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色“课程思政”范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5-19
/ 3

高校特色“课程思政”范式研究

宋芳 李晖 1 唐玉珍 2

1.大连海事大学 船舶电气工程学院 辽宁 大连 2.大连交通大学 研究生院 辽宁 大连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是呼应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随着高校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的深化和经验不断积累,“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提上日程,对准“特色”发力,是“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特色“课程思政”需要把握学校、教师、学生三项关键要素,精准着力,提质增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学校特色、创新模式、“人本”特色


自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领域全面展开“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工作,各高校积极参与探索,逐渐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的共识,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初步形成。但从“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将“课程思政”落地、做实、生效,需要在特色课程思政建设上下功夫,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特色“课程思政”开展,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始终,从学校、教师、学生要素着手,对准“特色”发力,开创“课程思政”新局面。

  1. 立足学校发展定位,打造本校特色“课程思政”

摆脱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硬融合”,摆脱“课程+思政”的机械组合教学模式,是“课程思政”的发展要求。立足学校发展定位的特色“课程思政”是摆脱困境,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

  1. 立足行业优势与办学定位,打造特色“课程思政”品牌

课程思政是一个兼具深厚历史底蕴、坚实理论基础和科学实践范式的“整体”。[2]中国高等教育的产生发展史,是一部教育领域民族团结的奋进史、是一部教育理论与时俱进的实践史。以大连海事大学为例,自建校之初“挽救航权,振兴国运”的历史使命,到今天发展一流海事大学的时代担当,学校一直坚守海事底色,坚持航运特色,向海而行,不断为海运强国铸魂育人,为国家发展兴海架桥。立足行业优势与办学定位,就是要从行业优势与海事本色出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充分发挥涉海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法学等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学校在海事领域的深厚文化历史积淀,发挥学校涌现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贾凤姿教授、全国时代楷模曲建武教授、“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海上交通安全与空间信息技术教师团队”等特色思政内容优势,为优势专业开设“课程思政”提供特色素材,创造试验条件,打造一批“领头雁”式海事特色品牌,形成先行先试、辐射带动良好基础。

  1. 坚持以点带面与总结传承,推广特色“课程思政”效应

在特色课程的基础上,乘势而上,选树典型,推广经验。一是打造一批围绕海运家国情怀、航运敬业精神、特色校园文化等为核心的优秀“课程思政案例库”,推广传承价值精神,让优秀案例生根发芽,惠及更多课程,启发更多教师。二是坚持以点带面,循序推进。“课程思政”要取得长效,应当符合教育管理基本规律,避免建设中的“齐步走”和“一刀切”,在总结传承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成效,逐步科学推。“及时对自发建设课程进行评价,避免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课程进入建设范围,尽量做到成熟一门发展一门。”[3]。三是不断推进配套改革和创新。以教材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教材系统改革。“简单贴政治标签,不顾教材体系完整、逻辑完备,断章取义塞入政治内容,搞得不伦不类的教材,也要不得”[4]。教材是课程内容的直接展现,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引导教师的思维,汇集学科、专业集体智慧,吸纳已形成特色教材中的“课程思政”思维,形成有校情院情特色的教材,才能促进“课程思政”质量的全面提高。

  1. 坚持久久为功与长效常态推进,形成特色“课程思政”生态

“课程思政”常态化、长效化是新时代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课程思政”的全面推广、提质增效还需要从建章立制和广泛宣传上持续发力,强化基础,巩固效果,不断形成“课程思政”自发自觉的良好生态。建章立制,体现“课程思政”的要求性,彰显实施的规范性。学校的各层面、各环节、各学科领域均配套“课程思政”要求、要素,包括激发“课程思政”深入实施的教学改革、机构管理、教师培训、绩效考核、考评评奖、职称评审等,即包含在了学校治理体系和管理体系的方方面面。宣传范围则影响着“课程思政”实施的广度性。要充分运用好“三微一端”,抓住线上、线下双渠道,发挥网络广泛推广的效应,推出更多特色“课程思政”微课、建设特色专业类“课程思政”平台,形成“门门课程有思政”的良好生态。

  1. 发挥教师主力作用,探索创新模式“课程思政”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主力军,在一线教学中直接承担着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的责任。广大教师要根据新时代新阶段新课题新要求,夯实本领,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

  1. 回应现实需要,提高政治站位

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前提。“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思政”简单机械的叠加,是呼应国家、民族、社会、教育方方面面现实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是涉及全国高校、全体教师、面向全部学生,是需要国家、省市、校院上下联动,是关系国之大计,教育发展的大事。近几年,从留学生嫌生活费不足网曝辱骂父亲,留日学生江歌之母亲诉刘鑫生命权纠纷案,再到拍蝇打虎反贪各类案件,涉事者们普遍有的知识丰富与价值缺失形成鲜明对比。价值缺失的反面案例,让我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教育,聚集到广大教师身上。

广大教师在各自研究领域内多是行家、专家,专业知识渊博、授课经验丰富,但要真正培育有坚定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的人才,要求广大教师不能只低头授课,应当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虽然每一名教师的作用不是无限的,但从根本上认识到“每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重要性,勇于担当使命,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氛围终可以形成,“课程思政”之火,最终可以形成全面育人之势。

(二)练就过硬本领,勇担新时代“大先生”

“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领域里授课观念的重要转变,从关注单一的知识传授,到重视全面价值塑造的教书育人,要实现润物无声的价值塑造,需要教师首先进行观念转变和自我价值塑造,所谓“育人者先育己”。“课程思政”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伟大抗疫精神、科学攻坚精神等都是真理性的“思政”元素。要解决“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5]的困境,就需要教师“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6],以对待专业的勤奋严谨态度,在“思政”内涵上精耕细读,将“思政”内化于心,真学、真信、真懂,做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大先生”,才能真教、真用,于无形中将价值观深度融合为课程内核,讲出有高度、深度、广度、温度的新“专业课程”。

(三)立足特色发展,探索“课程思政”新模式

“课程思政”要行稳致远,发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必须依靠教师走一条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道路。据统计,高校专业教师占教师总量80%以上,从数量的绝对优势中可以看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创新,将给“课程思政”注入强大生命力。

打破过往重“专业课”、重课上的惯性思维,需要以课堂为主战场,形成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模式,即课前依托教材、教学大纲、课堂讲义,主动融入价值理念;课中依托课程、案例、专题、答疑、实操,实现价值理念“如盐入水”;课后主要依托作业、考试、实习、课程应用等,进一步巩固深化价值理念。

课前主要是广大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下功夫,回归科学价值追求本身和与时俱进地采纳相应的价值元素入课。课中“思政”的自然融入,是“课程思政”实施中教师面临更难任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思政”知识储备,不能采取“强灌输”、“贴标签”、“硬加入”方式,采用具备专业特色的、逻辑贯通的、形式自然的内容,可以是行业、学校、专业特色的结合,可以是课程内容与案例的有机衔接,可以是专题知识与现实意义的有效对接等。课后内容与课中内容密切相连,是启发学生思考和“课程思政”效果巩固的过程,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环节。所学必须经所想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才能产生内心认同,实现育人功效。

  1. 调动学生能动作用,打造“人本”特色“课程思政”

提升个体认知的主动性,可以激发学生自发自觉地在知识追求中进行价值探索,对“课程思政”见功见效具有重要意义。“人本”特色“课程思政”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呼应。“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7]。“课程思政”要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实现思政教育功能,需要采用以学生为视角的“以问题为导向的融合式特色教学”和“渐进联动式特色教学”。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融合式特色教学模式

从“课程思政”的短期功效角度看,旨在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利用学生与教师交流、接触、联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教材主要采用科学逻辑为线索的章节方式编写。专业知识中隐藏的价值元素则以不自觉、不充分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本身所包含的科学创新精神、价值理念追求、所使用的辩证思维方法没有被鲜明、有效地展现。对此,需要破立并举,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融合式特色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为融合式特色教学模式,即从课程本身产生、发展中蕴含的问题入手,从课程设置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中国国情需要为角度,从学生所思考、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从科学产生和发展来看,因为人类历史发展中遇到了瓶颈和问题,科学才生根发芽,新问题的不断产生,又促进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繁荣向前。生命科学领域人类对自身是如何产生又向何处发展的探索,哲学领域人类对世界本原是什么和世界如何不断被认识的问题,经济领域人类对经济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物理化学领域人们对自然界产生和发展方向的探究,海事领域人们对海洋海运行业发展、功能效益的思考。以问题为导向的融合式特色教学模式,是专业知识和价值理念的有机结合,它更好地解决了学生所关心的: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了怎样的基本问题,能最大地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二)坚持渐进联动式特色“课程思政”模式

从“课程思政”理念的长期价值追求来说,旨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旨在让个体自我的完善、发展与民族复兴、繁荣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对此,应当探索“大思政”格局下,渐进联动式特色“课程思政”模式,即把握学生在校期间,集中学校人力、物力、财力配套联动支持,对学生实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课程思政”教育。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党领导人民,勠力同心,踔厉奋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就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代表的正确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大学生要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主动融入社会,赶上时代潮流。但赶上时代潮流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才开始的。“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重要的环节,是为学生成长发展量身定做的,是自入学至入社会阶段循序渐进塑造过程。广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抓住“课程思政”的课堂,激发“需求侧”动力,与学校“供给侧”“课程思政”同频共鸣,才能发展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政工作-把思想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20年12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277.

2[?] 陆道坤.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OL]. (2022.1.30).[2022.2.15].

3丁彦、胡芬.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困境与思考[J]. 高教论坛, 2021年12月第12期: 9-12

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政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12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352

5[?]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依靠学习走向未来(2016年4月)[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32

6[?]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依靠学习走向未来(2016年4月)[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32

7[?]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政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12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