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的德育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浅谈中学生的德育管理

李贯贞

深圳市宝安区金源学校 518104

摘要:如何做好初中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是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通过深入探讨初级中学德育管理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改进与完善初级中学德育管理创新策略,为做好初级中学德育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级中学;中学生;德育管理;“新课改”;创新策略

中学生的思想成长迅速,外界事物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再加上他们思维活跃度较高,这些因素使得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阻碍重重。课程改革对校风、学风的影响显著,学生思想得到解放,就能在更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为了保证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出现偏差,需要学校对德育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在具体工作中要从学生的思想特征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德育管理工作质量。

一、初中学生身心发育与思想发展特征

初中学生大多处在11到15周岁的年龄段,正在步入青春叛逆期,形成一定的自我意识,在诸多问题上存在自己的看法,并不会完全接受家长和教师的思想,但同时思想不成熟,缺乏理性思维、价值判断和自制能力等特点,身心发育具有不安定性和动态性特征,这给初级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与阻力。初中学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思想不成熟,且会质疑和反抗家长与教师的权威,不懂得理性思考和处理问题,同时性格敏感,容易受到误导和暗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普遍存在思想矛盾和性格反叛等心理特征[1]。很多的初中学生都已拥有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沟通交流能力,同时由于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因而对网络和手机等存在较高的接受度与敏感度,使得网络空间环境与无线通信传播中良莠不齐的诸多信息内容,特别是带有诱导性的负面或不良信息内容——由于初中学生缺乏理性思维与价值判断的能力,无法有效地判断上述信息内容的负面性与危害性,因而极易对初中学生的思想认知造成影响,造成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若不通过学校德育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纠正,就可能会对初中学生的未来成长造成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初级中学德育管理的创新策略

(一)推动德育目标与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学校对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为了保证德育的实效性,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学校应当促进品德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以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同时教育工作还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设置德育目标时,应将其与教学工作进行“绑定”,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实现两者的渗透与促进。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言行予以关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纠正其错误言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当用自身言行来感染学生,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既包括知识的思考也包括日常行为的思考。教师要注重日常教学工作中德育资源的挖掘,利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强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二)注重德育的多样化发展

学生品德的形成与提升都需要良好的外界环境作为基础,这就需要丰富德育内容,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德育。首先,要保证德育内容的丰富性。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事物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内容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容纳更多潮流思想,将其客观地展示给学生,对精华部分进行宣扬,对糟粕部分进行批判。其次,要保证德育形式的灵活性。教师还应该重视德育活动的开展,从课堂中走出来,开展观影、参观等活动让学生切实体验德育的灵活多变。最后,要保证德育方法的多样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水平与技能的提升,还应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从不同的角度来运用德育方法。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教师可以适当减少纯理论性的教育,增加共情的教育,包括实践练习、形象树立等,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坚定个人道德意志,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较高的道德水准来要求自己。

(三)融入双主体教学模式

双主体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师和学生同时放在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强调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将该方法应用于德育工作中,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同时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通过了解学生来发现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不足,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固有的隔阂也会逐渐消失,增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该教学模式要想得到有效运用,需要教师格外关注学生的思想活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变化,感知环境改变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为教学模式的调整与优化提供支持,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通常来说,教师的个人魅力会对德育工作起到促进作用,这里的魅力既包括人格魅力又包括某方面技能掌握充分的专业魅力,这些都会对学生形成榜样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隐性作用的发挥提升德育效果。

(四)制订科学的评价指标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这就要求学校除了要做到德育的全学科渗透,还需要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通过指标来衡量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优化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这就需要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融入到评价指标中,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自我评价就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主要方式。主体评价难免会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客体评价的融入,例如家长、教师、同学等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都能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同时还能让学生对自己有不同看法,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提升。除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还应当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包括德育的实施情况,学生道德水平提升情况等。评价指标的制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让学生用更高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

三、结语

中学时期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尤为重要,学生在此期间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除此之外,个体的三观与基本道德理念都会在该阶段逐渐成形,当前的教育体系对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2]。因此,基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德育管理工作创新意义重大且难度较高,需要全体教师都承担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重任,及时发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实现德育管理工作的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 强化中学生德育管理的有效措施[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出版者不详],2021:888-890.DOI:10.26914/c.cnkihy.2021.001070.

[2]. 探究高中学生德育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C]//.2020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20:670-672.DOI:10.26914/c.cnkihy.2020.04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