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4
/ 2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林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伟大的杰作之一,它继承前人的哲学理论,加以批驳和创新,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世界观。21世纪的我们回头看当初的经典著作,不得不折服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超越时代的高瞻远瞩。今天的我们能否从中汲取一些养分,为当今社会亮一盏指路明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严谨性、思辨性、批判性,扎根于现实社会,立足于人类社会整体,探索出普遍的规律,能否为今人所借鉴。我将重点分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著作并做重点讨论。

关键字: 唯物主义; 实践观; 古典哲学;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Outline on Feuerbach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city ,China) Lin Xun


Abstract: Marxism is one of the great works of the 19th century. It inherits predecessors' philosophical theories, refutes and innovates, and forms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In the 21st century, when we look back at the original classic works, we have to surrender to the advanced nature of Marxism and the far-sighted vision beyond The Times. Can we draw some nutrients from it and shine a beacon for today's society? The scientific, rigorous, speculative and critical nature of Marxism is rooted in the real society, based on the whole of human society, and explores universal laws. Whether i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by modern people. I will focus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treatise on Feuerbach.


Keywords: Matirilism; Practice; Classical Phylosiphy;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现代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源于古希腊,早在荷马史诗里就有“实践”一词的零星使用,而在此后的古希腊哲学家著述中,“实践”作为一个普通词汇被广泛用于表示各种事物的活动。但直到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实践”一词开始被提升为一个与人的本质相关的概念。亚里士多德明确说:“在动物中,只有人是实践的本原,我们不能说其他动物会实践。”“感觉不是实践的本原,野兽虽然有感觉,但没有实践。”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就是对象性的活动。而亚里士多德却仅仅把实践当作一种形式,将他所认为的“实践”按照人的目的加以区分,把人的意识独立于实践而存在。这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二条:“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条论证了人的思维与实践的关系。即为了证明自己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必须通过实践。换言之,社会生活基于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人通过自己思维的能动性来改造世界。即人的思维与现实的物质生活形成对照,人需要通过实践在物质生活中来验证自己的思维是否可靠,是否具有真理性。这样就可以推断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思维不能离开实践而独立存在,思维必须经由实践验证正确与否。西方哲学传统中,存在着将真理指涉为纯粹理论形态的偏见。自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就始终将“善的理念”标榜为真理的最终形态,把理性作为把握真理的唯一途径。古希腊哲学之后,西方哲学在真理观上也始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理念观的影响,无法跳脱出柏拉图理念世界的范式。特别是真理观在经由中世纪宗教哲学的神秘化之后,真理更是直接成为上帝的专属创造物。西方近代哲学在真理观上又承袭了先验论的基本原则,坚持先天条件才是决定个体把握真理的关键因素,黑格尔作为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更是把“惊人的天赋”作为真理极端抽象化为绝对精神的外化。可见,西方哲学尽管凭借不同的观点对真理做出各种形形色色的解释,但是究其本质而言,西方哲学中的真理终究只是一种纯粹的理论形态。马克思立足于革命的实践,澄清了真理绝非“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的问题”,纠正了西方哲学传统中抽象真理的偏见。

马克思哲学中的真理观,重在思维与实践交互的过程,重在溯源本体的革命性。马克思哲学思想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对德国传统哲学进行彻底的唯物主义改造,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对于真理的理论化认识,把真理同实践结合起来。旨在实践中寻找和发现真理,并及时通过实践的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革除思想上的缺漏,完善认识,不断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循环往复,不断接近真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活动,扩大视野,着眼于人类历史,会发现人类历史均由各个单一的人的活动构成。真理观于人类历史中得以彰显。真理历来是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所追求的,人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创造历史。从微观来说,人类做的每一次微小的决策无不基于现实世界,从不间断的思维——实践——思维过程中,人类不断改正自己的认识,证明自己认识的客观性。基于这种革命的过程,人类才可以不断克服困难,历史的车轮才可以不断向前,物质生产不断丰富,社会取得一次次巨大的飞跃。正是马克思以“客观的”这一定语对“真理性”进行修饰和限定,才为真理的本质做出理智的正名。自此以后,真理就彰显出其本身具有的、被遮蔽的“实践”属性,破除了经典哲学对真理的错误认识,牢牢把握住历史中真理的本质。马克思通过“感性的认识”把握住实践的主体,从而介入对真理的认识。将真理科学地规范为实践范畴,从而证明了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以此来批判现实社会,构建起以批判的革命性为主导的实践哲学。真理就在某处,是永恒不变的。只是人们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常常伴随谬误,这时候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要求人们根据谬误调整自己的想法观点。自古希腊哲学以来,真理常被错误诠释为一种形而上的理论,仅仅存在于人脑中。这种错误的真理观不具备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功能,未能与实践、物质世界相连接,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真理观建立了实践这一参照系,克服了旧真理观的主观随意性,昭示了真理的本质是客观的。从而真正确立了以客观真理性为根本志识的科学真理观,开辟了科学真理观。

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实证主义一直占据主导性甚至是压倒性的思维方式。其以“效率”“成功”“胜利”为目标导向。马克思主义及其他理论流派和思想形成一种“合力”对其进行批判,其中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最有力、最彻底、最具毁灭性的。马克思主义破除了那种经验性的、既有的、可通过科学方法来得到证实的所谓“纯客观性”的绝对尊崇态度。站在建构人类的行动以及社会存在,提供一个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当下与未来相统合、相一致的认知框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站在未来指导现在的哲学。



参考文献:

[1]王普明.亚里士多德论实践概念[J].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2]

[2]田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实践真理观的理论进路:澄清、建构与超越——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为依据[J].延边党校学报,2021,37(03)

[3]李佃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07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