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思政教育案例开发——以南水北调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8
/ 2

高中地理思政教育案例开发——以南水北调为例

彭雅君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高中阶段选择性必修2中重要的一章。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和重视当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等全球问题。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进展,包括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由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评价指标体系与目前倡导的循环经济、循环型社会的实践成果。重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学习各类生态环境保护的手段和环境污染防治的措施,要求了解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最终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环境管理手段、技术、可持续生产体系和防治措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

关键词:南水北调;思政教育;高中地理教学

作者简介:彭雅君(1998年-);女,汉族,江西赣州人,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20级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

  1. 教学目标

以本课程的第四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为例,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及我国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概念及我国水环境现状,区别水质与水体的概念,掌握水质指标分类系统。要求学生归纳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并分析其危害,分析如何对水体污染进行防治。分析南水北调路线规划的合理性,对即将开工的南水北调西线建设建言献策,提高学生理性判断能力,对复杂问题的认知能力和解决能力。

  1. 案例简介

(一)从宏伟构想到成功实践

盛世治水,治水兴邦。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深受旱涝灾害的困扰。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淮河地区遭遇了百年难见的历史大洪水,一份反映淮河特大洪涝灾情的报告,让毛泽东主席流了泪,报道写道:“受灾耕地面积4350万亩,灾民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自来到中华儿女的母亲河——黄河进行考察,在向黄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人了解情况后,毛泽东主席说:“长远打算好。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是南水北调宏伟构想的首次提出。

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武汉期间,与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讨论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问题时,毛泽东叮嘱说:“三峡问题暂时不考虑开工,我只是先摸个底,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1958 年8月,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被明确地提了出来。

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水利工程,经过整整半个世纪的精心规划设计和严格科学论证,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东、中、西三线总长4350公里,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直接惠及人口超过4亿,它是北方缺水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水资源保障工程,它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逐步构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国大水网格局,有效地改善了中国的水资源配置格局,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1]

(二)经济发展与绿水青山

一渠清水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南水北调东、中两条调水路线犹如两条生态走廊,调水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改善。打造绿水青山就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容的生态环境。

1988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在第一次修订时就增加了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保护饮用水水源地。2014年,国务院公布了专门针对南水北调的《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对水源地的管理有了更加明确的法律性规定[2]

2006年,国务院同意《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丹江口库区以及上游水源涵养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并建立了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保证水事秩序。水质保护是库区的头等大事,打捞漂浮物是丹江口库区的管理日常,汛期时,每天打捞的漂浮物多达40吨;水质监测同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每日在库区收集的水样数据将第一时间送往检测部门检测;在库区周边,为防止水土流失,专门的植树队每年要种下30万棵树苗,整个丹江口水库的区域内,都变得郁郁葱葱[3]

“水源保护”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体现着党中央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与战略性布局。南水北调工程决策实施之时,党中央就明确了“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同时还是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水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已经从被动适应、征服改造发展到了今天的和谐相处,如今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人们,已经做到了经济发展于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力。

  1. 案例点评

(一)适用范围

本案例适用于《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第四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等。

(二)党史教育元素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七十年的奋斗,建立了史无前例的超级水利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实践成果。党和人民保持着血肉联系,成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将南水北调这项惠国惠民工程放在重中之重,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不断坚持真理、科学规划,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三)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学史明理。通过学习南水北调从宏伟构想到成功实践的七十载奋斗历程,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人民建立史无前例的超级水利工程;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什么“行”,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能够指导南水北调工程科学规划;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2.学史增信。通过观看南水北调工程的成果,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南水北调工程是党带领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获得了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学史崇德。通过认识对南水北调工程作出伟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事迹,感悟“南水北调精神”,从而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4.学史力行。通过实现以上三点目标,最终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拥护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四)相关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反馈

在本节课开始之前,布置学生观看纪录片《话说南水北调》,让学生对南水北调工程有个整体和初步的认识,许多学生表示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因为南水北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位来自天津的学生表示:他十分感恩在党的坚持领导下建设的这项造福于民的利民工程,他是南水北调的受益者,正是因为这源源不断北上的甘甜长江水,让他家乡的水质和生活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熊坤静.南水北调利国利民[J].党员之友(新疆),2020(12):28.

[2]陈坚,李崴,刘志新.绿色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J].共产党员,2020(17):16-17.

[3]左瑞,邓楠.陕西省加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EB/OL].人民网.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