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1
/ 2

关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研究

徐苗苗

37142519920523****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性调整,增强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培养源头和供给基地,更需要在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深入研究,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

引言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范畴。强调通过学习欣赏音乐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人文素质和道德意识。从这个教育目标我们可以发现音乐教育需要更大的专业运用教师的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教师不仅应具备更高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应渗透音乐艺术在教学中的内涵,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但是,由于音乐学科的特殊性,音乐教育的方法和技巧与其他学科大相径庭。在此基础上,现代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应用,即学生应该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和艺术表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而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展示音乐艺术。因此,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1. 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基地,更要重视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论从社会角度还是高校人才培养角度,要实现供需两侧的健康、平稳、持续发展,取决于供需之间的相对平衡。从供需理论视角出发,加大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更好、更快地解决需求侧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全面和系统的音乐教育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等综合能力,具备在各级各类学校、社会团体,从事音乐教育教学、音乐研究工作的专业师资队伍,培养目标是实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音乐艺术传统就业岗位趋于饱和,当前更加需求技艺精湛的音乐教育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音乐教育专业与此相适应的供给却不足。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需求侧对供给侧的质量要求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些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提醒培养单位必须转变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突破培养“只会读书、不能实践”毕业生的弊端。加大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通识教育、艺术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最终搭建起国家和社会输送音乐教育人才的通道,也使“寒窗苦读”的学生们学有所用,实现心中理想。

二、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供需现状分析

(一)人文性教育内容匮乏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应更加重视人文内容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逐渐建立起文化自觉。但目前音乐教育专业本身缺乏人文教育内容的渗透,其课程设计中存在着较为专业的课程和较少人文课程。教师也缺乏在专业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导致学生学习音乐理论和教学,但缺乏人文细节,无法使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和欣赏艺术。这种独特的教学知识结构的直接结果是,受过教育的人才文化水平低,思想素质低,社会责任感低,他们组织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往往只是有限的音乐教学。

(二)学生思想品质教育工作开展有待提升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教育中小组授课或者一对一授课的内容比较多,部分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容易形成散漫的学习习性。同时随着人们对儿童早期音乐技能和音乐文化的重视,使青少年在学习音乐艺术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功利性特点,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从事各种有偿演出或者家教活动,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勤工俭学,促进学生艺术实践的开展,但是也容易使学生在商演的过程中出现思想偏差,过于追求社会商业艺术活动,将音乐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商业工具,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诚信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这些品质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都是重要的思想品德组成内容,即使具有再高的专业技能,如果德行缺失也不能称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三)缺乏实践应用能力

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基本上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但是,缺乏锻炼只会使学生对音乐的印象只存在于教科书中,专业技能无法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缺乏实际应用,教师教给学生的音乐知识也不能相应地放下。我想问一下,老师盲目地把钢琴演奏曲目的理论交给了学生们,但是学生们没有弹好几次钢琴。你怎么能深深地记得这件事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知识将再次被遗忘,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好。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课中进行教学。学习钢琴剧目需要学生多练习钢琴,避免空谈。

三、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索

(一)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在进入到音乐专业学习后,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主课方向安排入学以及每学期末的考试,并根据学生的成绩开展阶梯性的教学模式,适当增加其他科目的选修内容,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掌握一技之长之后,还能够做到一专多能。随着学生年级的提升,选修课程也需要适当增加,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不同需求。此外,教学中适当增加理论教学内容,明确理论是行动的指导,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思路

为了提高音乐事业的实践能力,高校和科室应改革纯粹形式化和机械化的实践课程,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有效地将实践教学提升到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水平,建立一套更适合社会发展的实践技能培训体系,合理的结构和详细内容。放眼国外,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纽约大学音乐专业的硕士课程中,音乐教学实践课程的种类非常多样,非常广泛,而实践活动只能在时间安排方面持续整整一个学期。学生不仅可以进行短期的常规实地研究和教学实践,而且可以在中小学长期学习观察、举办研讨会、举办教学比赛等,并与教师和学生在练习单位度过时间。这种形式的学习和练习深入真实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真实和完整音乐教学的情况和趋势。一方面可以帮助实习生在今后的教学中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复习和思考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教育理论。

(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大力加强实验教学,开足开齐开好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于音乐教育专业而言,实验教学和实验课程就是实践教学和实践课程。在“四个回归”的基本遵循和“以本为本”的时代命题指引下,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形成三级联动的协同育人模式;优化完成育人机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机制是培养供给侧改革探索的核心内容。

(四)增加人文性课程内容

鉴于音乐教育工作者目前缺乏文化水平,人才培养模式下人文科学课程的比例应相应提高。第一,国家高校应将某些人文学科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与人文科学知识的整合程度,并在这些必修课学习过程中深化音乐理解与培训。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提高选修课人文科学课程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人文科学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快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肖丹丹.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之我见[J].鸭绿江(下半月),2019(11):80-81.

[2]魏李娜.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9,39(20):164-165.

[3]王晓潇.浅析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北方音乐,2019,39(19):199+201.

[4]毛迎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艺术实践实施路径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5):56-61.

[5]丁怡.应用型本科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1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