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学会对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3

在“对话”中学会对话

李君琳

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

【摘 要】在对话语段的教学以读代讲是一种常用教学方法,读就是一种对话。透过人物语言,触摸心声,是对话的最终目的。引导关注提示、嵌入式想象和表演对话,是一线老师总结的对话方法。由课内对话,到课外对话,打通语文课内外学习壁垒,体现语文学习生活化特点。

【关键词】  关注提示  嵌入想象  表演对话

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中,有不少课文内容是通过人物对话展开叙述。人物对话如何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源声入心?笔者以为,先要明确对话话题,在同一话题的背景下,了解发声者各自观点,再感悟发声者各自特点。教学的重心落在发声者特点的感悟,即人物形象的感悟上。

1.关注提示,读好对话

一线老师都知道对话语段教学的展开离不开读,但是怎样引导学生读出对话的味道?找到抓手是关键。

三年级上册中《父亲 树林 鸟》一文,以黎明时的“幽深的雾蒙蒙”树林作背景。这样背景下,朗读相关语句宜用低低的、缓缓的语调还原背景:“在一个雾霭蒙蒙的清晨,我跟父亲再次来到树林里。父亲喜欢这个小树林,更喜欢这里的鸟儿——”,接下来朗读,抓住关键词,引导读出画面,进入情境,如“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学生一开始读不出感觉,教师首先引导提示“兀立”“凝神静气”的意思,学生读不出;教师此时可以模仿父亲凝神静气、兀立的样子,学生模仿“茫茫然”,再次深入引导学生读中思考;“我茫茫然”是因为不知道这里有鸟,更不知道父亲从哪里知道这里有鸟,面对父亲的表现我不知道要做什么,而父亲在努力搜寻鸟藏在哪里。至此,抓住句中关键词,引导学生读中进入情境,悟得感情。朗读中,语调、语气、语速等变化,都是情感的流露。

对话语段中的提示,有时是显性的,如人物说话的神态、动作等,有的是隐性的,如《父亲 树林和鸟》中情境,要借助上文“一个雾霭蒙蒙的清晨”,要联系上文才能捕捉住。有的则在对话的提示语中直接点明,还有的在对话语言中,如《穷人》中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中,渔夫的心理直接透过语言表露出来,因此要因文而异、因文施教,但不管是哪种形式,教者在学生悟不出来时,要及时给予点拨。

2.嵌入想象,缘文入心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观点对某事物的喜厌等,往往通过对话传递出来。如何在对话中引导学生去揣摩?下面以《灰雀》对话中的三次试教设计为例,课文第2自然段写列宁在寻找灰雀过程中碰到了一个小男孩,对话由此开始——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生合作读对话。列宁的话学生不易理解,读不出来味道,教师给予点拨,列宁的话“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读出友好、亲切的语气。“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前一句是列宁对灰雀去向的预测,后一句是对可能冻死的补充说明。这句承接的是前面的找遍,透出的是列宁对灰雀的担心、担忧。“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是在惋惜,同时也在告诉自己。但即使这样,两个人物:列宁和小男孩,学生能容易把握住小男孩的心理,列宁的话,学生只在模仿,没有走进人物内心。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说话人内心,表达“心声”?对此,第二次教学,设计表格,想象列宁和男孩言语背后的心理活动——

034CBF0FFDDF5532BE6ECA29F2A3A9AA   FF536C10C0DC0D9595D587E705F2853A

从学生想象的情况看,对男孩心理的揣摩比较符合现实,但对列宁的心理揣摩,显然停留在表面。揣摩列宁心理活动,感悟列宁对男孩的爱和尊重,这恰恰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依靠学生显然难以突破,于是有了第三次的设计——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听了列宁的话,心想:,于是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列宁一听,心想:,于是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听到列宁这样说,此时男孩心里想:,所以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看到这里,列宁想:。 于是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看到列宁这么担心,男孩看看列宁,心想: ,于是他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列宁听到这里,想:,想到这里,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三次采用嵌入式想象心理活动。在列宁当时说的时候,想象心里会怎么想,细致点拨,课堂上引导学生当堂想象。这样的设计比第二次表格想象细腻,引导学生就当下语境想象,这时学生不仅想象到列宁对灰雀的担心,而且把注意点转移到男孩身上,并且能想象到怎样不要让男孩感到不好意思、从而启发男孩自觉放飞灰雀,感悟列宁对男孩的尊重,在这个基础上再表达心声进而感悟伟人的情怀就水到渠成了。可见,学生对成人的感悟,依靠他们的经验难以达到,采用这种方式想象,学生轻松突破难点。

对话是说话者传递思想表达心声的交流过程,在对话中揣摩人物内心真实想法是难点,而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透过人物语言聆听他的心声。凭借语言,引导想象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在哪里想象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还得因文而异。

3.阅读对话,感悟特点

凭借文本情境,在点拨引导中还原对话现场,能让学生切身体察。如熊海滨老师在全国阅读大赛中执教《少年闰土》中对话朗读指导——

师:同学们我们和闰土一起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们看哪,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在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好似一幅画一样,是那么美丽,那么迷人。
  师:多美的月夜啊,你们再看,又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有一个英勇机敏的少年,正拿着一柄钢叉正劲力向猹刺去
  师:还看见了什么呢
  生:我看见沙堤上铺满了碧绿的西瓜
  师:这么美的月夜,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一个少年正在刺猹,猹来了,他怎么办?
  生:他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猹刺去
  师:哦,你时时还不忘闰土的外貌呢。啊,尽力刺下去以后,猹呢
  生:猹很伶俐,反从跨下逃走
  师:是呀,刚才同学们看到了这些有意思的情景是多么的有意思啊。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起来体会一下有意思的有意思。
  师生接读这一段。
  师:停一停,如果声音这么大,猹全部都给吓跑了呀,猹是特别警觉的动物,你们要注意(师用低低地声音说“月亮底下”)
  生小声地读“月亮底下……它不咬人吗。
  师:担心哪孩子
  生急一些:它不咬人吗
  师:非常担心哪
  生更急一些:他不咬人吗?
  生:接着往下读
  师:快刺啊,快刺
  生:接着读
  师:它向你怎么来
  生:奔来
  师:对呀,这奔说明什么,这畜生很伶俐,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读
 

师生分角色对话,不仅还原当时对话现场,不仅读出对话,而且在对话中不住点拨“担心哪孩子”“非常担心哪”“快刺啊,快刺”这样的点拨融指导为一体,既引导学生进入对话情境,又点拨学生怎么读,且指导了无痕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且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得非常鲜明。由此,学生对少年闰土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感悟水到渠成。

文学类文本中这样的经典对话不胜枚举,怎样让学生能在这样的地方驻足揣摩人物心声,是教学的落脚点。

请看已故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的教学——

师:下面我想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我们来表演一下这段对话,我说鲁迅先生的话,请到前面的同学读周烨的话。

师:看我们两个对话,你们都不是外人,都是我今天邀请来的客人,有一个任务,什么呀?(笑)哈哈大笑。周烨要自然大方。

(师生表演)

师:刚才呀,我发现一个同学笑得最开心,请你站起来,为什么笑,笑什么?

生:周烨非常天真。

师:还有别的原因?

生:我笑,周烨只懂表面的意思,没懂深里面的意思。

师:那你怎么理解的呢?

生:因为当时是在旧社会,到处都黑洞洞的意思是当时非常黑暗。由军阀统治。鲁迅先生宣传自由,而军阀是不允许人民自由的,所以军阀就把……

师:鲁迅先生和反动派做斗争,受迫害的很厉害。我只告诉大家一件事,鲁迅先生用文章和敌人战斗的,为了防止敌人识破他,他曾经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就从这点看出,在旧社会和敌人做斗争容不容易?(不容易)处处遭到敌人的迫害。很危险。这就是他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和“碰壁”,懂了吗?师:(指表演的学生)刚才说恍然大悟,悟了吗?(生摇头)现在才叫恍然大悟。

师:同学们,看,鲁迅先生说话多么幽默,多么风趣。

师:把书拿起来,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都是对话,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好多时候会用对话,要会写对话,什么叫会了,多读就会了,请你把这个故事认真地小声地读,一边读一边记,看人家是怎么写对话的,写提示语的。(生读)

读,即对话,学生通过对话固化的文字,触摸到发声者流动的思想情感,捕捉到对话者的心声,这是阅读对话的目标之一。

当然,生活中的对话,不仅是读、说,看与听也是一种对话,如我们看影视剧,

例:电影《简爱》中男女主人公的一段对话——

“(一)礼物

阿黛勒:先生,你真没给我和爱小姐带礼物?

罗切斯特:谁提礼物了?你要礼物了,爱小姐?

简爱:没有。

罗:那么,你不喜欢礼物?

简:我说不上来,没人送过我礼物。

罗:嗯,那你还不如阿黛勒。她开口要礼物,而你吞吞吐吐。

简:因为我自信不如她具有这种资格。

罗:一般地说,还是仅指这件事?

简:仅这件事。一般说我有自知之明。”

智者的对话总能给人启发,让人回味。

关于“礼物”,罗在挑衅,如“罗切斯特:谁提礼物了?你要礼物了,爱小姐?”本与简爱无关的事他非得把简爱带进来,说是挑衅,不如说是他一直在关注简爱。

简爱和罗切斯特是雇主和雇工的关系,简爱虽然感觉到罗切斯特对她的爱,但始终没有忘记她是罗的雇工,身份的悬殊使她想爱但又不敢奢望,所以把这份爱深藏于心底,对罗的试探,她的回答机智得体,不失尊严。如“简:因为我自信不如她具有这种资格。”言下之意,我是你的雇工,没有资格找你要礼物。她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准。罗能从这样的语言中感受到她的委婉拒绝和她的不容践踏的自尊,以及对他的爱的表达的渴望。

对话的方式很多,但不论哪种对话,明白话题内容,再通过对话触摸心声,这是相通的。 由课内对话,到课外对话,最终回到生活中对话, 打通语文课内外对话壁垒,这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当然在对话中投其所好、拍马溜须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