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30
/ 2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

葛明

克拉玛依市第十六小学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摘要:本文以某地建设的语文实践活动场域为例,通过构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场域性课程资源及实践活动文本性课程资源实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校本化目标。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校本化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校本化的实施途径及实施策略,为确保国家课程与校本化课程的高度融合,不仅需要搭建自主体验平台、实践创作平台、交流表达平台,还需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及角色互换等活动,以确保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的切实落实。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

  1.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校本化的重要性

1.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确保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能够得以切实落实,学校就需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仅仅靠单一的学科教学及课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育部门就需加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整合课程建设环境以不断完善实践模式,为实现育人目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做铺垫。开设此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文化自信,帮助学生保留童心及母语的痕迹;让学生通过体验、参与此课程的学习,相互之间进行互动,以确保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协调发展。

1.2 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学素养的培养

为确保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就需合理运用语文知识。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就需加大唐诗宋词、传统文化、百家思想及乡土民俗的学习,同时还需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校本化课程中,这对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文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大帮助。

1.3有助于丰富开放、自由运用的语文课程的构建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阐述任何事情都需要使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不论是大人还是学生,想要提升自己的语言功底,都需阅读大量读物,尤其是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读物。为此,我们就需为学生构建一个这样的环境,以便能够让学生在更加广阔、自由的空间中学习语文知识,只有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得到满足,才能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2.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途径

2.1综合实践活动场域性课程资源建设

2.1.1构建多元化融合式的综合实践体验馆

1)追溯历史源头,构建历史博物馆,增进文化自信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历史,饱读书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通过构建历史博物馆等形式,只有其追溯到历史源头,才能深入了解、探索先民的足迹及社会的变迁过程,感受先辈们的勤劳、智慧、勇敢,同时,也可让学生担任讲解员这一职务,让学生在为参观者讲解每一件展品的过程中,了解其留存的价值,了解过去的艰辛,学会珍惜当下的生活,帮助其树立自信。

2)开发地方资源,构建乡俗馆,增强民族认同感

乡俗馆的构建则需以展示当地民俗为主且能够体现传统节日、地方饮食、民间体育等民俗特色,让学生体验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丰富性及亲切感,帮助学生搭建浓厚的乡土情结,以便学生通过家乡民俗能够思考、寻找创作灵感。

2.1.2参与内化式语文综合实践体验馆外场域的建设

1)搭建表演场地,提供演讲辩论场

利用各场馆之间的空地,搭建文化表演场地,为学生展示、表演、学习百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提供场地,与此同时,还需在场馆间搭建自助剧场,以方便学生学习及展示学习内容。

  1. 构建农家体验园,提供种植园

通过构建农家体验园让学生感受植物的成长,并认识农作物,让其了解农民耕作的艰辛,帮助其养成吃苦耐劳、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3)建设路桥巷道,提供感悟积累场

建设路桥巷道的过程中,则应以仁、义、礼、智、信等为路桥巷道命名,以当地历史风物为主题,建设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的路桥巷道,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当地特色,也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4)建设家乡文化长廊,提供信息展示平台

通过建设家乡文化长廊,展示家乡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可通过建设生态长廊展示该区域种植的实物或者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原生生物;在校园内以诗词等形式建设竹简长廊,描写、赞美该地区的诗词。

2.2综合实践活动文本性课程资源建设

2.2.1以文学为核心搭建实践活动课程

让学生通过学习唐诗三百首、中华四大名著及一些经典故事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语言表达技巧,并学会将所学技巧运用到日常写作中去。

2.2.2以艺术为核心构建实践活动课程

鼓励学生为中华古诗词、文学名著等配插图,制作绘本并为绘本配上相应的文字,以方便人们通过图画能够了解画面内容,通过文字想象图画内容,通过吟唱诗词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通过话剧表演培养其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学习家乡舞曲,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审美感。

2.2.3以文化为核心构建实践活动课程

通过百家论坛学习中华文化及历代思想;通过小型庙会展现家乡的民俗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制作一些家乡名吃,如此一来,即可让学生深入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又可让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

3.1搭建体验平台,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机会

通过所开设的课程及场域活动寻找创作灵感。学校每周可为学生开设半天的选课走班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以体验、探究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选择成果展示形式。这种自主式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场域活动中体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如:在农家体验园体验农作物的成长,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进一步扩宽其知识面,让其了解农民耕作的不易,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国土资源、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精神。

3.2搭建创作平台,开展专题活动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体验、运用及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小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各场馆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帮助学生建立独具特色的艺术视角,为师生创作原生态实践提供灵感,与此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还可进行多元对话式的交流研讨,以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作中去,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品。

3.3搭建交流平台,开展角色互换活动

借助特色课程及综合学习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换角色,开展角色互换活动。如:学习全景公开课“白虎山庙会”时,不能单纯的让学生体验枯燥的书本知识,则应让学生扮演每一个角色,通过学习体验、感悟书中人物的心境,进而在通过角色互换活动,让学生揣摩、领悟书中的人物特色以及每一句话的寓意,让其学会如何将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并运用到日常创作中去,这样通过实践体验,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学会运用母语,帮助其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其赏玩做探的新学习习惯,培养其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博学乐言的品质,就需做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工作,通过社团活动、选课走班以及微课程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

综上所述,为确保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场域环境与国家课程的高度融合,则需为学生构建场域、活动与课程融为一体的即可观察研究又可参与于其中的4D课程,同时,为确保国家课程体系与校本化课程的高度融合,则应从多个角度出发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场地,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了解中学传统文化及家乡文化,通过参与模拟、角色互换及专题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创作中,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帮助其树立自信。

参考文献:

[1]陈佩英.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J].课程研究,2021(0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