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中国风,盛载华夏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8
/ 2

浸润中国风,盛载华夏情

林常红

韶关市始兴县实验小学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着华夏儿女,是华夏儿女强大的精神养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风气至关重要。本文笔者从寻根溯源,做有根的中国人、从经典出发,点燃智慧的火花、从原典出发,重建民族精神内核、从情感出发,礼敬中华优秀文化、从时代出发,浸润文化新风采五个方面去论述引导小学生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精神、浸润、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始终滋润着华夏儿女,为华夏儿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养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潜移默化、润人心田、德泽后代,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风气至关重要。


一、寻根溯源,做有根的中国人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根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少年强,则国强。”在小学发展优秀 的传统文化教育,毫无疑问,在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无疑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现代社会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孩子、孩子的父母身上却淡化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对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认识是片面的、模糊或根本不感兴趣的,出现了中国少年儿童传统文化危机。很多人认为学习文言文、古诗词就是在传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丰富价值。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有些冷漠,对于我们中国自己的一些文化故事鲜有所闻。端午节似乎只是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节似乎只是为了吃一块月饼,春节似乎只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本是祝福与希望象征的“压岁钱”被浓厚金钱味道的“红包”取代……在这样一个状况下,我们教育者要引领学生去了解,懂得这些传统文化的内在思想以及想要表达的文化精神,让他们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体表现,凝聚着中华民族大多数认知和广泛采纳的道德规范、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是我们的灵魂支柱,它可以构建我们的思想框架,正确地认识历史知识,我们应该用心感受其魅力所在及其蕴含的强大能量与意义。这样用传统文化净化学生灵魂,升华学生思想,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华大地上,让孩子从祖先的土壤里吸收营养

二、从经典出发,点燃智慧的火花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新风,矫正人的道德,是必要的。只有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了的日常事情抓起。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阅读经典是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对孩子们是春风化雨般浸润的过程,它使学生能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低年级阅读《弟子规》可以作为一种启蒙阅读,培养忠诚的家庭风格,引导学生走向孝契行为规范;《三字经》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学习以古鉴今。在中年级阶段阅读《千字文》可以作为处世的初级读物;《论语》是一本好书,有助于提高道德和智慧的精品书源。《大学》被认为是对道德和生活哲学的经典入门读物。《孟子》适合高年级阅读,让他们了解孟子高尚的生活境界和独特的个性魅力;《中庸》可以达到与时代同步的和谐之路。《道德经》可以领略其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庄子》可以领略其深邃、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及人文情怀。我国近年来出版了《中华千字文》《中华传统美德》等优秀读物,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借助绘本、漫画、童谣、民间故事、卡通、版画等艺术形式编写的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读物,以童真形式展现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既丰富生动又能增强趣味性,让学生轻松学到传统文化知识,点燃智慧的火花。


三、从原典出发,重建民族精神内核

俗话说:“拥有多的人可能拥有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所谓“得其大者”是指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大学”和“小学”。大学被称为“品德科学”,小学被称为“文学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学”,而不是“小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自我修养和自我行为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上。从原典开始,小学生背诵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非常重视音韵学。大多数文化经典都适合诵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程度,有计划地组织、分级组织和指导学生诵读课,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安排。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诵读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荀子经》等;中高年级的安排读一些较长的宋词、《论语》等。 在这个课程中,我每周读一到两节课,让学生反复朗读选定的内容。让学生背诵好,牢记在心。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影响,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


四、从情感出发,礼敬中华优秀文化

文化不是纯理论的,也不停留在书本里,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和人们的言行之中。传统节日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举行纪念聚会,我积极地营造了一种强烈的尊重、爱和参与国家传统节日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到乐趣,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春节,端午节,或中秋节,引导学生搜索相关信息、布告栏、故事、演讲等形式进行交流活动,如悼念烈士,背诵诗歌,学习做粽子,月饼,攀登菊花,组织和弘扬“感恩”、“爱国”、“团结”和“孝道”的传统美德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独特的民族精神标识。我利用学校、当地和其他资源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如“对对子”、“灯谜”、“诗朗诵”等, 中国传统经典名著阅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竞赛等活动,让学生享受表演的乐趣,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组织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塑造和促进文化,礼敬中华优秀文化。


五、从时代出发,浸润文化新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发展传统文化,以便与现实文化及时代相结合的文化任务。传统文化的研究应该基于的前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选择好的,跟着他们,和丢弃坏的”,理解新时代的意义,将精神时代与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并做出 适合时代的新解释。既要把握历史基因,不忘初心,创造未来;我们要更好地创新,不断地推陈出新,区别对待,继承继承。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为了发挥家庭源头的作用,父母应该以诚实,节俭,帮助穷人,老人和孩子等传统美德进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我发挥家长、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把传统名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邀请到学校之后,我组织了关于传统文化主题的班会、讲座和论坛。通过介绍中国伟大的传统文化;经常组织学生听古乐、古乐;教室的墙上挂满了同学所写的古代圣贤语录,这些名言是学生们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而写的。在传统文化的气息中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接受传统文化。


(三)利用新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这个时代,学生被互联网、微博、微信、数字玩具等各种新媒体包围,很受欢迎。利用新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我通常被建议学生观看数字技术动画,其中包含传统文化,作为加强中国优质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一些颇具趣味的新媒介无疑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受到了学生的追捧,与此同时,基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应用程序也吸引了广泛的关注,比如在手机上练书法、弹古筝、下围棋、制陶艺等形式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结束语:

渗透中国风,承载中国情!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下的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养料。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潜移默化,润泽人心,德泽子孙。


参考文献

[1]董丽.浅析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J].文教资料,2011(11).

[2]肖粉玲.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新课程,2018,(03).

[2]赵瑜.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中华少年,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