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劳动教育的成就及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7
/ 4

新中国70年劳动教育的成就及经验

王书菲

辽宁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51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劳动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探索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道路,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发展道路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教育现代化迈入新征程三个时期全国教育大会及相关重要教育文献的审视分析,总结70年劳动教育发展建设经验。

关键词:新中国70年;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构建起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2018年党中央召开新时代首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20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的出台一方面表明长期以来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育人理念的坚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劳动教育被弱化、劳动的特殊育人价值被忽视的现象,因此对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具体要求。面对新时代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有必要回顾和展示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历程和成就,认真研究总结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和规律。

一、新中国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进程与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

1949年9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这份纲领是建国初期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前进的政治基础和战斗纲领,同时也对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明确提倡将“爱劳动”作为全体国民的公德要求,对公民施以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提出新中国的教育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1]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尽快建立新的教育体制,1949年12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50年6月,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对“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法作重点发言。针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对旧的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从教材、课堂教学到实验实习,反复研讨,总结经验。”[2]“理论与实际一致”是从改进高等教育方法的角度提出,这里的“实践”并不等同于劳动教育,但其中包含的知行合一、注重教育实效的劳动教育理念已然初步形成。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的八大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意味着我国的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教育,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制度形式和教育载体。1961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提出高等学校要贯彻执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通过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劳动观点。从形式和载体方面,强调学生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接受实际锻炼。1957年4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指出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对参加农业生产存在错误认识,认为下乡种地“没出息”“没前途”,根源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没有引导学生去深刻认识参加生产劳动的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提出在一切学校中实行半工半读、学生要参加生产劳动、接受实际锻炼的思想。[3]1958年4月和6月,中共中央分两段召开新中国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同年9月形成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重申: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教育部在4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行政会议将半工半读作为体现教育方针的根本措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劳动列入教学计划。在“大跃进”形势推动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革命”掀起高潮,广大师生上山下乡,勤工俭学。196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组织高等学校文科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通知》,1965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1965年10月召开全国城市半工半读教育会议,1965年12月召开全国半工(农)半读高等教育会议。至此,半工半读作为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措施,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必须指出,这些做法存在忽视教育规律,轻视课堂教学,打乱教学秩序的情况。但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学到了许多在学校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的不良学风,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发展道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掀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新篇章。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引下,1985年5月党中央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和实施《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为立足点,强调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指出“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生动活泼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的教育现象,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乏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同时职业技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最薄弱环节。决定虽没有直接提出关于劳动教育的要求,但暗含了通过劳动教育提升育人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1994年6月,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动员全党全社会要认真实施1993年2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再次强调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逐步实现劳动教育制度化、系列化,同时社会各方面要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保障。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和实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实施素质教育入手,提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将劳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重要一环。同时,全面系统对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如何加强和改进学生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教育提出要求和方向。明确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会议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重树“劳动最光荣”的思想,“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5]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将党的教育方针整体阐述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报告中没有直接提出劳动教育的概念,但业已充分肯定劳动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2010年7月,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四次、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会上正式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全面发展理念下“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战略问题。加强劳动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在遵循“知行统一”的教育规律下创新教育方法,“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教育现代化迈入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迈入新征程。2018年9月10日,在庆祝中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之际,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改“大会”,党中央召开新时代首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次主题鲜明地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会主题,做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论述。[7]

为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奋斗目标,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夯实基础。《实施方案》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首条,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中提出通过加强劳动达成实践育人目标,建立实践育人机制。[8]

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满足新时代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这是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总体目标、内容要求、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场所、评价制度以及组织保障诸方面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要求,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全面部署。与此同时全国各省份结合地方实际出台了特色鲜明的具体落实文件,使劳动教育落地充盈。如辽宁省提出培育1000门省级劳动教育精品课,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劳动教育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列为中考考试科目。陕西省提出研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建立优质教学数字资源,把劳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赛事深度融合,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黑龙江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突出劳动教育地域优势,提出“五色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即红色基因传承教育、绿色生态文明教育、蓝色高新科技教育、金色现代农业教育、银色冰雪文化教育。河南省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规定每年五一劳动节后第一周为全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周。

二、新中国70年劳动教育的经验

每一次全教会的召开,每一个重要文件的出台,都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全局出发,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结合中国国情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经过70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劳动教育辉映了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总结70年劳动教育发展建设经验,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贯穿劳动教育始终

“教育”二字,“教”是手段、是过程,“育”是目的。劳动教育的根本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影响千年,遗留下的鄙薄职业技术和劳动的陈腐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在从新民主主义教育转变为社会主义教育之初我们党就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从小重视劳动教育,树立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的阶级思想,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忽视和弱化的教育现象仍然存在。反映在中小学阶段迫于升学压力,家长唯成绩论,认为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是耽误学习,导致大批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差,认为选择职业教育是无奈之下的被迫选择,职业前景迷茫,缺乏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不强,在问题面前缺乏创新意识和刻苦奋斗精神,轻视体力劳动,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夯实。劳动技能、劳动观点、劳动精神面貌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是否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此,教育部规定初中、小学阶段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设立劳动课独立课程,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内容版块;职业院校发挥各自职业教育的优势特点,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激发劳动者的职业荣誉感,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高等院校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完善规范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在实践中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教育方针,更是教育规律。在对传统旧的教育观念改造的同时,也对落后陈旧的教育方法进行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不是脱离实际的旧书斋里的教育。旧中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大多是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一致,需要从课堂教学延展到实践教学,反复总结提炼经验。

(二)劳动教育承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

德智体美劳是相互关联的教育体系构成。相较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劳动教育虽然是最后明确提出的,但从历次全教会和重要教育文件中都能看到对劳动教育要求的单独表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爱劳,五育并举,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五育内容各有侧重,又同时兼具综合育人价值,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社会主义教育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劳动教育始终。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中劳动教育目标在于以劳促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因此鼓励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是实施社会主义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共同纲领》中将“爱劳动”作为全体国民的公德要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崇尚劳动、辛勤劳动的民族。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奇迹是中华先民们劳动智慧的力证。劳动教育承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与体现时代要求的国民素质要求相融合,成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快改革和实现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大人才素质培养的力度,这在改革开放后历次全代会的指导思想中指向尤为突出。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享乐主义滋长,损害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面对国民道德建设的新问题新情况,劳动教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加强劳动教育入手,改善薄弱环节。评树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营树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育道德新风强化良好的劳动品质,将国民道德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身体实践在劳动教育中的退隐和凸显[9]

将劳动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古已有之,但并不意味着“体”和“脑”能够绝对的区分开来。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边界将逐步消弭。凡劳动,都需劳动者兼具匠技、匠心和匠魂。但体力和脑力二者又矛盾统一于劳动者主体人本身,二者在劳动实践中达成统一。脱离身体实践的劳动教育无异纸上谈兵,在新中国70余年劳动教育发展过程中,身体实践在劳动中历经了从凸显——退隐——凸显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进行无产阶级劳动观的改造,过度强调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身体实践的劳动教育成为进行无产阶级教育的重要载体,半工半读成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后,服务于现代化大局,劳动教育倾向于劳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重在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培树。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引领下,身体实践隐退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劳动教育强调进行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方式,强调手脑并用式的实践体验。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体验,在能劳动中加强对自身的肯定和认知;在会劳动中实现创造性劳动;在爱劳动中体会劳动带来的快乐。身体实践作用再次凸显,通过出力流汗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建党百年之际,以“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为丰富内涵的劳动精神纳入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劳动追逐梦想,用劳动建功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辑:上册[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487

[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辑:下册[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4

[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wszt/wz/Document/930635/930635.htm,2011-06-13

[5]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test/2008-08/01/content_1061490.htm,2008-08-01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2010-07-29

[7]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2018-09-10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2019-02-23

[9]崔印.劳动教育中身体的退隐与凸显[J].教学与管理,2022

基金项目:;2022 年度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as202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