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行为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5
/ 2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行为探索

孟卫青 朱崇常

山东滨州高新区中学 256623

摘要: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新课改下的教学行为不是一味地追求新,教师要不断从自身的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秉承以往好的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提问 讲解 合作 激励


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提问、如何讲解、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如何激励,下面就课堂教学中的这些教学行为,做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教师的提问技能

  走进现在的课堂,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里这样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学科特点,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的使用,结果学生趣味索然,所见所思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提供知识获得的科学途径和策略,有助于学生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各层次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师生之间多次质疑、交流、评价,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参与程度、交往环境、思维状态、情绪反映、生成状态等,对于学生对问题思考引发新的有效问题进行及时的再组织利用。

二、教师“讲”的艺术

讲就是“满堂灌”,讲就是“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他们之间不是等号。新课程需要老师讲!新课程需要老师怎样“讲”呢?首先我们要将功夫放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传统教学重“讲”,现在我们谈“讲”色变,教学不能走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加上教师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情景体验,老师加以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以优美的语言,点亮思想的火花,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多了几缕明媚的春光。

三、教师有效组织合作学习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了,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也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

  为达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可以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学生对有些问题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则运用一般的方法难以奏效,这就需要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加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要等待,不要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和量。 

四、教师激励的方法

  眼下听课,你会时不时听到有节奏的“啪、啪、啪”鼓掌声“你真棒!”“你真聪明!”,一节课,往往掌声不断,赞声不绝。有的一节课下来,几乎人人都得了小红花、小贴画或其他小礼品,有的甚至有几份。刚开始,觉得很新鲜,时间长了,令人生厌。看看学生,被表扬者,无动于衷,有时觉得表扬得来实在太容易,有时感到莫名其妙;赞美的同学有口无心,鼓掌也随心所欲,得到的小奖品不珍惜随处乱扔。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激励?激励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励,而是细心地、耐心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一是激励要适时。二是激励要适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一段充满真情的生命历程,正确运用肯定和奖励,采用适当的竞争方法,适度的竞争,避免过泛的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要不断从自身的教学行为中发现问题,着手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用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