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合作存在的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1
/ 2

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合作存在的问题研究

郏营阁

巩义市平安街幼儿园,河南 郑州451200

第一章 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合作意识浅薄

在幼儿园中,幼儿合作意识浅薄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幼儿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往往意识不到同伴的需求,更多时候还意识不到合作的方法,而是采取争抢等行为来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

第二节 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合作时情绪不稳定

在游戏活动中,游戏材料较多容易使幼儿注意力分散,导致幼儿的情绪浮躁,总是穿梭于几个游戏区域之间,与同伴不能达成有效的合作,使合作往往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

第三节 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合作技巧匮乏

在游戏活动中,笔者发现幼儿在合作时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幼儿又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缺乏合作的技巧。一旦合作不成功,就会放弃,不再尝试其它的合作技巧与同伴进行合作,合作技巧的缺乏很容易使合作不愉快,导致合作中止,幼儿的合作技巧决定着幼儿的合作能力。

第二章 游戏活动中幼儿同伴合作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幼儿自身方面

一、幼儿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认为,3-6岁的幼儿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幼儿往往只关心的是“我”,经常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去处理同伴关系,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顾及他人。一旦与同伴意见不一致,就会坚决捍卫自己的想法,他们只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理解事物,对同伴的意见置之不理。

二、幼儿的注意力

幼儿注意力比较差,注意的稳定性时间比较短。在游戏活动中,面对游戏材料,幼儿很容易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另外一个事物,对一项活动关注的时间往往比较短,导致幼儿不能很好的稳定下来,并且幼儿的情绪情感容易冲动、兴奋,常处于激动的状态,还不稳定,从而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

三、幼儿的性格特征

性格外向的幼儿活泼好动,聪明伶俐,爱好广泛、与人友好、积极探索、自立自强、能够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性格内向的幼儿缺乏自信心、胆怯、腼腆、被动、顺从、依赖,他们往往不喜欢合群,喜欢自己单独选择游戏,不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沟通,也不会与同龄伙伴进行合作。幼儿的性格特征对幼儿合作意识,合作能力都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性格外向的幼儿容易与同伴产生合作,相反,性格内向的幼儿很少主动接近同伴,与同伴进行合作。幼儿的性格决定幼儿的合作行为,影响着幼儿的合作能力。

第二节 教师方面

一、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不够重视

笔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在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教师就会放松对幼儿游戏的关注,要么旁观,要么就去做其他事情,完全不顾幼儿的游戏内容和进行过程。在与教师交流时,笔者得知,她们认为只要幼儿不大声吵闹,让幼儿自由玩耍,只要确保幼儿的安全,无需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

二、教师对幼儿游戏时间的限制

    充分的游戏时间是幼儿游戏的保障。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去做准备工作,如果游戏时间较短,幼儿在玩游戏时刚进入状态游戏就结束了,长此以往,幼儿就会选择一些简单的游戏,放弃较复杂的游戏,进而产生合作的机会也会随之减少。黄瑞琴认为,游戏至少持续40 分钟至一个小时,幼儿才得以很从容且深入地发展其不同层次和不同形态的游戏情节。 然而,笔者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游戏的时间时长时短,有时候甚至还会用其他活动占用游戏时间。

三、教师对游戏材料的投放不当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有些游戏材料的提供,并没有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有些游戏活动区域,教师投放了过多的游戏材料,面对琳琅满目的游戏材料,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扰乱,就会出现玩玩这个,玩玩那个,不能认真探索一组材料,不仅浪费了游戏时间,也不能较好的与同伴产生合作,情绪也会随着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另外,有些游戏材料的配备过于简单,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少遇到困难,也就不会向同伴寻求帮助,进而幼儿之间的合作也会减少,幼儿的合作技巧,合作能力得不到提高。

第三节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合作性具有巨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幼儿,而且还是终身的。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幼儿,事事包办,总是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使幼儿接触同伴的机会和社交环境少之又少。这种教养方式剥夺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导致幼儿没有合作的经验,不能与同伴友好合作,以自我为中心较明显。相反,而有些家长对幼儿就比较严厉,打骂幼儿,对幼儿总是批评,进而导致幼儿自卑,冷漠,不敢与人接触,合作能力也得不到提高,继而影响幼儿同伴合作关系。

第三章 建立促进游戏活动中幼儿良好同伴合作关系的对策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也认识到同伴合作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而作为教师和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幼儿在与同伴合作时出现的问题。因此,笔者对促进游戏中幼儿良好同伴合作关系提出了以下对策。

第一节 教师方面

一、教师应加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培养幼儿的同伴合作意识,让幼儿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是前提。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比较自由,难免会出现一些冲突。教师应教会幼儿怎么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起冲突,面对不同的观点怎么有效地促进幼儿意见达成一致等等。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影响都比较大。

二、教师应适时适当地引导游戏进程

幼儿教师应加强对指导幼儿游戏的认识,适时适当地引导游戏进程。在游戏开始之前,幼儿教师需要介绍游戏材料,介绍游戏规则,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幼儿合作存在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身份,合适的时机,适当地方法,对幼儿游戏进行教育指导,激发幼儿的合作积极性,促进幼儿友好合作,进而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使幼儿尽情地享受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三、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是开展幼儿游戏的保证,足够的游戏时间可以让幼儿探索、交流、发现、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已有研究表明,游戏时间的长短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在较长的游戏时段(约30 分钟)儿童才有时间逐渐发展出社会和认知层次较高的游戏形式,而在较短的游戏时段(约15 分钟)儿童往往只能从事一些社会和认知层次较低的游戏形式。  因此,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去发现,在幼儿与游戏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使幼儿认识世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四、教师应合理分配和投放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如果离开了游戏材料,幼儿的游戏就难以开展。游戏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游戏构思,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从游戏材料的数量上,适当就好。幼儿的注意力相对不稳定,过多的游戏材料容易使幼儿不能专心玩一组材料,容易导致幼儿情绪浮躁。过少的游戏材料又容易使幼儿发生矛盾与冲突。从游戏材料的种类上,首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其次提供一些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组合玩具,大大提高幼儿的合作机会,培养幼儿互帮互助、学会协商的良好品质。合理的分配和投放游戏材料不仅稳定幼儿的情绪情感,而且能够促进幼儿有效的合作。

五、教师组织有关合作的游戏活动

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合作教育,有意识的促进幼儿合作,增加游戏机会,丰富幼儿的合作经验,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让幼儿明白有些游戏是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合作的技巧,享受合作的快乐。

第二节 家庭方面

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对幼儿的合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喜欢模仿,作为家长,应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在与他人交谈时使用礼貌用语,做到言行一致。同时,对幼儿表现出良好的与人交谈的行为时,应予以及时肯定,增强幼儿交往的信心。家长也应鼓励幼儿与同伴之间多沟通,谈谈彼此最喜欢的图画书,最爱看的动画片、分享玩具等,适时加入到幼儿的活动当中。

总之,对于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培养,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供合作机会,丰富合作技巧和经验。对于幼儿做出的合作行为,幼儿教师和家长要给予鼓励。任何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供都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和家长要耐心等待,为幼儿留出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