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智慧农业发展,打好“绿色食品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8
/ 3

利用智慧农业发展,打好“绿色食品牌”

李慧 ,方红芬 ,陈慧 ,陈文祥 ,李增艳

陆良县委党校 云南省   曲靖市  655600

内容摘要:智慧农业就是农业的现代化,随着互联网、数字经济等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农业领域,从而实现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所以智慧农业是陆良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本文基于陆良蔬菜产业的发展情况调查数据分析智慧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智慧农业;信息技术;蔬菜产业;绿色食品牌;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智慧农业工程”。

2018—2020 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 年)》等战略性纲领文件相继提出发展“智慧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引领工程”。[1]2021年“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将“建设智慧农业”作为十四五时期及面向 2035 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2018年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决策部署。提升高原特色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战略举措。陆良凭借着蔬菜产业基地、一县一业、产业集群等优势和特点,点、线、面结合,破解陆良蔬菜小散弱的历史瓶颈,利用智慧农业优势,打造“绿色食品牌”核心支撑。

一、陆良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面积

2012年全县蔬菜种植24.5万亩,到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剧增到50万亩,比上年增长66.7%,2016-2018年,在2015年的基础上,稳步增加至58万亩左右。2019-2022年,陆良蔬菜种植面积迎来“又一春”。

陆良蔬菜种植面积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4年之前,面积大约稳定在30万亩左右;第二个阶段是2015年至2018年,经历了飞速发展;第三个阶段是2019年至2022年,陆良凭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把丰富的农业资源、生物资源、劳动力资源整合起来,借用2019年陆良县被评为“一县一业”蔬菜示范县这把助力剑,深入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二)基础设施

CNNIC 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6 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 52.3%,较 2013 年底提升 24.2个百分点,全国行政村通宽带和通 4G 比例均超过 98%。[2]根据这组数据得知,陆良基本实现了宽带光纤全覆盖。同时,陆良农业新基建初步取得成效,建设完成陆良县“一县一业”蔬菜产业数据中心及物联网示范基地,为陆良智慧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项目建设包含陆良蔬菜数据中心平台和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整个数据中心平台包含六大系统,分别是陆良县一县一业管理系统、企业追溯系统、农业互联网系统、农事管理系统、县级追溯系统、县级农事管理系统,这六大系统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数据采集,满足管理、产品溯源、生产优化等需求,既是个完整而系统的整体,又能各自完备运行。六大系统数据汇总到一县一业项目数据中心,及时了解六大系统数据增减记录,并通过饼状图了解企业、农事作业、物联网监控、物流、产品数据的总量。最终,通过可视化平台展现,形成陆良蔬菜“一张图”,直观全面反映陆良蔬菜产业运转情况。

(三)技术支撑

(1)无土栽培技术:云南陆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得益于从广州总公司直接引进技术和设备,100亩8米高的现代化智能温室(种植立体高效水培蔬菜),以及600亩5米高的连体温室(种植水培蔬菜)运用到全国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通过采用立体水培蔬菜种植,产量效益是普通水培蔬菜的 1.5 倍,而普通水培蔬菜产量又是土壤栽培的 2.4 倍,产值是土壤栽培的 4.8 倍。立体水培蔬菜可实现平均每亩每茬产量 3 吨,每亩年产量达 36 吨,按平均价 4 元/公斤计算,年亩产值可达 14.4 万元。云南陆航700亩水培蔬菜基地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量2.52万吨,年产值超1亿元,比相同面积土壤栽培增产1.47万吨,增收7980万元。

(2)无土栽培基质消毒技术:基质是无土栽培的基础,基质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要进行基质的消毒处理或更换。基质消毒可分为物理消毒和化学药品消毒,云南陆航选择暴晒、薄膜覆盖高温消毒、冷冻等多种物理消杀方式和溴甲烷消毒、高锰酸钾等化学消毒方式结合并用,保证对病原菌、线虫等虫卵有很好的消杀效果的同时,减少机制内化学药物的残留。

(3)营养液循环再利用技术:用水用肥量比土壤栽培节约近90%,用工量也比土壤栽培节约70%。期间无需翻地、整地、施底肥环节,可实现全天候不间断播种移栽和收获,每年可种植12 茬,节本增效效果显著。

(4)温室环境智能化调控系统、自动测量、环境控制和计算机程序化技术:智能化调控温、光、水和二氧化碳,能对基地进行严格的数据收集,根据数据及时调整基地环境,达到最优生长环境,实现灾害预防远程操控,灾害预警等功能。

(5)物理杀虫技术:设置隔离带、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杀虫技术,防止病虫侵入,保证了蔬菜品质安全和清洁卫生、无污染。

(6)产品质量检测、品质认证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可对产品进行追踪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有效改善产品问题,减少产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同时可以为药物喷洒、环境变化等问题提出合理化解决方案,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食品安全等提供客观的数据。农产品的品质认证,对树立高品质品牌产品形象有很大的帮助,而产品的识别码售后追踪,可以更合理地提供给不同用户产品服务。

二、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陆良的农业基础设施相较于智慧农业发达的地区较为落后,大型现代化农机设备匮乏,机械化占比低,究其原因,高端农机设备少且价格昂贵,政府在农机设备方面的补贴较少,高端农机设备难以走进农田。调研过程中发现,存在蔬菜基地现代化智能温室建设好却并未真正投入使用的情况,原因是配套设施、技术等费用高昂,基地便没有引进技术和栽培品种,这种空置和浪费,反而让蔬菜产业发展陷入基础薄弱和资源浪费的恶性循环中。

其次,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促使企业选择低廉劳动力而非高昂的农机设备。我国人力劳动效率与国外实现机械化的国家相比差50倍。[3]陆良蔬菜产业发展投入少、力量薄弱,机械化程度低,云南陆航营养液调配还需6位工程师操作而不是计算机控制。基地平均每月有600多名当地农民在基地内务工,主要负责播种、育苗、移栽、收割等程序,虽然每个环节都有计算机参与工作,但更多依赖于人工操作,而且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这与无土栽培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国家如荷兰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差距可不止50倍,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蔬菜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低,并且已经成为陆良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二)缺乏核心技术,信息技术适用性不强

缺乏核心技术。由于缺乏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我国智慧农业技术整体上与发达国家差距在 10 年以上。[4]特别是在智能控制、精准作业装备等高端设备和技术都被荷兰、美国等智慧农业发达国家垄断,国内发展智慧农业依赖性很强,陆良在高端技术产品上几乎依赖进口,目前建成的现代化智能温室,全都采用的是荷兰、日本等国家的技术和材料,例如拱架上覆盖膜布就是进口的防紫外线、防雾滴、耐老化的多功能薄膜。

欧盟国家温室蔬菜有80%采用无土栽培方式,荷兰占 90%以上,法国占 81%,加拿大占 80%,比利时占 50%左右。[5]陆良无土栽培技术自2016年进入以来,品种主要集中在沙拉系列,没有进行尝试其他品种的栽培,种植面积也没有稳步增加,只能维持原状。栽培技术限制了陆良智慧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例如灌溉技术,仅有少部分蔬菜基地采用了喷灌技术,绝大部分仍用大水漫灌,每年每亩蔬菜基地灌水量达 500 立方米,既浪费了水资源,土壤也容易板结,甚至还增加了病变发生的机率。

技术产品适用性普遍不强。调查数据显示,有30%左右的基地负责人反映目前市场中的信息化设备功能弱、不稳定、容易出现运行故障,甚至有的经营主体认为目前采用的信息化设备都是“鸡肋产品”,是为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而呈现的“花架子”,没有实际功效。

信息共享不足。90%以上的蔬菜种植户表示较为专注于自己的蔬菜种植基地,对自己的基地情况更为熟悉,对同行业、其它蔬菜种植基地的信息了解很少,也很少从农业相关部门获取到资源和信息,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低。平时主要还是通过农业政策、农业新闻、市场反馈等渠道来获取信息,增加对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的预判。

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不够。智慧农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包括智慧生产、智慧流通、智慧销售、智慧社区、智慧组织和智慧管理等环节。[6]就智慧流通环节来说,流通费用占成本高达70%,尤其云南省处于全国蔬菜市场末梢,流通费用更高,智慧流通体系基础建设更为重要。陆良蔬菜流通几乎没有形成体系,每个基地只能“自顾不暇”,勉强维持基地蔬菜运输。云南陆航拥有12间冷库,蔬菜运输过程中,尤其是沙拉系列蔬菜需要全程冷链,但仅有2台车负责运输,这对于一个立体水培蔬菜每亩年产量达 36 吨的基地来说,最突出短板便体现在流通上,而流通龙头企业总体较小、散、弱,产业链条短,供应链节不紧密,价值链扩展不足,影响流通体系建设。

(三)技术人才的匮乏

高科技人才难引进。智慧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交叉学科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平台难以建立,平台是吸引人才的首要因素,平台不稳,人才自然留不住。多家现代化智能温室种植户均与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的高学历研究人才长期合作,但人才数量占比少,且仅停留在合作指导关系中,而非团队建设者,参与感弱,人才优势发挥不明显。

技术装备应用人才、管理人才难培养。陆良留守农民年龄结构偏大,教育水平不高,接受新鲜事物和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弱,而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中青年则输出到大城市作为其他行业的务工人员,不愿种菜也不会种菜。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传授和普及,会受教育水平、思想观念、地方政策、机械化生产、信息数据处理等新兴事物接受能力等因素影响,人才培养难度大、成本高,直接影响了智慧农村从政策到落地实施的步伐。 

三、利用智慧农业,打好“绿色食品牌”的路径

陆良想要利用智慧农业优势,发展好蔬菜产业,打好“绿色食品牌”,就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实际发展情况,厘清思路,培育优势区域集群发展,优化生产基地布局,合理规划蔬菜周年生产,努力打造品种丰富多样、高中端品质结构优化、露天温室工厂互补、全年均衡供应的蔬菜生产大县。

(一)厘清思路,制定配套政策

陆良如何利用优势将蔬菜产业由大做强,打好“绿色食品牌”,一定要厘清蔬菜产业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利用当前智慧农业发展的优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引“盆景”变“风景”。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通过重大工程牵引,引导政府持续的项目资金投入,引进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工程。同时促进政府部门对智慧农业技术产品和应用主体提供政策性补贴,增加县级财政以奖代补扶持投入,并加强农机设备购置补贴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农民积极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激发多层次主体参与智慧农业投融资,构建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投融资模式,减轻智慧农业发展成本,解决应用主体后顾之忧。

(二)加强科技支撑,确保成果转化

智慧农业发展,从建设到生产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高科技引领,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多行业进行融合发展,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关键技术要不断更新升级,以国际国内智慧农业发达地区为目标,大跨步迈入智慧农业行业应用标准框架体系内。

加快蔬菜产业设备提档升级步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统筹兼顾引水、排水、蓄水、灌溉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实现节水灌溉、绿色灌溉、数字化灌溉。[7] 把握住蔬菜产业技术与设备需求,引进和研发双管齐下,切实推动智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落地,加快设备、技术的更新升级,推动蔬菜从生产到经营各个环节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

(三)吸聚和衍生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包括肥料、农药、农膜、绿色防控设施、节水灌溉设施、包装等生产物资的销售、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国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招商引进国家级、省级大型龙头企业至少5家落户陆良,到2023年,力争形成规模以上农产品企业40家。

加快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建设步伐。利用区位优势吸引周边麒麟、师宗、泸西、罗平蔬菜生产重点县和马龙、石林、沾益蔬菜生产大县形成集群连片效应。围绕农产品国际交易中心建设、配套形成产业信息中心、生产标准制定中心、质量可追溯体系监管中心、会展贸易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最终形成“六大中心”、至少2家专业批发市场、多家冷库企业、众多生产企业、大量运销队伍构成的立体市场流通体系。

积极发展农产品+模式。加速发展农旅结合,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等产业旅游项目,建设农产品高科技产业园。组织农产品会展、博览,争取开展商务合作、科技交流、学术交流会议,形成“以学促农,以科技促农”的良好氛围。

(四)吸引高素质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是依托高校院所资源,加快构建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与交流合作平台,把蔬菜基地建设成高校院所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通过专项资金、减税和补贴等方式,吸引人才参与智慧农业发展。

二是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制定新型农民培育计划,采用网络课程等“空中课堂”和技术观摩等“田间课堂”相结合,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转化。并利用高校院所的师资力量,把培育新型农民工程拉入到教育培训体系中去,提高农民技术应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冰雪,李瑾,冯献,何昉.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路径与对策建议 [J].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21, 42(5): 785-794.

【2】陈立新.黑龙江省设施蔬菜生产现状与对策研究 [N].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毕业论文,2013(40)。

【3】赵春江.发展智慧农业 建设数字乡村 [J]. 农机科技推广 , 2020(6): 6-9.

【4】夏树让.国内外无土栽培的应用及发展方向[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3):35-37.

【5】赵春江.智慧农业发展现状及战略目标研究 [J]. 智慧农业 , 2019, 1(1): 1-7.

【6】周斌.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战略对策[J].农业发展(农业经济)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