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者舞台实践的心里状态调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音乐表演者舞台实践的心里状态调控研究

荆督皓,刘相龙,李洪迪,贺旭,刘彬彬

黑河学院

摘要:艺术实践,是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特色,具有其他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在音乐演奏舞台艺术实践过程中,表演者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演奏效果产生影响,可是积极的,也可是消极的。如何在演奏中展现积极的一面,调整心理,克服消极因素是学习者和表演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消极的心理状态会导致演奏结果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甚至不能展现表演者正常的演奏水平及作品内涵。本文主要阐述表演者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不同心理表现及其心理调控不足的原因,以及如何适当地进行自我调节,使心理状态和情绪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完成演奏。

关键词:音乐演奏;心理调控;音乐表演

心理状态主要是指人对客观世界产生的主观反应。例如,生活中出现矛盾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状态和心理反应。因此,在进行心理调节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情绪,使消极情绪推迟产生或适可而止,但这种心理调控需要个体对自我有正确认识和评价。

一、音乐表演者舞台实践时的心理状态

(一)演奏初期

演奏初始,表演者通常会产生强烈的新鲜感,这种心理状态意味着表演者已经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初步理解并掌握音乐演奏的相关技巧。表演者必须着重训练自身演奏时的协调能力,使心理状态趋于稳定。表演者已经能缓解紧张状态,在专业指导者的引领下,表演者能认识到自我在演奏中存在的不足,对自我有正确的评价和认知,并能积极改正不足,从而提高个人音乐演奏水平。伴随演奏兴趣的不断累积,表演者会更愿意进行表演活动,并希望通过演奏提高个人能力。

(二)演奏中期

表演者历经初期表演状态后,会进入较为平缓的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困惑。表演者理论学习不断深入,建构知识体系,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处理能力、分析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自身想法,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有更为独到的见解,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升华,通过情感更好表现作品内涵。但由于表演者对作品的整体理解程度仍旧处于初步阶段,与作曲者的心理状态存在差距,因此表演成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会产生不同状态,甚至部分表演者急于求成,只注重练习演奏技巧,并不注重情感熏陶,忽略了作品精神内涵以及感染力,导致演奏出现枯燥、机械、呆板等问题,表演者也会随之产生困惑,对个人演奏状况不能准确评价,演奏技巧无法提高。

(三)演奏后期

音乐演奏后期阶段,大多数表演者会突破原本的心理状态,持有更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更渴望表演活动。音乐表演者已经经过长期的音乐理论学习,掌握了高超的演奏技巧,并能集中训练,这一阶段,表演者更重视音乐作品背后的内涵,理解历史,掌握作品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再创作,构建新型作品,使作品富有新的意义,让作品的感染力、吸引力都能稳步提升,这也是表演者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意味着表演者付出了辛勤与汗水,更愿意展现自身,能主动把握心理状态,并积极调节。

二、音乐演奏中音乐表演心理调控不足的原因

(一)技巧与经验缺失

台下练习对表演者而言非常重要,许多表演者在音乐演奏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失误,极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相对扎实的演奏技术和过硬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演奏存在公开性,因此,表演者的演奏环境与在台下的自我练习环境存在差距,台下练习时有专业的指导人员进行引导,在舞台演奏时,表演者如果不具备音乐作品所需的演奏技巧或基本功,出现失误的几率就相对高些,影响演奏心理状态和情绪。演奏时,台下听众的注意力也集中在表演者身上,表演者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除此以外,由于演奏经验不足,初次登台的表演者对于舞台演奏环境较为陌生,可能会出现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情绪会导致心理素质较差的表演者大脑空白,心理压力过大,出现失误的几率更高。

(二)性格与状态问题

音乐演奏主要是为听众展现作品精神内涵以及表演者个人能力和水平,使听众能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产生内心和情感共鸣。因此,表演者必须尽可能地将作品完整、完美地展现给听众。在这种状态下,表演者极容易出现紧张与自卑心理,例如,性格较为内向的表演者在演奏时会认为自己的演奏不如他人,并不愿意进行公开演奏,自信心的缺失导致演奏中频频出现问题;在演奏中越是想演奏得好,有时越会适得其反,因为精神并未集中在演奏的作品上。除此以外,也有部分表演者过于注重听众给予的反馈,害怕自身在演奏时出现问题,过度紧张也可能会导致失误出现。

三、音乐演奏中舞台表演心理调控方法

(一)提升技术

音乐演奏通常伴随着复杂的演奏技巧,因此,面对较高难度的演奏技术,表演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稳的心理状态。音乐表演者在演奏时要调动身体的协调性,使身体与心理达到平衡,以此提高演奏中的反应能力。例如,需要演奏难度较大的技巧,极容易产生失误,可能会对表演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表演者在台下要更积极地展开学习,不断练习,提高个人水平与演奏自信,避免在演奏时产生技术性错误,确保演奏状态的稳定性,缓解紧张心理情绪,在演奏时避免由于技术缺失而产生焦虑,从而获得较好的舞台演奏效果。

(二)目标调节

表演者在演奏中产生紧张等消极情绪,极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压力过大,例如,在演奏前,表演者对演奏的期望值较高,设定的演奏目标较高,会导致由于害怕失误而产生紧张心理,从而真正产生失误。因此,要保持平常心,不要将个人成败看得过重,也需要提出更为合理的演奏标准,引导自身设定科学的演奏目标,将公开演奏与平时练习紧密结合,强化个人积极参与的心理,通过各种形式与途径,及时减轻心理压力,确保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演奏主要在于表演者的演奏技术以及表现能力,然而从心理角度分析如何提高表演者的心理素质,让表演者能自我调控心理状态,对音乐演奏而言也是重要课题之一。良好的演奏状态是表演者的重要追求。音乐演奏过程中进行准确的心理调节,能使演奏呈现的效果更加完美,因此,表演者需要掌握心理学知识,在日常练习中不断实践,有效克服负面心理情绪,从而使演奏中的情绪更饱满,以获得更好的舞台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岩岭.音乐演奏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表演心理调控探究[J].戏剧之家,2022(06):65-66.

[2]唐薇.小提琴舞台音乐表演与心理调控[J].艺术评鉴,2022(0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