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的消失—艺术视角下复合体的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3

边界的消失—艺术视角下复合体的建构

孙亚楠 胡雪杉 孙傲 于瑾涵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自动化 环境设计

摘要:目的是在艺术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艺术复合体的流变过程,理解当代艺术存在的混搭风多元化,思考在如今生物艺术快速发展阶段,物种与物种之间文化边界逐渐消失,重新审视后人类的归属和命运。方法是从远古时代在面对强大的自然时发展出的他们特有的精神现象即图腾崇拜作为研究的的开端,其后探讨国外出现的怪诞艺术,最后对后人类时代生物艺术的出现以及赛博朋克风的的混搭符合风进行理论探讨。结果是通过分析后发现,艺术复合体流变的过程与人、自然、机械息息相关,同时人、自然和机械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结论是通过对艺术复合体的研究,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范围及内容,为艺术理论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思维。

关键词:复合体、人类、自然、科技

I. 前言

人类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都对物种进行不断的探索。远古人类他们创造出了大量人与动物的复合体,此时艺术开始出现混搭复合风。古代时期,艺术的混搭风格逐渐转向怪诞,出现了诸多多观念碰撞的艺术作品。进入后人类时代,艺术与科技产生了激烈的交锋,艺术主题从人与自然重组的传统艺术转向了人与科技融合的当代艺术。人类从自然物与人组合的艺术创造中释放出来,开始把目光转向对基因的研究,使概念现实化形象化,从而创造出了多种新物种,挖掘生物个体的潜力和极限。后人类时代的来临,生物艺术主题的出现,让复合体的研究者可以不再纸上谈兵。科技的迅猛发展让基因工程技术介入人类身体并产生某种变化成为可能。面对未来,社会的变迁和人类的命运都将重新审视。

II. 图腾复合体

A. 图腾复合体—动物与人

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化现象之一,象征着原始人类的祖先、守护神和亲属。“图腾”一词起初为印第安语,本意为“亲属”,这意味印第安人相信人类与其他物种存在某种血缘关系。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对自



然的不充分了解使得原始祖先常常认为他们来自一个特定物种,特别是当他们面临无法解释的问题时,人们普遍认为,那是上帝的力量,因此形成了对自然的崇拜。自始至终,中华民族一直将龙视为自己的祖先,龙自古以来就是皇室的代表。中国有句谚语:“我们是龙的传人”,这进一步证明了龙在中国被视为最尊贵的图腾之一;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演变出了各种图腾,例如,欧洲的桑农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飞鹰,贝尔发斯人认为他们是牛,苏格兰的野猫部落,北亚、萨哈林的土著人和日本的阿伊努人认为熊是他们的守护神。我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中流传着一段关于熊的传说:“一个猎人在一次打猎中被一只母熊掳走,而后母熊把猎人带回了它居住的山洞并一直住在一起,不久后母熊怀孕并生下一只小崽,其长相和身体皆是半人半熊。一天母熊带小崽外出觅食,猎人借此机会成功逃出山洞。但在逃跑过程中被觅食的母熊发现,母熊一路追赶。猎人突然看见前方的河流上有一木筏并跳了上去,母熊见此愤怒不已,一气之下把小崽撕成两半,一半给了猎人一半自己保留。自此跟随猎人生活的小崽就是如今的鄂伦春人。”因此,熊成为了鄂伦春人的图腾。

远古人类在面对强大的自然时,表现出了对自然力量的渴望,希望融合不同图腾的不同能力,因此催生了人与动植物融合的可能性。例如在法国肖维岩洞穴里,科学探索者发现了最早的超自然的艺术肖像,即“女人野牛像”,这幅肖像画描绘了一个女人的下半身和一头牛的上半身。人和牛之间的界限模糊了,人和动物都第一次发生了转化。在埃及,人们把猫视为一种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神奇生物,猫的头经常出现在古埃及绘画中,因为古埃及人相信猫是最有灵性的动物,是大米的守护者。在古埃及,当人们生病时,猫被认为是帮助祭品传递能量以达到治疗效果。

原始人类认为动植物与氏族人群都保持着某种特殊联系,而复合形象的塑造是先民表达对世界的亲切感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1. 图腾复合体—植物与人

在上古时代,人类的思想是愚昧的,认为精神寄托是植物和食物。人们接受植物给人类的赠礼,并不断从植物中寻求对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来自特定的植物,并被他们的原始祖先所认可。

在远古的洪荒时代,各民族都有其民族来源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当属祖先的来源。例如云南彝族中盛传着的祖先的故事:他们的始祖是一个男子,他与竹子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亲属关系,这个男子娶了一个与松树具有血缘关系的女子,之后他们繁衍的后代就是彝族。

相传满族是柳树的后代。那天满族始祖父在水中随波漂流,看见远处漂来一根柳枝。他把它带到山洞里,随后柳枝就变成了一个美女,不久后两人成亲生下了后代,而这后代就是后来的满族。因此,满族以“柳”为图腾。

古代有一国家名为夜郎国,国人大都以竹为姓。晋人常球《华阳国志·南中志》有云: 竹王祠为夜朗的图腾圣地[2]

。相传有一女子洗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中间听到有婴孩的叫声,取持归,破之,看见一个男孩,这女子将这男孩收养,长大后发现这男孩资性聪颖,武艺超群,因此以以竹为姓。

夸父邓林神话在《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3]。”此中“邓林”指的是桃林,夸父化作桃林,因此桃被作为夸父族的图腾。

在原始先民的信仰中,植物是远古先民对自然探索的初步阶段,植物不仅仅作为氏族的图腾而受到崇拜,还承载着一种更加遥远更加宏大的想象。

III. 怪诞风格复合体

“怪诞”一词起源出于意大利语,在意大利语中“怪诞”与“洞窟”相关。十五世纪末首次出现“怪诞”一词,它被用来指一种装饰艺术和绘画风格即在洞窟内发现的原始壁画图案。例如在古罗马的“尼禄金屋”,墙壁上发现了将植物花纹、动物和人的画像等诸因素复杂地交错在一起的装饰图案,这种图案形成了一种怪诞的风格。建筑学家维特鲁维亚对他所看到的古罗马壁画装饰风格感到惊诧:“有的墙上粉刷着怪物,而不是表现具体事物的图像,叶梗饰物取代了圆柱,有卷叶和 涡纹的板条取代了山墙……要么在细茎杆的中部附着 人头和动物头……芦苇怎么能支撑得住房顶,烛台怎么能支撑起山墙,细茎杆上怎么坐得住人,花朵和半身塑像怎么能在树根和茎杆上交替出现呢?”[4]

中国古代《山海经》和一些怪诞小说中也有怪诞的意象,这主要是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这也是人们心中世界陌生的原因。因此他们的艺术表现常常是未知且怪诞的。考证发现,如今世界上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怪诞艺术作品为1940年在法国拉斯科山洞发现的马首狮身的原始图案。它描绘了一头想象中的的复合体,是马的头部及狮子的身体组合而成,肩部和背部表现出弯曲且高耸姿态,因为怀孕肚子呈现出松弛下垂的状态,前额长出一对长角,身体上布满环形的神秘图案。

德国作家马斯曼认为,在失去理性、道德和宗教之后,怪诞是西方世界的本质。随着科学技术和工具的普及化,像以往的模仿、追求完美的艺术已经不再满足于艺术家,他们需要创造一种新的东西去宣泄内心的困惑和不安,并通过艺术幻想来反应现实世界。因此各种各样的怪诞艺术应运而生。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杰出的德国艺术家阿尔布雷特·丢勒在一本祷告书上创作装饰图案。画面左边是一些成分复杂的组合纹样:一个竖着的椭圆的球体往下生长出长着木瘤的树根,椭圆体的上面是一只精致的耳壶,壶的顶部是令人费解的像鹤嘴的尖嘴的怪物[5]。丢勒描绘的怪物其头上长着两只马鹿角,角尖上站着一只凶猛的鹰,当时人们对这些形象有各种议论,有人称之为“怪诞的形象”,也有的称之为滑稽的形象。

德国学者沃尔夫冈·凯泽尔认为,当人们看到这种艺术时,会本能地产生恐惧和幽默感,从而引起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异化和荒诞的欣赏,怪诞艺术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它不仅是事物的综合体,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我们必须认识到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

IV. 近现代及后人类时代复合生物体

A. 近现代复合生物体

文艺复兴开始,人性逐渐取代神性,人性的觉醒使得人类对动植物的关注逐渐失去,人类开始破坏自然,建造家园,而艺术家也讲目光转向了对畸形人的研究。他们一度认为畸形者是兽性、野蛮、暴力、退化的表现。因为畸形者通常会带有动物的某种特征,因此也被成为人兽混血的怪物。在古代,畸形人被认为不详,是上帝的惩罚,因此畸形人成为了人们饭后谈资的的对象。东方一些地区却对畸形者保持积极的态度,例如在古印度和古埃及,这些畸形者就是神圣的象征。在《庄子》中畸形者象征着混沌的宇宙,是神圣的标志。约1513年,比利时画家马赛斯创作出了著名的畸形人物肖像《怪诞的老妇人》,此肖像画一经面世就作为猎奇观看的对象而引发人们热议,嘲讽的评论画中的人[6]。据考证,当时的画家不会刻意掩饰模特身上的畸形。这幅肖像画刻画的主人公,透露着恐慌。而另一方面,畸形的画家也通过自画像的形式为弱势群体发声。

达尔文努力证明人与猿之间的转化关系。卡尔·林奈还发现了骆驼女、象人、熊女和鱼类人,这些都是智人的畸变。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了人的发展存在一个“生-发展-死”的循环规律,这就是所谓的被遗忘的初始状态的蜕变,此时,自然主义者对这种变形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是谁引起了这种变化?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人与非人之间的转化结合是一个愚蠢的梦吗?

B. 后现代复合生物体

1) 当代艺术新方向—生物艺术

自古人类对于生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断探索生命的本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的结合使其对生命的研究更加深入,而到了后人类时代,人们进一步探索生命的可能性,挑战生物体的极限。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基因工程的出现使得将“自然进化”转变为“人工进化”,一些具有想象力的艺术家以及复合体研究者都可以不再纸上谈兵。1984年,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小女孩移植了狒狒心脏,这是世界上第一例异种心脏移植。由于排外问题,很快就失败了。目前,人体器官移植仍然广泛应用于医学。2008年,英国立法允许对人和动物胚胎进行研究,目前,一名帕金森病患者已成功整合了猪的胚胎干细胞并康复,尽管英国生物学家对杂交复合体的前景非常乐观,但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即在英国,杂交复合体疾病的风险将增加,异种杂交的抵抗力仍然很强。

提到生物艺术,不得不提的以为生物艺术家是美籍巴西裔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他是转基因艺术的创始人,他最先提出“生物艺术”一词,他认为生物艺术是当代艺术的新方向,艺术家应该用生物艺术去探索生命形成的过程。2000 年,卡茨通过在兔子阿尔巴的细胞中注入某种荧光蛋白,使它可以在特殊光线下呈现绿色光芒,阿尔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生物复合体。奥伦·卡茨的《无害皮夹克》将人类遗传物质整合到仙人掌基因组中,并培养人类和小鼠干细胞。它表达了生物艺术家对不同个体的多维思考。

后人类时代,人类打破了高于其他生物体的优越性,模糊了人类与动植物之间的界限,通过杂种不同物体来挑战个体极限,同时认为自己不再是享有特权的生命形式去探索生命的本质,重新审视文化的边界以及人类未来的可能存在形式。

2) 赛博格—人机结合

在如今机械装置、移动设备早已渗透日常生活的当下,人与非人的界限逐渐模糊,且人类主体性得到延展。哈拉维在《赛博格宣言:20 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里提出了自己的“赛博格”主体,并为“赛博格”做了如下定义:“赛博格是一个控制有机体,一种机器和生物体的杂合体,一个社会现实的创造物,同时也是一个虚构的创造物,也是活生生的经验”[7]

20世纪70年代,斯迪拉克完成了与机器的合体。他最著名的生物艺术作品《第三只手》:他在右臂上制造出了一个符合他手臂实际尺寸的机器人手臂,并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写下了“进化”一词。这只机械手臂有一个灵敏的反馈系统,可以完成290度的握手和旋转;这不是一个替代的假体,而是一种添加附属物;在《手臂上的耳朵》中,艺术家用四分之一的人体软骨制作出与人体软骨成比例的人耳,并在斯迪拉克身上生长出可见的人体器官。

信息与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存在形式及认知模式,边界的模糊促使人类新主体的诞生。人与机器的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催促我们不断思考物种与物种、物种与非物种之间的微妙联系。哈拉维的“赛博格”理论持续影响着当代跨学科领域的后人类研究。

V. 结论

复合体艺术跨越古今,从神话复合体到天然复合体,从原始想象到基因改造,我们可以看到复合体艺术大都以人为主题,而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认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议题。从图腾复合体到生物艺术,复合体的出现打破了人与动物、人与机器乃至物质与非物质界限,为人类提供了一个重新对人、社会与自然进行建构的视角,启示我们重新审视文化边界。复合体艺术的研究,丰富了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范围及内容,为艺术理论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思维。

进入后人类时代,艺术不再把“人类”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主题,它利用计算机科学和生物技术消除人类和非人类物种之间的差异,最终目的都是消解人长期以来所独占的中心地位,引发社会关于人类存在的思考,重新审视文化边界。



References

  1. 王智慧.图腾崇拜与宗教信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J].体育与科学,2012,33(06):13.

[2] 余宏模.夜郎竹王传说与彝族竹灵崇拜[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7.

[3] 董芬芬.夸父逐日的原始蕴涵及后世的演变[J].甘肃社会科学,2006,(06):96.

[4] 维特鲁维亚. 建筑十书(高履泰译)[M]. 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 贡布里奇. 秩序感(杨思梁,徐一维译)[M]. 杭州:浙 江摄影出版社,1987.

[6] 贺唯立.合体的建构——浅谈人、自然与机械结合的美术变迁[C].中央美术学院,2020.

[7] 唐娜·哈拉维 著.类人猿、赛博格和女人 自然的重塑[M].陈静 吴义诚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205.