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素养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关于核心素养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思考

唐刚

泸州开放大学

摘要:作为新时代素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经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途径。本文旨在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学生多元评价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 综合实践 课程开发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标志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的阶段。下面,笔者围绕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意义、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开发、学生多元评价等方面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

我国教育发展多年以来,在我们的教学中,总是会为了高考这个大目标对学生进行不断的知识灌输,却忘了思考教育教学真正的意义。各级学校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目标”的重视,影响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不同程度被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受到损害。由此,2016年9月在北师大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发布研究成果对中国学生身心发展核心素养做了界定。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二、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有助于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聚焦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换个角度说,核心素养正是要准确而具体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教育发生重大转向。核心素养可以引导我们实现教学目的转移,从教知识转向学生素养的培养,从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学生的品格、能力培养,确立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的核心理念,并使之成为教育信念,使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得到落实。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举措,它非常明确地回答了“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规定了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落实核心素养,最为根本的意义就是推动教育的转向,在探索中建构育人模式。核心素养之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根源性和支撑性的作用,它是学生发展之根基,可以生成,并能伴随学生的一身,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走向人生,走向未来。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因其具备开放性、自主性、科学性、社会性等特点,使得综合实践课程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校应该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立足综合实践学科素养,完善实施路径,充分发挥其实践育人的核心功能,以此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非常明显的课程,对教师队伍的业务素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学习上,教师们应认真学习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并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学习它的结构体系、文化价值、课程特征、育人功能,为综合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师队伍的成长作好铺垫。同时,要统筹校内外资源,以“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强化教师培训。借助国家、省、市级实践课程交流展评,采取“线上+线下”双渠道培训等模式,积极开展课程跟踪式评估、指导教学,强化教师培训,为课程质量提升构建了常态化的智力资源支持,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赋能提质平台。

(二)创建特色实践课程

学校要坚持把课程质量建设作为实践教育的生命线,聚焦核心素养,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按照教育部要求“生存体验、素质拓展、科学实践和专题教育”四大版块内容,参照地方特色类、生活技能类、国防教育类、自然生态类、生涯教育类、科技创新类、研究活动类、情感教育类等类别,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设计开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课程,真正达到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根本目的。在此基础上辅以“兴趣链、知识链、实践链和能力链”四链为支撑的实践育人课程支架,形成地方校本课程和精品实践课程。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遵循教育性、生活化、个性化、实践化原则,让学生通过课程动脑去想、动口去说、动手去做、用心去体验,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当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课堂和社会生活中提炼感兴趣的主题,相互交流、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比如:泸州市教育实践基地根据学生假期出游日渐增多这一现象,设计开发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课程。课程设定为家庭出游,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角度,从旅游资源点筛选、交通住宿预订、旅游地特色美食、地方特产等吃、住、行、游、购五个方面形成一份旅游攻略。这门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探索形成多元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了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知识,它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来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在功能上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学生评价中,不能单单以学生的完成成果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情、意、知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比如: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中,往往是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些主题活动,因而在活动中,学生们参与了,推进了,感悟了,其活动能效度能否达标,小组同学间的评价最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由此,我们可以在常见的成果展示评价、问卷调查评价、档案袋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评价方法中,采用学生活动能效度高的小组评价模式。即在课堂中,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及指导教师的点评来完成。教师可以先将所评定的事项、具体内容和标准预先制表,学生对照表格,先自评再互评,可以自我反省,自我总结,也可以互相帮助,学生可以民主、自由地对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导教师亲自参加整个评议活动,教师指出学生进步所在以及发展方向,学生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意见或想法,教师也可将自己在指导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体会告诉学生,最后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全组组员对每位成员逐一量分,可采用优、良、合格、不足等分层次评价,也可各层次按照分值权重取平均值来对每位成员进行评定。这种小组中的自评有利于学生学会反思,互评则有利于学生的合作互助,师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而量分的结果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自我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由此他提出“实践出真知”这一理论。作为一名教育人,笔者认为,我们应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构建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课程,才能让学生在“活”的教育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持续生长。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沙国禅.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建构与实施[J].人民教育,2019(07)

[3]刘美辰.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生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7.1-133.

[4]张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研究--以上海市某区五年级学生“田园学堂”课程评价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9.

[5]魏国栋.吕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61d54a54eee1b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