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湖公园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东安湖公园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李佳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1

[摘要]:本文采用语言景观的研究方法,以成都龙泉驿东安湖公园为例,基于实地调查研究,将东安湖公园语言景观分为“自上而下”语言景观(景区标牌、路标等)和“自下而上”语言景观(商店标牌)。首先从语言景观整体情况分析,超过65%的标牌都使用了图示,公园内还出现了中、英、日、韩四种语言文字。我们从语符搭配使用模式、语码取向等角度探讨东安湖语言景观规律,最后提出相应修改建议。

[关键词]:语言景观;东安湖公园;语言规范;场所符号学



一、引言

“语言景观”的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者Landry和Bourhis提出,意指出现在社会公共空间的各种语言标牌,包括公共道路标牌、广告牌、商铺招牌、楼宇标牌等[1]。作为构建社会公共空间的重要元素,语言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涵具独特的地方性文化特色、反映民族性格和人们的精神志趣。语言景观将语料分为两类:一是自上而下的标牌,即政府设立的标牌如路牌、旅游景区标牌等;二是自下而上的标牌,即是私人性质的标牌,如商家标牌广告牌等。Landry和Bourhis(1997)认为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在双重功能的发挥和推动下,语言景观往往兼具工具价值和文化价值[1]。这也是旅游区建构和规划语言景观的核心目的,即推进旅游区的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打造精良语言景观,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二、调查地点及调查过程

(一)调查地点

东安湖公园位于成都东进“桥头堡”龙泉驿区。公园占地5061亩,其中以驿文化串联四川竹文化、成都芙蓉文化、龙泉驿桃花文化等元素,描绘出一幅“七岛十二驿”画卷。

(二)调查过程
1、调查区域的确定。
本文选取了东安湖公园呈现于公众视野内部分开放区域进行样本采集,主要包括景区的采样范围包括景区内所有语言景观,这里指对外开放的的成蹊岛、爱情岛、书香岛、竹语岛、溪峰岛、活力岛、运动岛。
2、统计条目的确定。
采用加拿大学者Backhaus[2]的个体法对语言标识进行统计,在调查地点的可视范围内的语言景观都被统计为一个条目,没有文字只有图案内容的不做统计。去除重复部分,本次调研共收集了318个语言标识。
3、语言归属。
本次调查标识的识别采用加拿大学者Backhaus的标准,即一个语言标识上除了汉语之外至少有一种外语或单独由汉语组成,任何单独由规范汉字、拼音、繁体字以及这三种语码组成任意组合的标识均被视为单语标识。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东安湖语言景观的总体情况

我们在东安湖公园共收集到318个语言景观。其中”自上而下“语言景观有264个,占总数的83%。而“自下而上”语言景观仅有54个,占总数的17%。由此可见“自上而下”语言景观构成了东安湖语言景观的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安湖景区管理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在建设语言景观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东安湖公园属于市政公园,是以政府为主导所建的城市生态公园,商业区域很少,因此“自下而上”语言景观较少。总体来看,东安湖语言景观的主要分为两类:纯文字类和含有图示搭配类。其中中文与英文搭配使用的比率75%占比最大,这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英文作为全球通用语的霸权地位。中文和英文、日语、韩语搭配使用的比率为4%,且只出现在“七岛”的简介上,根据《四川省发展年鉴》数据显示,海外游客来源国主要是日本和韩国。


2、东安湖语言景观的语符类型及搭配

语言景观上所有符号的空间排列组合都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有必要探究图示位置规律及其含义。符号的空间排列指的是语言景观载体上符号的排列组合,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图示的大小及置放方位。这些符号的置放均受空间逻 辑支配,不同的空间位置决定了符号的意义,上下左右还是边缘都有着不同的含义。Scollon&Scollon的场所符号学理论将语言选择的表征模式分为语码、取向、字刻、置放。探究图示的置放位置和语言的取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切入点。接下来我们探究东安湖占比过半含有图示的语言景观和中英双语的语言景观,并分析其置放位置存在哪些规律性,具体情况为:上+下的语码取向有89个,占比43%;左+右的

语码取向有86个,占比42%;包围(中心+边缘)的语码取向有29个占比14%。

语言景观上的符号排序都反映了语言权势和地位,对于上下排列组合来讲,上方为优先语码,下方为非优先语码;左右排列组合左侧则为优先语码,右侧为非优先语码;包围式的组合中心为优先语码,边缘为非优先语码。 由上述可知,纯中文的比率为18.7%,则说明剩余81.3%的语言景观在不同位置上都含有英文标注,这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英文作为全球通用语的霸权地位。但我们更关注的是含英语的语言景观在不同区域体现的功能一致吗?以及含英语的语言景观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于是我们探究中文和中文的语码取向及其背后原因


语言景观上的不同语言的排序反映了语言的权势和地位,由上述信息可知上下语码取向占比最多为89.3%,并且顶部为优先语码,其中中文作为优势语码的概率比英文多64.5%。除此之外,左右语码取向较上下语码取向少的多,仅有10.7%,背后原因应是中文英文都是从左到右排列读取的文字,因此上下排列更加符合空间审美也更加节约标牌排版,符合经济效益。在左右语码取向里左侧为优势语码,英文作为优势语码占7.4%,中文为优势语码仅有3.3%。我们推测形成该结果一部分原因是东安湖公园内部符合左右排列的语言景观很少,英语能超过中文作为权势语言地位不具有说服力;另一原因是与商业属性相关,英文有提高该商店档次和营造经济价值的作用。

三、参考文献

[1]LANDRY R,BOURHIS R Y.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An empirical study[J] .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97, 16 (1).

[2]Backhaus P. Multilingualism in Tokyo:[A]Look into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2006,3(01):52-66

[3]Newmark, Peter. The Theory and the Craft of Translation A.Ap-proches to Translation [C].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1.. 2022/7/31 

[4]徐红罡,任燕.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J].旅游学刊.2015(01):102-111

[5]高珊,付伊.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综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05):73-78

[6]余智勇.成都市仿古文化景区商业店名的语言学考察——以锦里和宽窄巷子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07):116-118

[7]张晖,史轲.甘肃省5A级景区语言景观建设研究——基于天水麦积山景区的实证调查[J].旅游研究.2020(05):27-41

[8]东安十二景,历史文化与艺术美学的完美结合.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