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院校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地方农业院校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探讨

王艳芳,杨世海,郜玉钢,王义,李鹏

吉林农业大学

摘 要:专业建设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直接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社会声誉,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高校“双一流”专业建设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对于地方农业院校而言,应以特色优势专业建设为抓手,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和经济发展及产业需求,以特色体现办学质量,以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推动地方农业院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特色优势专业;专业建设

20194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正式启动我国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实施是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1]。吴岩指出,培养一流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最核心标准;培养一流人才,基础和核心是一流本科;要办好一流本科,必须有一流专业做支撑[2]。而一流专业建设要以特色优势专业为抓手。《通知》强调,高校要紧扣国家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专业,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3]。对于地方农业院校而言,应以此为契机,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积极推进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专业的影响力,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 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是地方农业院校争创双一流的主要路径

   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是指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联系自身院校发展历程和实际现状,挖掘自身特色、发挥特色优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更新建设理念和手段,努力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特色人才和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建设[4]当前,在国家高等教育瞄准“双一流”建设的浪潮中,地方农业院校更应努力以特色优势专业为抓手,明确目标,找准定位,把握好方向,变弯道超车为专业建设加速器,稳步快速争创一流专业建设。

二、地方农业院校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的基本原则

1结合自身优势,以需求为导向,协调发展

地方农业院校主要为涉农相关专业,在长期发展中应注重培育和重点建设自己的特色优势专业,走特色办学之路,同时紧密结合国家、社会和产业需,结合毕业生及企事业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持续推进特色优势专业的协调发展。

2强化自身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根据学校办学方向地方农业院校找准办学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盲目跟风反而失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对于已经具有很好办学历史的特色优势专业,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换发新的生机。

3发扬自身优势,主动适应,动态调整

在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应主动集成发挥自身农业背景优势,主动调整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吻合的办学方向,主动适应新形势、重塑新理念,架构新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家或地方产业需求可以进行微动态调整。既要与时俱进,也要能够保证稳定输出专业人才。

三、地方农业院校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准

高校对自身、对本科专业及对优势特色专业定位不清晰,导致专业建设处“不温不火”。尤其目前,高校把目光集中到一流学科建设中,忽视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当前,高效的定位需要再思考,避免办学类型趋同的现象产生,一味的强调向综合发展和向研究型迈进,最终会失去自身的办学特色,失去竞争力。                                                                                                                                                                                                                                                                                                                                                                                                                                                                                                                                                                                        

2人才匮乏

  一般地方农业院校处在欠发达地区,条件相对落后,各种生活保障和子女教育均不便利。因此,在人才引进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相对困难,造成师资力量不足。

3投入不足

   地方农业院校一般作为省属高校,不同于部属学校,经费相对来说非常有限,因此投入到专业建设中的经费就更加捉襟见肘。难以满足新农科背景下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匮乏导致师资力量相对非常薄弱。

四、地方农业院校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的思考

1、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创新人才路径

依据专业特色优势,主动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积极推动和促进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创建交叉创新学院,构建优势特色学科协同创新专业学科体系,建立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年龄梯队合理,既对学术前沿敏感又对应用需求有所了解的师资队伍,借助科研平台(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现代产业学院等)和科研项目,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高校培养学生与社会人才需求能够有效对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优良载体和肥沃的土壤。

2政产学研用密切配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大学的第一职能是育人,地方农业院校应积极主动汇聚政府、农科院所、企事业单位、种植合作社等各方资源,结合政府需求、企业需求和农民需求,搭建科研资源与人才培养共建平台,形成互学、互鉴、互研的战略合作模式,为协同育人培养体系提供保障为优势特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刘六生,宋文龙.我国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6):111-119.

[2]吴岩. 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

[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 http://www.gov. cn/zhengce/zhengceku/2019-12/03/content_5458035. htm.

[4]王雅丽.高校本科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煤炭高等教育,2022,40(1):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