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例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双减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例谈

王玮娟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

摘要】美术作为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学科,在学生学习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常规,减少学生作业量,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水平。而且小学美术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启蒙阶段,对学生的艺术启蒙具有打基础的作用。在“双减”的政策下,小学美术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双减小学美术策略氛围;兴趣;主体;主导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与社会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路径,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在“双减”政策的提出之下,各个年龄的美术教育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小学美术学科教育的影响在逐步加深。所以,小学美术教师要在“双减”的基础上,探索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新路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德”与“智”的全面发展。

一、师生互动,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在倡导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素质教育下,小学美术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营造和谐愉快的美术课堂气氛。小学生很喜欢玩游戏,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增加和学生的互动。比如,在教授“花的世界”这一课时,预设的课堂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几种不同花的特点。于是,教师可以组织游戏“猜猜我是谁”,将不同种类的花做成卡片,请一位同学抽一朵花,旁边的同学就说出这朵花是什么样的。教师则针对学生描述进行补充和概括。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们都很高兴,在课堂结束后他们可以说出许多不同花朵的不同特点,最后还可以动手画出自己喜欢的花朵。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作家张洁曾说:“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可见兴趣是每一个人天性中的一种特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和认识情况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能够引起学生的同化和共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花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老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花园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的花,然后创设情景:春天到了,花儿开了,花园里百花争艳,现在大家画出自己心中的花,我们将它组成花海。通过情境创设,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这时他们就会从自己的记忆里找喜欢的花,然后根据印象进行绘画。有的学生会画一朵花苞,有的会画盛开的花。最后老师将所有的画收集起来,对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并在教室背后的开辟的“学生天地”建造一个绘画的花园。

再如,在“我和昆虫”这一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教学,对昆虫形状、昆虫种类进行讲解,使学生们渐渐对昆虫感兴趣,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昆虫来进行模仿绘画,然后再布置课堂作业,着手组织学生进行完整的昆蟲绘画。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对昆虫形状结构的指导,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对生活的观察,从而最终完成课堂美术文化的学习任务。学生对观察昆虫的兴趣主要是通过引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会绘画、创作,最后完成美术作业。

、正确引导,发挥老师主导作用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小学生虽然在不断发展,但是各方面的能力都还比较欠缺,特别是自律意识和辨别能力还很不足,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自觉。所以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习美术。

比如上《今日的菜单》一课,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跳出传统死板的学习。老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为快餐店,引导学生努力想象今日的菜谱,并在纸上记下,学生就会将记下自己生活中的菜单。然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来做面条、大饼、汤圆、饺子等,并适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积极的鼓励,这样学生就养成了动手的好习惯,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美术知识,还掌握了如何将生活中的知识运用到美术学习之中。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美术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小学美术教材上的内容,如《纸风铃》、《我的新朋友》、《童话的小屋》、《动物王国》等,这些实际上都是根据生活实际情况提炼而来,它们都有着生活原型,所以应当将身边的一切资源都运用到美术教学之中,根植于生活深入挖掘美术素材,让学生认识到美术是可以走出教室,走进生活的,从而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意识,体会到真正的美术生活化。

比如《田野的色彩》一课,这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基本所有的学生都见过田野,也有自己的认识和感知,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绘画的形式来体现学生心目中的田野,并在绘画中注意色彩的运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会画出不同的田野风光,有一望无际的田野、山间小田;在田野中有水稻、小麦、野草;在颜色方面更是五颜六色。这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实践能力,也开拓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还让学生体验到了美术的魅力所在,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发现美。

、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深入研读教材课本,挖掘潜在德育素材

教材课本是教师开展教育的来源和依据,而美术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材料,因此,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与挖掘,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基础。这个要求小学美术教师要利用充足的时间对美术教科书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和阅读,理清美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挖掘其中潜在的德育素材,充分利用这些潜在的德育材料,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实现道德修养的不断提高。

比如,在讲授“最受尊敬的人”时,这堂课是围绕着各行各业,不同行业对国家建设,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上课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家长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学生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建筑工人,医生,收银员等等。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特点,接着教师可以自己父母的职业为例:“老师的父母是农民,童年时,还跟着父母来到田间干农活,虽然务农的过程很艰辛,但到了收获的季节却很快乐,不管是农场主还是其它职业,都是靠自己的毅力和辛勤的双手来收获劳动成果。”此时,教师可以再向同学们展示一幅罗中立作家的作品《父亲》,该作品描绘了一个质朴、善良的老农民形象,古铜色的脸庞代表着黄土背朝天的艰苦岁月,脸上的皱纹是被岁月雕琢的痕迹,这部作品引起了学生们的关注,也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人民的可敬之处。

2.积极创造教学情境,加强道德情感体验

创设教学情境,使美术知识与教学过程更具有生命力,并为德育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和载体,使它真正融入美术之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针对这一点,小学美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情景教学的优越性,整合各种情景创设的方式和方法,渗透德育要素,活跃美术课堂,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观察美术、欣赏美术作品,能有效地在学生情感层面上引起对美术的共鸣,进而主动进行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认识。

总之,“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将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艺术文化带来的愉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迎梅.关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生本课堂的探讨[J].新课程,2021(47).

[2]岑慧虹. 浅谈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 美术教育研究,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