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虚拟资本视域下经济危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4

马克思虚拟资本视域下经济危机分析

周玲玲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于《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虚拟经济时代,虚拟资本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经济危机也出现了一些新特征,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对马克思传统的经济危机理论提出了挑战,但从历次的经济危机中可以发现,金融危机与传统的相对生产过剩危机并存,并且爆发的根源仍是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因此,在以虚拟资本为主导资本的资本形态下,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仍具有强大解释力,当代经济危机的发生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虚拟资本,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资本论》;虚拟资本;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资本主义社会步入了虚拟经济时代,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也表现出一些新特征,金融危机成为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与马克思所论述的传统的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出现了矛盾。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以虚拟资本为资本的主导形态下的虚拟经济时代是否仍具有适用性引发了大众思考。但从历次的经济危机中可以发现,当代经济危机并不是仅仅表现为金融危机,而是与传统的相对生产过剩危机相互交织,并且爆发的根源仍是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因此,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仍具有强大解释力,当代经济危机的发生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虚拟资本,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防范金融风险。

一、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主要集中于《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资本的考察理路

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产生、发展主要从三个阶段进行了考察。首先,虚拟资本最初的形态为信用货币的的产生。信用货币的出现是为了缓解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过程中存在的时空矛盾,在信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和货币必须同时出现在卖的过程的两极上,也就是说商品能否顺利让渡会直接影响接下来的再生产,即马克思所说的惊险的跳跃。为了缓解这一时空矛盾,商品生产者之间订立契约,信用货币应运而生这也就成为虚拟资本的雏形。其次,虚拟资本形成于生息资本的演化。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生息资本为基础对虚拟资本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虚拟资本作为生息资本的衍生物,本身不具有价值,但他却为资本家带来了一定的回流,原因在于资本作为资本,变成了商品[1]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产业资本家的单个资本已不能满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信用制度的发展使得社会的闲置资本聚集,以银行家为代表的货币资本家把闲置资本以借贷的形式暂时把使用权转让到职能资本家的手中,职能资本家通过把这一部分货币用于生产所赚取的利润并不属于他一人所有,而是要把其中的一部分利润分给货币所有者,即利息。最后,虚拟资本的发展在于信用制度的扩大。信用制度的发展,使虚拟资本演化出更多的形式在市场流通,如银行券、股票、银行信用等,这些大多是没有实际价值的空头汇票,它们通过在市场上的反复流通制造出它们具有实际价值的假象,而事实上它们只是对价值的权利证书,都是幻想的资本。

(二)虚拟资本的基本形态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一是以信用制度为基础产生的各类票据。伴随着商业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制度的扩大化、普遍化。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不再是为了取得货币而卖,而是为取得定期支付的凭证而卖,在这其中,货币也只是充当支付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为基础,而是以票据流通为基础。[2]二是公共有价证券,如国债券,国库券,各种股票等。以国债券为例,国债券是以国家名义向公众发行的一种有价证券,国家对借入的资本每年要付给债权人以一定量的利息。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不能向债务人宣布解除契约,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书。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一旦债券不能卖出,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然而,我们马上就会知道,这种虚拟资本有它独特的运动。[3]

(三)虚拟资本的实质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虚拟资本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资本的逐利性是与生俱来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的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目的,在利益的驱使下必然引发信用膨胀,虚拟资本应运而生。马克思在生息资本独特运动的基础上考察了虚拟资本的的产生,与商业资本G-W-G的运动形式不同,在生息资本的独特运动G-G中,它不需要中间环节和生产过程就能够获得利润。在商业资本中至少还存在着资本主义运动的一般形式,商业资本的利润也只是表现为让渡利润,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然而,在生息资本那儿则表现为单纯的物的产物。在生息资本上,资本关系取得了它的最表面和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

[4]生息资本是一种作为资本的商品,不论是对货币所有者,还是对货币借贷者来说,它都是以资本的形式让渡的,也就是说,生息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即货币资本G以贷放的形式让渡给货币借贷者,货币资本G在执行职能后,最终以G的总量回到货币所有者的手中,这其中,货币资本G不过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被转让:第一,它过一定时期流回到它的起点;第二,它作为已经实现的资本回流,流回时,已经实现它的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的那种使用价值。[5]事实上,虚拟资本掩盖了剥削关系。从表面来看,虚拟资本并不与雇佣劳动产生联系,但是,从实际来看,生息资本一开始就是为产业资本家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发展的,生息资本被资本家投入生产领域,执行产业资本的职能,由此获得的剩余价值并不由产业资本家一人占有,而是需要按照与借贷资本家先前所订立的协议支付其利息,这样一来,剩余价值事实上是由借贷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生息资本一般是一切颠倒错乱形式之母[7]

二、虚拟资本发展下的经济危机表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并将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固有矛盾。马克思传统的经济危机理论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下的相对生产过剩危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虚拟经济时代,虚拟资本不断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与马克思所论述的传统的生产过剩危机具有很大的差异,经济危机带来新的表现形式,即当代经济危机是以金融为主导和先导的经济危机,它并不是单纯金融领域的危机,还包括在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后续出现的危机,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当代资本形态下的具体表现形式。[8]今天,它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即虚拟资本无限度发展所致的金融危机与传统的相对生产过剩危机。这二者本质上都是资本增殖扩大化的结果。

(一)虚拟资本无限度发展所致的金融危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深入发展,虚拟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以虚拟资本无限度发展所致的金融危机成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新形式。回顾曾经发生的金融危机,如1987年席卷全球股市的黑色星期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等。这些危机的爆发都是在信用泛滥、虚拟资本膨胀、过度投机的情况下发生的。在投机市场中,很大一部分投资资本为资本的非所有者所使用,一旦投机市场发生混乱,人们为了自保,便会进行大量的挤兑汇票与有价证券的非理性抛售行为。这些虚拟资本无法正常转化为现实的货币,此时,就会由于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引发货币金融危机的爆发。

(二)传统的相对生产过剩危机

当代的国际金融危机只不过是传统经济危机的外在表征,其最终指向仍在于过度生产引发的相对过剩危机。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虚拟资本的发展以生息资本为基础,具备资本积累的条件,仍然可以推动社会化的大生产进一步扩大 。由于虚拟资本的扩大,使市场交易形式一片大好,为了追求利润的持续增殖,资本家便会追加投资,盲目的扩大再生产,然而大众有支付能力的实际购买水平永远赶不上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的速度,社会源源不断的产品供给最终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另一方面,虚拟资本源于现实资本,如果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适配度高的话,虚拟资本便可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社会再生产。然而,在资本家逐利性的驱使下,信贷规模不断扩张,投机行为严重,虚拟资本的无节制发展导致市场虚假繁荣,经济泡沫,当这种假象破裂时,金融市场的动荡必定波及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企业倒闭或者减产、失业率上升、商品流通受阻等现象,而这些都构成了经济危机爆发的现实基础,资本家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展现出的逐利性和盲目性使得生产相对过剩成为必然。

总之,无论是传统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还是虚拟经济时代下虚拟资本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国际性的金融危机都没有走出马克思对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的揭露的理论之外,即危机的爆发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调和的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9]

三、虚拟资本下经济危机发展的现实启示

当前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等多种不利因素都严重阻碍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步伐,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也使虚拟资本的发展方兴未艾,而这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当代的经济危机也必定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爆发的经济危机有所不同。然而无论是在以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的今天,还是以传统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昨天,都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这与马克思所论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不谋而合的,因此,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仍然具有强大解释力

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再生产等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尖锐化导致,换言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义社会阶级斗争尖锐化的产物[10]这是一种制度性缺陷,只要有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纵观经济危机的爆发史,从17世纪的郁金香泡沫事件到1825 年资本主义出现的第一次普遍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再到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这些危机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下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领域内爆发,但是他们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却有极大的吻合之处。因此,虽然虚拟资本的发展方兴未艾,经济危机也表现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是究其根本,虚拟资本的发展是依托实体资本的,所以,金融领域的危机最后必定导致实体资本领域内的相对生产过剩危机,而这些都没有超出马克思所讲的经济危机理论的范围之外。故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今时代仍没有过时,仍然散发着真理的光芒。

(二)正确认识虚拟资本的发展

虚拟资本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虽说虚拟资本的发展是由资本逻辑扩张下资本逐利性主导的,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合理限度内的虚拟资本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首先,虚拟资本的发展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条件,资本追求利润的高回报、快回流、持续增殖,而虚拟资本以信用制度和生息资本为基础,本身就具有流动性强、回报快等优势,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社会闲置资本集中起来,用于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其次,以股票、国债、商业汇票等有价证券为形式的虚拟资本为工厂、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手段,打破传统融资的人为壁垒。最后,虚拟资本的运行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下人们的逐利性能够为企业经营与管理提供反馈,收益好、风险小的投资项目必然是炙手可热的,反之,人们就不会投资,甚至把先前的投资会通过抛售、债权转让等形式折现。

虚拟资本的无限度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从经济领域上看,首先,虚拟资本无节制的发展会造成市场的繁荣假象,催生经济泡沫。伴随着市场中虚拟资本的蓬勃发展,其价值虚假性远远大于实际价值,这必定会催生经济泡沫最终必然带来股市崩盘、债券贬值等金融领域内的一系列蝴蝶效应。其次,虚拟资本的无节制发展将会增加市场投机行为,影响实体经济发展。随着虚拟资本的发展壮大以及各种市场投机行为的普遍发生,会使虚拟资本的利润远远大于实体经济的利润,因此,人们会把大量的财富投资到虚拟资本相关领域,大大减少了实体资本领域的相关投资,致使社会财富只停留在资本市场,长此以往,会致使利率上调,加重职能资本家的生产成本,从而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虚拟资本会引发金融危机。虚拟资本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虚拟性,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各种不同的人手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11]虚拟资本的发展最初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是在实体经济的控制范围之内。但是,随着各类投机行为以及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使虚拟资本自我膨胀并加速脱离实体资本,形成虚实相离的局面,最终致使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我国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防范虚拟资本引发的金融危机

随着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经济改革也不断深化,金融业快速发展,虚拟资本在我国的社会总资本中占比日益攀升。正确处理好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是无法逃避的一个问题。十三五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实体经济的发展,如2019年1月17日,他在天津港考察时指出: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要扭住实体经济不放,继续不懈奋斗,扎扎实实攀登世界高峰。实体经济是经济之根,虚拟资本无论如何发展都必须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要坚决维护实体经济的根本地位。我们只有掌控好虚拟资本的发展限度,才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实体经济服务,才能做到既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能防范灰犀牛事件,从而更好、更有效的防范金融危险的发生。总之,在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马克虚拟资本理论的指导,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的健康发展,协调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参考文献:

[1][2][3][4][5][7][9][1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8、451、527、440、384、528、548、533.

[6]郑千千.<资本论>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8]车玉玲、姚新立.资本的当代变形与金融危机之根源——虚拟资本的产生及其历史限[J].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4期.

[10]裴小革.经济危机相关理论的历史透视——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