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6
/ 2

海派文化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郝奇

山西大学 030000

摘 要

曾经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西洋人正在欣赏齐白石的画作,画作中描绘的一群虾还有几根水草,西洋人站在画旁思考半晌对着工作人员说,这是河里的虾吗?水在哪里?”这就是东西方审美方式的不同。中国人常说墨分五色,中国化的高端,就体现在黑白之间,虽寥寥几笔,却功力见深。同样,在我国改革开放、食品不是很充沛的年代,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首先要吃饱,在可以吃饱的前提下我们便会想到西餐。这便是西方带给我们的影响。古往今来,外国在不断学习着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中国也在不断学习和借鉴外国的文化和技术。中西方文化之间不断融合,兼容并蓄,多元并存,彼此之间共同进步,海派文化便是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的好的证明。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借鉴;融合;兼容并蓄;多元并存;共同进步

  1. 海派文化的内涵

海派文化分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含义一般是指艺术中的上海流派,即海上画派、海洋文化,也称沪派。这种起源于晚清绘画和京剧中的海派,慢慢扩展到文学领域中。正像程十发先生所说:“海派无派,当时的画家除了有共同的新的追求之外,彼此的风格还是不一样的。”广义上的海派文化便是对狭义海派含义的延伸和放大。这里的海派不单单指文学艺术方面,同时也涉及服装、饮食、住宅建筑、室内布局、娱乐等等。例如比较知名的有海派建筑、海派服饰、海派菜肴、海派娱乐……甚至蔓延到人类的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这里的海派是一种包含范围极广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风格。

  1. 海派文化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提起海派建筑,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上海旧弄堂的石库门建筑,石库门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环境战乱不堪,许多富商、官绅、地主逃到当地的租界区域以求自保,国外的房产商趁此机会建造了大量的洋房建筑。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建筑主要还是以闭合建筑为主,由于西洋文化的渗入,部分中式建筑融合了西式的风格,建筑不再追求精雕细琢,住宅也由多入口改为单入口,建筑开始往简约方向转变。石库门是以石材作为门框材质,门扇采用乌漆实心厚木,石库门的名称由此而来。也有一种说法称此门为石料门框箍住的黑色木门,所以称它为“石箍门”,gu与ku,在沪语读来同音,也就逐渐被称为“石库门”。石库门不仅融合了中西文化,同时也借鉴了中国江南地区汉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它不仅是上海近代民居建筑的象征和近代历史的体现,也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海派建筑之一。当我们走进武康大楼,我们会被这栋大楼外廊式的结构所吸引,整栋大楼采用的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它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由于其外形形似战舰,也是世界上唯三的船型结构建筑。海派建筑数量繁多,这里只举两例。

海派风格不仅局限于建筑外形,建筑的室内装潢和整体布局也有所涉猎,我们常提到的花山、过街楼、老虎窗,都是海派风格的典型代表。长长短短的弄堂,复古感觉的院墙、曼妙的山花门。人们常说:“人在草木中,自然得逍遥”这句话用在海派建筑中再适合不过。海派建筑当中常用到的天井、透气窗以及庭院的设计无不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呼应以及人在空间内的感受。同时屋内小的细节也会给人眼前一新的感觉。壁炉的设置、欧式的石膏线,墙面的挂画线,以及门上的天地销,马赛克砖等等,海派风格海纳百川的特点无不尽显于此。然而如果一味的照搬西方建筑,那只是索然无味,单纯的对西式建筑模仿,海派建筑一定是在西式建筑的基础上对上海本土人情、气候条件、价值审美思考改良后符合上海人居住需求的产物。这也造就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海派风格。

  1. 海派建筑的传承与保护

海派建筑是中国遗留下来的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多数海派建筑已有百年的历史,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对于传承海派文化,保护优秀的历史建筑,国家有着明确的成文规定。然而还是有人扮演着破坏历史建筑的反面素材。2020年,上海徐汇区城管中队接到一起投诉电话,一所历史保护建筑在房屋拆改时改变了房屋内部的结构。中队马上上报区局,上报后区局依法开具《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业主按照《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规定立即对古建恢复原状,同时要请专业的施工团队和设计公司对建筑进行恢复设计、施工和验收。区局复查后,该建筑已恢复原状。海派建筑经过百年的风雨洗礼,建筑的承重和安全问题已不符合现代房屋安全规定,于是有人在对历史遗留建筑拆改和加建过程中对建筑的结构和内部陈设进行破坏。这种情况的出现,归结起来,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居民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观念淡薄,二是国家未能做到历史建筑保护条文的完全普及。国家应该积极普及有关历史建筑保护问题的条文规定,加强对破坏历史建筑行为的管控力度,同时号召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宣扬历史遗留建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让人们清晰和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建筑所体现的内涵。在对待历史建筑改造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内外兼修,修旧如故。历史建筑虽然珍贵,如果修复后只把建筑当花瓶一样作为摆设,只供展示使用,建筑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只要人的行为还受到封闭空间的拘束,那么建筑始终就是为人服务的,空间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与保护,在重新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让老建筑重放光芒的同时还能为现代生活所利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现代人的需求融入到老建筑中,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1. 海派文化给现代建筑业企业转型带来的启示

  1. 中国有着很长时间的一段历史,然而建筑行业相较国外起步晚,国外的建筑和设计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首先是创造性,国外的设计不管是思路还是选材都非常大胆,设计往往朝着另类,抽象的方向发展,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中国的建筑趋于传统。近几年装配式建筑的出现、EPC总承包模式的出台,中国的建筑也在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其次是元素的应用,国外对色彩、图形、设计元素的大胆想象及运用,在不拘一格之间又形成了默契的行业共性。最后一点是KISS原则,KISS即(Keep it Simple Stupid)有时候必要的简化反而能营造出一个纯净、简约的空间。

  2. 海派文化延伸到现代建筑业转型升级中,便是供应链的问题,疫情当前,建筑想要追求高效率高质量的完工无非是要解决供应链的管理问题,武汉疫情期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仅用短短十余天的时间便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建设,这其中包含基础工程、土建和装饰工程、给排水及消防系统、供配电系统,照明与监控、通风空调系统、通信弱点、医用气体工程、净化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室外及市政配套等。如此繁复的工作仅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完成,各种资源的供应问题至关重要。建筑企业中要把思维方式从项目思维转变为产品思维。

  3. 舆情管理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修课。海派文化体现在设计层面,需要让公众成为项目的“新利益相关方”,公众对项目的参与决策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进行评论,这也是变相的人使公众使用自身的权利,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成,就是几千万人在网络上充当“云监工”,设计才得以完美的落成。设计者应主动讲述建设者的故事,分享设计中的趣事,确保公众能够积极地参与,彼此之间互相学习。

  4. 在设计中要更合理的考虑项目到产品,从按图施工、按期完工,建筑单位有需要才提供需要的建筑观念向更关注人的体验,人的需要,当下解决人的需求的建筑观念过渡。产品层次理论中,产品的价值=核心层×实体层×交付层,工程总承包的价值=设计×施工(采购)×交付。这是一个乘数效应:其中只要有一个层面为零,产品的价值就是零,只有三个层面都做好,才能发挥出三者协同的价值。在设计中要更多的体现产品思维,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要求,实现建筑良性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