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励理论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关于激励理论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运用分析

肖敏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445000

摘要:田径训练由于其运动技巧门槛较低,又对学生有较为全面、综合的身体素质提升效果,受到各高校体育教学的青睐。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各方面身体素质综合情况与田径运动的特性,应用激励理论进行田径训练是一种有效完成训练目标的实用途径。对此,文章浅谈激励理论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的运用,结合目前在高校实际运用中的不足,通过具体激励理论的相关操作改善不足,以提升现阶段高校的田径运动训练水平。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田径运用训练

1、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现在开始重视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也愿意通过田径训练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在实际体育教学中仍存在不少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对田径运动的积极性较低。田径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走、跑、跳跃乃至投掷都属于田径运动的范畴[1]。田径运动虽然范围广泛,但是不难发现其中的各项运动都对于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不低,对于高校田径运动教学而言,除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外,对于忍耐力、心性也有较高的要求,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性体能训练,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此项体育活动中。同时,高校对其的训练经费投入较少,甚至有时还会出现训练搁置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田径运动师资力量较弱。目前,田径运动在各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均有涉及,田径体育教师需求量较大,不少高校在组建田径运动教师团队时并未组建成完善的教练员队伍。很多教师的教学资历较浅,不少都是初次承担体育教学任务,教学经验不能满足田径教学需求。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进行运动技巧的传授,轻视了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训练安排不够科学,学生的田径水平提升较慢。

最后,高校的田径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生源选用标准没有统一。一些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田径教学前,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对自身的很多情况又没有深刻的认知,凭借主观臆断进行具体科目选择。这导致在教学训练环节,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加 大了教学的难度。有些高校在项目资源分配上也不均衡,偏重短跨、跳跃等类型项目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选择取向。

2、激励理论在高校田径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激励理论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激励体系将被训练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完成一定的训练目标[2]。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将其应用到高校田径训练中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方面,应用激励理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不少学生对于田径训练较为消极的情绪除开训练强度高,过程辛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没有足够的获得感,将训练看做一种任务,被动性较强,以敷衍的态度对待训练,运用激励理论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在训练中的获得感,让学生进行训练更加积极,进而取得进一步的实际效果,给予学生更强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应用激励理论可以锻炼学生的心性,在体育运动中具备更强的拼搏意志与耐久力。对于日常体育训练与竞技比赛都有较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充分激发身体潜能,对自身有更深刻的认知,也利于今后的体育规划。

3、激励理论在高校田径训练中的运用策略

鉴于上文提及的目前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的存在问题,通过运用激励理论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有限提升高校田径训练效果,实际运用策略如下。

首先,结合学生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激励引导。在进行田径教学之前详细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内容上进行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对自身情况深入分析与总结,形成自身对于田径运动更全面的认知与匹配,优化项目选择。高校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性别差异、身体素质、领悟能力、技能基础、心理素质等而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提升实际训练效果[3]。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总结学生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针对性进行激励引导,降低学生前期的对比焦虑,提升自身进行田径运动的信心,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打好前期基础。

其次,运用鼓励理论采用精神激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更强的心理素质。在田径训练中,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心性去支撑高强度、长周期的完整田径训练。心理素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鼓励理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建设,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养成竞争意识与自我超越思维,帮助学生在训练与竞技中保有高昂的斗志,在这种环境下养成良好的心性,在田径训练中不断超越自己,突破自己,提高田径水平。

最后,高校青年教师运用激励理论去了解学生的同时,快速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目标激励法帮助学生建立起阶段训练目标,让田径训练更具指向性,通过目标设计规划学生的田径训练周期,循序渐进,稳步提升,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性提升不足,增强自身专业技能。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榜样激励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田径训练充满希望,通过实际案例加强自身对于田径训练的信心,将理想与目标实象化,影响更加深刻,不断在训练中鞭策自己,对自身的努力提供充足的动力。

结束语

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十分普遍,对学生的体能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对于学生的爆发力、耐力、心理能力都有较高要求。但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现阶段学生的体能较之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高校也意识到了这类问题的危害性,开始在体育教学中发力,力求通过加强体育锻炼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身体机能,改善身体素质。通过运用激励理论更好的让学生在田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身体机能,二者相辅相成可以共同促进学生的田径水平,在训练中养成良性进步闭环,持续性突破自我。

参考文献:

[1]盛强.高校田径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体育风尚,2021(11):34-36.

[2]李立道.试论激励理论在大学生田径运动训练中的应用[J].田径,2020(03):55-56.

[3]刘雪莲.激励理论在高校普通大学生田径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效果[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1):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