让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绽放光彩

张国宁

陕西省铜川市方泉小学 72700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要借助语文课堂这个平台,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山川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传统之美,让学生游弋在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让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那么,怎样加强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呢?深思良久,我觉得可以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让语文教学,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说:“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爱国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一种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知之深,才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谓中华民族气节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在爱国节操方面,为维护祖国荣誉和民族尊严,为后人做出了榜样。如舍生取义、忠心为国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对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不甘屈服,挥笔写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不知感召了多少仁人志士,为民族的解放事业慷慨激昂,视死如归;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汗节牧羊十九岁;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下慷慨就义,义无反顾;著名诗人朱自清虽然临终前贫病交加,但以其浩然正气饿死了,也不领美国的粮食。“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所有爱国科学家的心声。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新中国。钱学森面对美方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李四光谢绝了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上述种种爱国节操的实例,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身上的浩然正气,正是当代学生所缺乏的中华民族精神,而语文教材,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感恩意识

通过调查了解到,现在的学生缺乏感恩意识、是非观念,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动不动就顶嘴,甚至打骂家长。试问,一个连自己家人都不尊重的人,如何尊重别人。同样,一个连亲人都不知道感恩的人,如何教他感恩别人。俗话说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在遥远的古代,也涌现出很多这样感恩的事例:像为报漂母一饭之恩的韩信;士为知己者死之豫让;因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病逝痛惜哀伤摔破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知音的伯牙。

(三)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吸取古人之精髓

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立于不败之地,则国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志向。通过观察和采访了解到,如今的学生心灵脆弱,目光短浅,意志薄弱,稍有挫折就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那么,如何帮助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文篇目,给我们开出了一剂很好的良药,同学们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这些文言文的学习,了解到古人立志奋进的决心,明白古人积极进取的斗志,汲取古人思想的精髓。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我们了解到范仲淹少有大志,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谪,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民,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致“死时身无以为棺,子无以为丧”。为民请命,为民分忧,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二、让综合性学习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扩展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哲学家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语文课本在综合性学习中,为我们安排了很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观家乡名胜古迹(耀州唐三彩窑遗址博物馆、宋耀州窑遗址博物馆、耀州窑遗址博物馆、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墓、耀县宋塔、药王山、玉华宫、大香山、姜女祠、陶瓷陈炉古镇等)。了解家乡名人轶事(西晋初年文学家、思想家傅玄,参与《魏书》的撰写,并著有《傅子》一书;唐初政治家、史学家令狐德怿,编修《周书》;我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等人。了解铜川的名优特产,民风民俗(大樱桃、苹果、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面人、农民画等民俗)寻访铜川红色革命旧址--照金。寻访结束后,一些同学不禁发出赞叹之意——没想到我们的家乡有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啊!

三、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节日的探寻,培养爱国情怀

近年来,一些人为了赶时髦,过洋节,传统节日却无人问津。圣诞节各大商场张灯结彩,圣诞老人站在门口迎接所有顾客,门口的圣诞树光彩夺目,头戴圣诞帽的营业员遍布商场,现场气氛煞是热烈。情人节街头到处是大幅标语,玫瑰花卖得格外火爆。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圆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却显得门庭冷落,孩子们对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知之甚少,更有甚者还以为这些节日已经过时了、落伍了。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探寻节日的由来,收集有关这些节日的传说、故事、风俗习惯等活动,使他们了解到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守岁、贴年红、祭祀、拜年等习俗,凝聚了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精髓;清明节是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的主要活动;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人们在这天的习俗是吃粽子、塞龙舟、插艾叶辟邪等等;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诗是为了象征美好的爱情。中秋时节,人们观月祭拜,寄托情怀,留下了许多思乡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也可以以“我的家乡——节”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加深了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植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文明之根,也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弘扬,需要每一位学生的传承,更需要每一位中国人的坚守。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薪火相传,让文化自信与学生心心相印、血脉相通。唯有如此,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